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勵志作文 >創新作文 >

關於創新精神作文合集六篇

關於創新精神作文合集六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創新精神作文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創新精神作文合集六篇

創新精神作文 篇1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我參加了奧星杯乒乓球比賽,比賽進行得非常激烈,所有的人都全力以赴,最後經過我的不懈努力,終於進入決賽。當我知道對手是誰的時候激動萬分,因為他之前接不好我的發球,比賽開始以後我反而接不好他的發球,這場比賽我輸到接發球上面。結束後,教練笑着對我説“盡力就好,不要太在意,我教你只是基本要領,因為我們的身高不同,不可能發的一模一樣,只有自己去發明,去創新,才有可能成為我們國家乒乓球隊優秀的球員,像馬龍、樊振東這樣的高手”。

回去後我苦練接發球,如上、下旋、側上、側下也比以前強太多了,自己還定了一個小目標,到9月份再次比賽的時候,我用着新學新發明的發球技術爭取能拿到冠軍。終於到了9月份,我儲備我全身的力量,要打好今天的比賽。比賽開始了,我用了我這幾個月新學新發明的發球技術,果然好幾場比賽下來基本上好多人都吃我的發球。通過我不斷調整發球技巧,放鬆心情,把心思都放到這次比賽中,終於不服所望拿到了冠軍,心情非常激動。

回來後我天天都強化發球的落點,發球的戰術,發球的旋轉,接球的要點、落點、戰術、旋轉。也就是要加強發球的快、準、狠、變、轉、接、還原等球技。

我知道了不但比賽要創新,在生活中也同樣要有好多事情也要去創新,這一句也正好對應了李可染的一句名言,“踩着前人的腳步,最佳的結果也就是個亞軍”。

創新精神作文 篇2

"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裏説:“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力的源泉。”學生生活體驗深、情感豐富、有話可説,就會覺得寫作是一件樂事,就會帶着愉悦的心情進入習作過程。為此,在作文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心理潛能,使其自然地記憶,自由地聯想,敏捷地展開思路,流暢地表情達意。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對習作的恐懼感,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習作的成功率。

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文教學正是站在這樣的出發點上,摒棄了傳統教學中一系列繁文縟節的模式,立足培養個性和創造性的人才,提供學生學習的新鮮感和創造力,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才智、能力和個人表達方式,展現每個人的表達方式的獨特性。

一、命題方式求新

“好題一半文”。的確,從讀者的角度來説,一個不落俗套的文題確能激起他心中強烈的閲讀慾望,在心中升騰起許多疑問和好奇之後,迫不及待地閲讀便也是情理之中了。從寫作者——學生的角度來看,如果所寫的題目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激起胸中的千言萬語,即文題要能與思維共鳴,這樣就能成功了一半。

1、用半命題、自由命題和“問題”式命題替代傳統的“命題”方式,如“我能不______嗎”、“我討厭_______”、“我想……”都給學生留下補充的餘地。學生更感興趣的是問題式的習作訓練,如“迷路後怎麼辦”、“你最喜歡什麼樣的主持人”、“冬天來了動物們怎麼想”。

2、以“系列作文”替代“單一作文”。可以一反傳統每次習作孤立地寫一個題、寫一種體裁文章的做法,有目的地組織活動,進行一系列的作文訓練。我校是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平時經常開展一些科技活動,為此,我結合作文教學舉行了製作信息小報評比活動,具體操作如下:

(1)課前蒐集信息資料。如查閲作者的生平、簡介;查閲課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具體情況;查閲課文的時代背景;查閲課文中有關動植物生長的條件等。

(2)製成資料卡,交流展示。向學生分發統一資料卡,將自己收集的信息資料製作成文獻卡片,再展覽在版面上。

(3)消化、鞏固信息資料。在早讀課或課餘時間,讓學生認真研讀自己所製作的資料卡,達到會讀、讀懂的目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餘時間就圍在後面看、讀、説。

