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除夕作文 >

初中年夜飯作文

初中年夜飯作文

過年最讓我期待的事兒就是吃年夜飯了,你家的年夜飯怎麼樣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了初中年夜飯作文,歡迎閲讀!

初中年夜飯作文

篇1:初中年夜飯作文

除夕那天,爸媽帶着我一起到奶奶家去吃團年飯。到了奶奶家,我一見到奶奶便迫不及待地説:“我要吃團年飯!”奶奶笑容滿面地説:“還有一會呢!”我嘟起嘴,心裏有了些不高興。“過年了,要高興點,不然你這一年都不順心的。”奶奶逗着我説。然後像變魔術似的'拿來兩串糖葫蘆,又從兜裏掏出一把糖果,我吃着糖葫蘆和糖果,心情舒暢了許多。

到了下午三點多鐘,忽然聽見奶奶的喊聲:“吃團年飯了!”,我們一家人都圍在飯桌旁,看爺爺和爸放鞭炮和敬香,我忙問媽為什麼要這樣,媽説:“這是家鄉的習俗,放鞭炮是辭舊迎新年,敬香是寄託我們對祖先的哀思,等你長大了會明白的。”

團年飯開始了,望着滿桌香噴噴的美味佳餚,真想把它們都放進嘴裏:青椒炒的臘肉是肥而不膩,香脆可口;油炸的藕夾裏又透着一股淡淡的清香…

篇2:初中年夜飯作文

今天是農曆大年三十,又是新春佳節,到處張燈結綵,喜氣洋洋。我們準去婆婆家團年。今年的年夜飯特別,也是我們家的廚藝大比拼。

我們貼完春聯後,每人都去準備食材了,爺爺嫻熟地包起了韭菜餃子,一個個餃子就像一個個金元寶一樣,婆婆用了上好的五花肉,小心翼翼地把紅豆沙包在兩塊肉之間,姨爹為他的紅燒肉和泡菜魚忙碌着。“好吃嘴”小姨也為她的.脾酒鴨和麻辣燙做充分的準備。爸一邊弄魷魚一邊風趣的説:“今年吃了炒魷魚來年就不會被炒魷魚。”我們聽了都哈哈大笑,媽有條不紊的往滷水裏放着牛肉,兔肉等等。我和妹妹也不甘示弱準備弄個番茄炒蛋。廚房裏大家忙得不亦樂乎。鍋碗瓢盆在廚房裏演奏着“除夕交響曲”

放過鞭炮後,美味菜餚上桌了,油亮亮的夾沙肉讓人讚不絕口,皮薄肉多的餃子香味四溢,香噴噴的紅燒肉百吃不厭,風味獨具的麻辣燙妙不可言……這一桌豐盛的年夜飯讓人垂涎欲滴,這時我們一大家人圍着桌子邊,爺爺高興的宣佈:“今天我們都是特級廚師。”我們高興的舉起杯子慶祝。

我們津津不味的吃着這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在歡樂的氣氛中迎接狗年的到來。

篇3:初中年夜飯作文

今天是大年三十,家裏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全家人都邊忙邊期盼着香噴噴的年夜飯。

上午,我和爺爺去早市買年貨。我問:“爺爺,咱們去買點什麼呀?”爺爺説:“準備買點魚。”走到魚市,魚販向我們介紹:“黃花魚、鯉魚、太湖白魚,過大年優惠賣了。”爺爺挑了一條太湖白魚,過秤付錢,魚販利索的把魚清理乾淨。我和爺爺又到菜市場採購了很多蔬菜,人們都在忙着年末最後的採購,準備迎接除夕和新年的到來

大街上、小巷裏不時傳來陣陣炮竹聲,為節日增添了喜氣。我在外面與小朋友玩了一下午,肚子提出抗議要吃年夜飯,這時我才想起馬上回家。在家門口,我和爸貼好對聯,放了一掛鞭炮,豐盛的年夜飯就要開始嘍!媽擺好一桌豐盛的晚宴,性急的我拿起筷子剛要夾,奶奶説:“等等,我們來猜一猜,看誰能用四個字説出菜名。”我搶先答道:“這個叫年年有餘(魚),那個是勤勤(芹)快快、紅紅火火、一帆風順……”一下説出了好幾個成語,奶奶滿意的直誇我。碰杯祝福之後,我們開始品嚐一道道美味。

春節的菜餚都有一句吉祥的`成語,象徵着一年的收穫、祝福與期盼,真是太有趣了。我禁不住感歎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豐富多樣。

篇4:初中年夜飯作文

大年三十,餐桌上,各種各樣的美味擺滿了餐桌,儘管每年都有新的特色,新的風味,只是少不了的,是那盤熱氣騰騰的年夜餃子。循着那團團的蒸氣,我又再一次陷入了沉沉的回憶……

記得每一年的年三十的下午,奶奶就會在家備上滿滿的兩鍋餃子,這樣只要有人回來,一進門就能吃上熱氣騰騰的餃子。奶奶是個地地道道的鄉下人,平常時日沒有家人回來,她從來不大桌的張羅飯菜,唯獨這年夜餃子是奶奶的必備節目。每每三十都會看奶奶包餃子看的出神,那些呆笨的麪糰只在奶奶手裏一轉,就變成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小餃子。我總是不甘心只在一旁眼巴巴的看着,就也拿起麪糰在手裏捏着。只是餃子沒捏出來,倒是捏出個“面丸子”。每次我捏的餃子,奶奶總是笑笑的接過去,然後用她的巧手改上幾下,就又成了一隻靈動的餃子。一邊捏還一邊説:“我孫子真能幹,還會包餃子呢,真好看。”

