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故事 >

天才的人生抉擇名人故事

天才的人生抉擇名人故事

有這樣一個人:8歲時他從管風琴上開始對人生和宗教的理解,18歲成為法國管風琴大師的得意門生;同年,又用法語和德語寫出了《巴赫傳》,其深入獨到的見解驚動了整個歐洲,並被推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

如果放在當今的中國,那他的家長肯定樂瘋了——自己的孩子不但贏在了起跑線上,而且還有可能成為一棵偉大的搖錢樹。

20歲時,他與法語作家羅曼·羅蘭、德語作家茨威格結下了很深的友誼,並吸取了兩種文化的長處,具備了不同的文化視野,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當紅作家。

30歲前,他又獲得了哲學與神學博士,出版了《康德的宗教哲學》《歷史上耶穌的研究》等著作,並因此獲得了自己母校(也是德國作家歌德的母校)的任教邀請。

就在大家以為他將譜寫華麗人生的時候,他卻把目光投向了遙遠、寥廓、荒蕪、混沌、懶散、冷酷的非洲。

關於非洲,他僅僅在年幼時看過一個非洲人的雕像,他回憶説:“他臉上那憂傷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像是在向我訴説黑暗大陸的悲痛。”在而立之年,他無意中看到一篇文章,講述了非洲嚴酷惡劣的生存狀況,如何迫切需要醫療服務,並招募前往這個地區的志願者。一個雕像,一篇文章,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未來。

於是他回到醫學院,經歷各種艱苦,於八年後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雖然這只是他一生九個博士學位中的一個,卻是對非洲人民最重要的一個。

38歲,他趕赴非洲,在那裏用自己的積蓄建起了醫院,並開始免費為貧窮的黑人治病,直到90歲時在非洲去世……

他,就是史懷哲,一位大愛無疆的'醫生。那些從他那裏得到健康和生命的非洲黑人,帶着崇高和驚喜的神情,把他尊稱為“歐鋼加”——解救之神。

如果換了是你,你會像史懷哲那樣做嗎?放棄所謂的機遇和那些讓世人眼紅的成功。可能有人還會提出一個愚蠢的問題:他這樣做是否值得?是啊,這個世界跟不上史懷哲的腳步。它對史懷哲的理解需要一個過程。

最終,孤獨而長久的堅持讓史懷哲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上世紀50年代初,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這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志願者和人道主義聖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gushi/3lpj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