(4)開展信息交流會。在學生充分研讀的基礎上,利用中隊活動課的時間,舉行信息交流會。要求學生將自己蒐集的資料或在後面看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5)評選優秀信息員和優秀演説員。交流會後,再根據一定的評比要求給每人打分,最後評選出優秀信息員和優秀演説員。

(6)組織作文訓練。

以上五個活動後,再組織學生進行作文訓練,讓學生側重於一個方面去練習,題目可以是《我是怎樣蒐集信息資料的》、《我班的信息展覽會》、《我當上了小小信息員》……這一系列活動激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豐富了他們的寫作材料。

二、以仿促創求新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作文教學與閲讀教學密切配合……作文教學時,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閲讀中的知識和技能。”我們在寫作教學實踐中,凡是要學生寫一篇新體裁的文章,都往往先組織學生學一兩篇範文,或給學生寫出個樣子來,讓學生模仿着去寫。經過反覆練習,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和見解,掌握了,熟練了,便能從中悟出規律,充分想象,逐漸走向“創造”這一新境界。可見,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模仿—掌握—熟練—創造的過程。例如,蘇教版第八冊《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對主人翁薩沙給薔薇花披雨衣這一細節的描寫,動詞用得準確,把整個過程寫得生動具體,根據這一精彩片斷,我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進行仿寫,出現了不少較好的片斷。

學生在《植樹》中寫道:“樹坑終於挖好了,陳明走來,把樹苗放進坑裏,用雙手扶直扶穩,我和王慧海就開始填土了。你一鏟,我一 鏟,填上一層土,再用腳用力踩實一層,好讓小樹牢牢地紮根在泥土裏,不一會兒就把樹坑填滿了。接着我們輪番上去踩,踩得實實的。拎水澆樹的同學來了,‘譁——譁——’兩桶清清的水倒進了樹坑裏,慢慢地滲進了泥土中。文中動詞“挖、扶、填土、鏟、踩、拎、澆、倒、滲進”具體地寫出了小作者栽植樹苗的過程,條理清晰,真切生動。這樣從閲讀到寫作,在模仿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創造性思維品質。

三、內容形式求新

作文內容是學生對外界客觀事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它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踐。學生的生活實踐越豐富,作文內容就越充實;反之,學生的生活越貧乏,作文的內容也就越平淡。這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説:“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要使學生的作文內容豐富多彩,可以通過多種渠道:

1、融入生活

一般來説,可供學生獵取的觀察的對象是多種多樣的,如五彩繽紛的自然風光,撲朔離奇的動物世界,精彩紛呈的人物事件,色彩斑斕的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等,學生接觸的事物多了,感受深了,就會產生表達慾望,寫起作文來就會激情飽滿,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如:噴水池、假山、雕塑、花壇、操場等校園內一切美好的設計,都可以讓學生認真觀察,再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用恰當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學生觀察了噴水池後在文中寫道:“假山的形狀真是姿態萬千。有的像直力的企鵝,彬彬有禮地站着,兩隻已經退化了的翅膀展開來,像是對我們招手致意;有的像一頭滑稽的小象,鼻子彎起來,像是在表演節目給我看;有的像一隻頑皮的猴子,一雙圓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瞅着我們……正當我們被千奇百怪的假山所吸引的時候,忽然‘譁’的一聲,水噴了起來,池內噴射出高達二、三米高的水柱,然後散落下來,像一座水晶玻璃製成的大寶塔,又像一棵盛開着潔白花朵的梨樹。”

