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好文 >

節日風俗的習作

節日風俗的習作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節日都有傳説,更有深入人心的習俗,下面是節日風俗的作文,歡迎參考閲讀!

節日風俗的習作

【篇一:節日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他在千百年歷史的發展中形成了一些習俗,並且有許多流傳至今。

一餃子

真正過年前的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千里之外的遊子必須趕回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吃餃子過年。因為“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歡和;又取更歲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之意。

二放鞭炮、貼對聯

這個習俗來自於一個神話故事。傳説,古時候有個叫“年”的怪獸,一到大年三十兒這一晚就出來傷人,人們都害怕極了,於是就決定在這一年的大年三十兒藏起來,正在人們要藏起來時,天上飛下來一位老人。他對人們説:“這個叫‘年’的怪獸,他怕響聲,還怕紅色。他來了你們只要穿上紅衣服,門窗貼上對聯,放着鞭炮,敲着鑼,打着鼓,他就會被嚇跑了。”人們按這位老人説的去做了,沒想到還真的嚇跑了“年”。從此以後,放鞭炮、貼對聯這個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三燒大紅草

燒大紅草要在門口燒,寓意是祝賀全家這一年紅紅火火。

聽,當…當…當……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拜拜嘍!大家們!我要去拜年啦!

【篇二:節日習俗】

春節即將來臨,按照過年的習俗,大家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春節才基本結束。其中春節有許許多多的習俗,比如:貼對聯、年畫、包餃子……我最喜歡貼對聯和放鞭炮。

貼對聯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從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元日》一詩中可以看出。大年三十的上午,我和媽媽準備好新對聯、凳子、漿糊。我們先要把舊對聯清理掉,媽媽清上面,我清下面,然後,媽媽把新對聯打開、壓平,我把漿糊均勻的塗在對聯背面,最後,我和媽媽一起把對聯貼在了門框上。我看着新貼好的對聯,咦?“福”怎麼是倒着的?我立刻去叫媽媽,媽媽説:“把福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着貼説明福倒(到)了!”哦,原來是這樣呀,我恍然大悟。

大年三十下午,我們準備吃年飯的時候,外公説要先放鞭炮,才能吃飯,我就問:“為什麼”?外公就告訴我了原因。原來放鞭炮和貼對聯一樣,也是一種歷史悠久年俗傳統。傳説在遙遠的古代,有一隻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的夜晚,“年”就出來掠食吃人,但是人們發現了“年”有三怕:怕聲、怕光、怕紅色。於是,人們就用砍來的青竹子發出噼噼啪啪的聲和光,又在家的門框兩邊貼上紅色的木板,上面寫着字稱為桃符,才把“年”嚇跑,得以平靜,隨後人們也繼承了放鞭炮這個習俗。

同學們,今年我對過春節習俗的收穫非常大,可我不知道你們的收穫,若有更新奇的,一定要告訴我哦!我先在這裏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篇三:節日習俗作文

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淨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裏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傣族過年習俗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歷大約是農曆清明節以後的第七天。節日期間,傣族同胞舉行熱鬧非凡的潑水、賽龍船、放高升活動。潑水活動是傣族人民過年的最高-潮,也是傣歷年中最精彩的場面,因而通常稱做歷年節為“潑水節“。

白族過年習俗

白族過年的活動饒有風趣。除夕前,各家都把屋子內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不讓灰塵留到新的一年。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守歲過年。午夜以後男女青年爭相挑水,以象徵勤勞和幸福。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以示新的一年能過上花蜜般的甜日子。節日期間,白族人民有耍燈龍、舞獅子、跳舞蹈等傳統文娛節目。白族人民過新年,還開展一項傳統的活動——“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節裏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達一百多米。這項具有千餘年曆史的活動,帶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強悍性格。

【篇四:節日習俗】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説: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説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説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篇五:節日習俗】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台,或屋前的禾坪對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裏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説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裏面。也有説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飲食文化又在發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

【篇六:節日習俗】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裏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説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着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徵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户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裏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着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篇七:節日習俗】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新年節來啦,讓我們共同瞭解春節的習俗吧。

春聯

春聯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爆竹

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而且陰曆臘月二十三,要做火燒饃,祭灶神;臘月二十四,要大掃除,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臘月二十五,古代家家户户都要磨豆腐,

大年三十,要熬夜守歲,祈求來年的平安、幸福。大年初一,晚輩要給長輩拜年。大年初二,家家户户相互拜訪。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

【篇八: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也是過年的最後一天,正月十五鬧花燈,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以吃元宵、逛花市、賞花燈、觀禮花、猜燈謎,舞龍舞獅,來寄託對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們一家剛吃完團圓飯,爸就説帶我去看花燈,我非常的高興。傍晚,一輪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幾顆星星頑皮的向我眨眼睛。銀白色的月兒隨我一起逛花燈。我們一家隨着熱鬧的人羣來到花市。我認識的“小魚兒”被爸爸頂在脖子上,她手裏拿着熒光棒,頭上帶着紅牛角,穿着紅色的外套。臉上帶着開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處都張燈結綵,各式各樣的電子花燈,簡直叫人目不暇接,隨着一陣陣鑼鼓喧聲,兩條蛟龍,在人羣中間交叉飛舞。

這時,幾聲巨響,美麗的禮花接二連三地在空中開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滿天的星辰,還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賞花燈的人們臉上都洋溢着滿足,幸福,愜意的神情離開了。

標籤: 節日 風俗 習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haowen/4rl77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