2、親近自然

自然界的風、雨、雪、霜、植物、動物、太陽、月亮……都能夠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去感受,再用口、筆表達出來。如,去年冬天下了第一場雪,同學們個個興致勃勃,在課堂上就按耐不住,小眼睛不時地朝窗外張望,我就順應他們的心理,讓他們出去觀察雪。同學們快活得像只鳥,在風雪中賞雪,有的張開雙手,讓雪花飄落在手掌心上,再看着它慢慢地融化;有的張大了嘴巴嘗雪;有的蹲下身子觀察雪打落在地上的樣子……在作文指導課上,我先讓學生説説有哪些詞語可描寫剛才的情景,學生紛紛説道:“爭先恐後、一擁而入、紛紛揚揚、鵝毛大雪、漂漂灑灑、銀白世界……”然後我再讓他們根據提供的詞語寫一篇作文。結果許多同學寫出了優美的片段,如“‘下雪了,下雪了!’一聲歡呼,帶着全班六十二雙眼睛轉移到窗外。老師見我們的心早已飛走了,便順水推舟説:‘大家一起出去賞雪吧!’我們如魚得水,爭先恐後地湧出教室,蹦呀、叫呀……歡呼聲響徹整個校園。‘嘀嗒、嘀嘀嗒嗒……’雪籽打在地上,好象在演奏一曲歡樂的歌;落在手上就像一粒粒碎冰糖,一會兒就化成了水;落在同學們的頭上,就像戴了一頂珍珠帽。漸漸地,雪籽變成了雪花,漫天飛舞的雪花,似仙女撒下的片片花瓣。我張開雙手,讓雪花落在手裏,還沒等我看清楚,雪花又全然不見了,好像頑皮的小弟弟在跟我捉迷藏。我仰起頭,望着白花花的雪,恨不得用舌頭去嚐嚐,我嚐了一口,啊!像糖它不甜,像鹽它不鹹,真怪!雪,越下越大,朦朦朧朧像在天地之間掛起了無比寬大的雪簾。”

3、走近實驗

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體驗實驗的成功與失敗,不僅提高他們的感性認識,加深印象,而且也使作文寫得生動形象。學了《人類的老師》一文後,為了讓學生真正明白雞蛋的弓形結構承受力大的原理,我們特進行了一次試驗,讓學生站在上下套有健身圈的雞蛋上,親自感受感受。學生親眼目睹了這一現象,因而作文寫得非常精彩。學生在文中寫道:今天老師和我們做了一次有趣的實驗,老師先拿出兩個猶如輪子上長滿“刺”的健身圈,再把一隻生雞蛋豎着套在兩健身圈中間,然後微笑着説:“誰要上來試一試呀?”我們都自告奮勇地舉起手來,老師先請了一位體重最輕的同學諸葛芸上去。只見諸葛芸小心地把右腳踩在雞蛋上,兩臂在空中晃來晃去,以保持平衡,這時同學們都屏住呼吸,替諸葛芸捏把汗,“她會把雞蛋踩破嗎?”“實驗能成功嗎?”看!她的左腳也緩緩提起,她整個人懸空了,雞蛋巍然不動,也沒有碎。“譁……”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老師又請了我們班上體重最重的史佳偉來試一試,我們心想:“史佳偉可有五十多公斤重啊,就這麼個不起眼的小小雞蛋能撐起這麼重的一個人嗎?”有的同學説:“哈哈,小雞蛋今天你可要完蛋了。”還有的同學説:“小雞蛋呀小雞蛋,我們班上史佳偉的體重可是數一數二的,他這麼一踩,你這小小雞蛋不變成蛋花湯才怪呢。”教室裏一片寂靜,好像同學們都停止了呼吸,盼望着最後的一刻,只見史佳偉在老師的幫助下,右腳慢慢離開桌子,我們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雞蛋,史佳偉穩穩地踩在了雞蛋上,沒有聽到一絲響聲,雞蛋就像一位練過健身操的隊員將一座比它大幾十倍的“小山”撐了起來,“身體”沒有絲毫損傷,“啊!”同學們驚訝地叫起來。小小雞蛋既然能承受這麼大的壓力,真是神奇呀!

四、同中求異出新

鼓勵學生面向社會,用自己的眼光觀察社會,大膽地書寫社會,這與當前強調的素質教育是吻合的。對小學生來説,面向社會主要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參加一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活動,藉以擴大他們的視野,增長知識,增加生活閲歷以豐富學生習作的`材料庫。小學生作文常見的毛病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對於小學生來説,主要是抓不住事物的特點,這就很難寫出新意。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提高他們認識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另外,要想使文章有新意,還要學會變換角度看問題,從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兩方面入手,誘導學生學會同中求“異”,通過已知求得未知,從舊知導出新知,從而發現新意,增強創新意識。

學生的作文是學生思維的反映。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可多選用能多角度來闡述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寫作。如在指導學生作文《課間十分鐘》時,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從而確立比較新穎的主題。同學們的作文,不再是單一的“課間活動豐富多彩”,出現了各種富有新意的主題,如,“助人為樂好風尚”、“課間追逐打鬧要不得”、“隨手撿起一張紙”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位同學確立的主題是“課間播放音樂有益身心健康”,這種從健康的角度觀察、認識問題顯然是獨樹一幟,富有時代特色。教師定期組織學生交流收穫,對好的材料,鼓勵學生記下線索。並在班級黑板報上專闢“一滴欄”,意在鼓勵學生隨時刊出自己的習作,滿足其成功欲。讓學生從成功中嚐到快樂,激發興趣。

創新精神作文 篇3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實踐中我不斷探索、總結,下面就兩方面來談一談在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在生活中感悟創新。

獨特的感悟,就是創新。指導學生觀察、體驗和感悟生活,並把這種對生活的體驗,記錄書寫出來,那麼這就是自己獨有的,是一個人的,這樣的寫作,就是創新。

羅丹曾經説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 一顆對生活充滿了渴望,和熱情的人,他的心中就有美, 王蒙説過: “創作乃是心靈的搏動與傾吐。” 有人説:“ 要寫出景物之美,關鍵是要善於從美的事物中發現美,並用美的語言表現美。”希望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裏行間,最終達到創造美,從而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從而達到提高寫作能力。我們都知道,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對發現生活。對生活有獨特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發現生活中萬事萬物的特殊性,發現你自己的個性。就象卞之琳一樣,發現觀賞者同時也是被觀賞的對象,懷想都同時也在被別人懷想,這就獲得了生活的詩意,成就了文學的成功。寫作不是想寫作就能寫作的,內心必需先有要表達的甚至於不得不表達的東西,寫作才具有了成功的可能。創新就是有獨特的視角與表達方式,獨特與眾不同的感受、感悟與體驗,才能有新意。

可以帶着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春聞百花秋賞月;夏納涼風冬看雪。一年四季,景不同,感受異。

(二)在寫作過程中創新

素質教育在不斷地深入發展,培養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作文水平是體現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主要標誌,作文創新可以説是語文創新的重中之重。對於學生而言,”創新”是不同於自然科學的發明創造,作文創新是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在寫作中,能寫出富有新意的文章,也就是有創新能力___否則連作家也成了不具備創新能力的人了。學生在作文中表達了自己的真知灼見,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發揮了自身的想象力,那麼便是有創新。

在作文設計過程,我探索新標準,力求打破固有的主題標準,格式標準,寫法標準,把學生從機械的死板的標準裏解脱出來,學生的思想、思維、思路不再受束縛,引導他們展開想象力的翅膀,充分展現個性。

作文創新建立新標準,不僅僅以”新”為準。客觀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繫的,人們觀察事物可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進行,得到的認識和判斷也必須受到時間、地點、社會進步程度及自身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所以明確了作文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目的下,提倡創新的作文教學目的,同樣是明確的,相對來説更高一些,我們只是讓學生在作文創新中,有着鮮明的是非標準,正確的價值取向,真實、真切、真誠地關注,感受、體察生活,頌揚善人、善行、善德,崇尚美、熱愛美、讚揚美、追求美,才能真正地實現作文創新的價值,體現作文創新的意義。例:在教學<《美”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後爆炸>>這一文後,我們曾就航天實驗的意義,展開大討論,給同學們充分發表了意見,後把討論內容寫成了文章,在文章中,學生們把自己的想法真實地敍述了出來,這次作文順應了學生的天性,培養髮展了學生的個性,新的興趣、愛好、志向、情感、觀念,在自己的筆下不必掩飾,在作文創新中表現個性,展示自我價值,作文創新要發展個性,有了個性,發展想象能力,從而充分發展創新精神,這種能力的培養從客觀實際出發,合乎事理、情理。

我們的學生從客觀實際出發,以生活為基礎,對生活的觀察和宇宙萬物的思考,調動學生認真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多彩地表現生活。追求語言的新鮮、生動、活潑,行文的安排、佈置構思巧妙則文采備矣。

(三)在作文評改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教師批改作文過程中,往往是”教師高投入,學生低收效”的現象,我在作文批改過程中把學生動員起來,從學生參與直至獨立進行作文批改的意義入手,引導學生”互動”的可能性,從學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條件入手引導學生相信”互動”的可能性,學生激情空前高漲。在自願組合、互補結合,交流發展的思想指導下,開始進行批改,組織學生操作:

1、每次批改時,引導學生掌握標準,例如內容、結構、語言、寫作等,確定標準的過程是學習和提高的過程,我們分兩步開始:起初,複習作文有關知識、規律,組織商討相應標準,以後教師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交換意見,直至明確批改要求。

2、互改寫作:先由一個同學批改組內一個同學的作文,改正錯別字,改通語句,改妥標點,寫好眉批和總批,給定分數或等級,提出補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見,最後教師對全部作文,特別是學生吃不準了作文進行總體把關,瞭解學生的作文尤其是批改狀況,摸清行情,積累資料,為相關指導做必要準備。

3、互談體會:此項活動意義在於交流,首先組內交流,先讓習作者與初評者、複評者與習作者之間的對話,目的是對讀者、作者有所啟發。然後是組外交流,由各小組推派代表習作者和評改者雙方取得的進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全班交流,提高效果。

4、互推佳作:自己是為了交流成果,鼓勵優秀和創新,每次作文,小組內至少推出一篇佳作,在全班交流、學習,同學們再提意見,再次修改,進一步完善提高。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得到了提高,每一個同學都動了起來,學生成了”主角”,作文批改”角色”,有了更新,學生的責任心增強了,在批改過程中,學生的閲讀面廣了,閲讀能力強了。同時作文的批改也促進了作文的創新。

5、作文批改為提高學生的各項語文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提供了可能,它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學生由小學到初中的閲讀習得,積累了寫作所需的各種知識,批改作文時由學生自己操作為內化,前一至運用提供了條件。在這樣的機遇中,學生大多能創造性地審視、評價他人以至自己的習作,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另外,它有利於作品的出新,應該説:學生的寫作就是一種創新,這種”互動”批改作文使得全體學生參驗作品,進而出新有了可能,一篇作文經過他人以及自己的反覆推敲、修改,形成很大甚至根本程度的變化,這也是一種創新。

在寫作過程中,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作文批改過程中鍛鍊學生閲讀欣賞能力,形成作文創新的能力,那麼作文水平體現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標誌,那麼,推而廣之,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形成則可以此為借鑑,通過多種途徑,逐步達成,使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逐步形成。

創新精神作文 篇4

對人類來説,第一個到達的擁有全部,第二個卻什麼也不是。——題記

1492年,一個令世人激動的日子,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歷經千辛萬苦,最終發現了新大陸。但是,他沒有驕傲,沒有自滿,而是帶着創新精神緊接着四次出發,雖然沒有再次發現新大陸,但卻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世界。有一回,哥倫布去參加一個宴會,許多人都取笑他發現新大陸不過是瞎貓撞上死耗子。但哥倫布沒有生氣,他沉思了一會兒,説:誰可以讓這個雞蛋立起來,我便服了!一會兒,廚師拿來一個雞蛋,幾乎所有人都立不起來,可是哥倫布,簡簡單單的往桌上一敲,雞蛋破了,但是卻立起來了。人們很驚訝,從此再也不敢嘲諷他了。現在回想起來,哥倫布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有一種敢為人先,無畏無懼的精神,所以他成了英雄。在我們的印象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第一個直立行走的人,才是人類的祖先;第一個養蠶的人成了蠶祖;中國的楊利偉第一個上天才成了飛人!想別人沒想過的,做別人不敢做的,創新,勇於突破是人類最可貴的品質。想到我自己,我覺得羞愧,因為我同樣不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即使是對的事情,也總是畏畏縮縮。我想,小鳥其實也可以變成老鷹,只是它沒有搏擊天空的雄心壯志;寄居蟹也可以長出硬殼,只是它缺少自強自立的美好願望。

它們,始終邁不開自己的第一步,只能活得卑微,渺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忙着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有的人卻忙着評論別人做過的事。就像老鷹在藍天上翱翔,麻雀卻在樹枝上聒噪。

哥倫布,一個我最敬佩的人;哥倫布,一個帶給我勇氣的人;哥倫布,一個給我創新精神的人!

創新精神作文 篇5

“踩着前人的腳步前進,最佳結果也只能是個亞軍!”——李可染

順着前人的目光眺望,最多也只能是個背影,無論是人還是事,抑或是一個企業都應該注意創新。

就拿我國著名的畫家齊白石來説,曾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並不滿足,而是不斷地汲取歷代畫家的長處,不斷改進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畫的,明顯不同於60歲以前,70不同於70歲前……齊白石一生曾無次改變自己的畫風,正因為白石老師在成功後,仍馬不停蹄的改變、創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更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於風格。

他告誡學生“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的徒弟李可染先生就做得很好,不僅繼承了齊白石老師的繪畫,更繼承了這“我行我道,我有我法”的創新精神。

我們要學的,不僅是齊白石的不斷創新不斷學習的堅持,更是李可染的開拓精神,雖有前路可踏,但仍堅持自我創新,自我超越的精神。不僅對於個人的成敗,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企業的成敗也在於創新。尤其是新舊體制轉換階段,有些企業缺的,就是這種敢於創新的精神。

創新精神作文 篇6

人類的進步分分秒秒離不開創新。很久以前人沒有交通工具都是用雙腳走路或跑步來探索未知世界的,但時間長了就感到太累,於是就有人創新開始起馬,但是馬背太光了不方便騎行,一不小心就會翻下馬,所以又有人創新發明了馬鞍,但是時間一長問題又來了—馬的四個蹄子會磨損,於是又有人創新發明了馬蹄鐵,就這樣人就可以走得很遠,探索世界的範圍越來越大。

馬是有生命的,還要餵養也會死掉,所以經過人們創新發明,現代出現了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汽車、火車、飛機、火箭、航天飛機……。就這樣不斷創新,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的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的範圍也擴大到外太空。

要創新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和敢於堅持的勇氣。創新不是異想天開,如果不掌握各種知識,沒有堅實的基礎,就會像在沙漠中建的大樓,經不起風雨。創新還需要有敢於堅持的勇氣。有聽力障礙小愛迪生善於思考,經常提問,被老師認為是傻瓜;哥白尼為了堅持“日心學説”被活活燒死……。

因此我想要對大家説,在創新的過程中,不僅要熟練掌握許多知識、技能,還要有常人不具有的毅力和勇氣,從現在開始我會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學習,為能將來成為世界創新舞台上的一份子而努力。

標籤: 六篇 創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lizhizuowen/chuangxinzuowen/zjm4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