我愛吃奶奶包的年夜餃子,一年到頭也才有這麼一次機會好好享受一次美食。我總是纏着奶奶問,為什麼一定要等到三十晚上才能吃餃子呢。 每次奶奶聽到這個問題,她都微笑着避開不答。

直到現在我才知道,是因為當時在奶奶的那個時代很窮,而爸要吃餃子,奶奶四處乞討,可還是空手而歸,就這樣,奶奶不想再讓爸受以前一樣的苦!

哎,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篇5:初中年夜飯作文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它標誌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年夜飯,是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中國的'百姓家庭對年夜飯極為重視。正月初二,我和爸媽一起到奶奶家吃年夜飯。 今天來的人特別多,奶奶家顯得格外熱鬧,年味超濃。姑姑、叔叔和我爸正聊得熱火重天。他們邊嗑瓜子,邊滔滔不絕的聊着各種話題。表哥和嫂子在房間裏逗小baby開心,看着小寶貝的笑臉,他們別提有多開心了。而我和倆位表姐則更是“肆無忌憚”了。我們三人盤腿坐在沙發上,悠閒自得地玩着ipad上的割繩子,時不時傳出一陣陣爽朗的笑聲。 過了一會兒,奶奶慈祥地把我們帶進房間,塞給我們每人一個印着“馬”的紅包,我們接過紅包,笑盈盈的謝謝奶奶。 還有5分鐘就到6點了。姑父把我們安排到圓桌上的各個座位上,我和2位表姐左右鄰座。先上一道飯前甜點“蔬菜沙拉”開開胃。我們三個吃貨紛紛拿勺子一勺勺地舀着沙拉,沒一會兒,沙拉就差不多吃完了。姑姑笑着説:“慢點吃,每人和你們搶。”這時,第二道菜“年年有魚”上來了。色香味俱全,醬油的味道恰到好處,加上葱花點綴,這道菜別提有多美了。魚上完了,緊接着就是“清煮蝦仁”了。這道菜清甜可口,配上一碗香醋,讓人垂涎欲滴。稍後又上了不少好菜,個頂個都是美食,今天來真是有口福了。 晚上,吃完晚飯。大家陸陸續續都散了,我和爸媽也只好依依不捨的和奶奶説“再見”了,今天一天玩得別提有多開心了,和家人團聚是一件幸福的事。

篇6:初中年夜飯作文

除夕那天,爸媽本想放在飯店邀請奶奶、外公外婆吃年夜飯的。但思前想後地,終於還是決定放在家裏。

傍晚,爸熱火朝天地炒菜,媽則在旁邊幫襯着打爸的下手。而我,在茶几上擺上水果和炒貨,等待着長輩們過來。“叮咚”門鈴響了,我一開門就看見外公外婆、奶奶笑咪咪地拿着壓歲包,塞進了我的手裏。我連連道謝,並請長輩們到客廳就坐,儼然是一個小主人。媽趕緊掛上了紅燈籠,顯得格外喜慶,立即有了“過年”的感覺。“開飯了!”爸一叫喊,我們便吃起了由爸親自掌勺的豐盛的年夜飯,聽着外面陣陣爆竹聲,看着幾位老人臉上滿意的笑容。我的心中湧出一絲絲感動:老人們平時辛勞地為我們兒孫無私地奉獻着,今天終於可以閒下來享受這份輕鬆和天倫之樂了。大家高高興興地圍坐在一起共進晚餐,絮絮家常,這是一份多大的幸福和美好啊!

這使我不禁想起了把年夜飯放在飯店裏吃的人:“當人們開始流行在飯店裏吃年夜飯,一家人聚在喧鬧的酒店大廳時,人們似乎沒有發現少了一份緊密,少了一份擁擠的温馨,沒有了忙忙碌碌的籌備,便少了互相幫上一手的`暖暖之語。沒有了鍋碗瓢盆的鏗鏘交響,便沒有了過年的滋味。”這段在09高考中的經典語句,真實地道出了近年來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曾經過年的種種習俗漫漫淹沒在經濟高度發展地現實生活中。不盡有些感傷!

此時,窗外的紅燈籠映照在老人的笑臉上,顯得格外燦爛!

篇7:初中年夜飯作文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除夕。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一般都是在這天晚上只吃餃子,我家卻年年做“年夜大餐”。看,今年的年夜飯多麼豐盛呀!

下午四點多,我們全家便開始忙碌的工作起來。第一種食物當然還是餃子,它畢竟是傳統食物,給它個排老一的機會。和麪、拌餡、包餃子我們分工細緻,這餃子香不香可就在這和麪、拌餡上。餡兒拌好了吃起來香,面和好了薄皮大餡兒更是讓人捨不得放嘴呀。當然這包餃子也很重要喲!如果包的不美觀誰都不愛吃喲,所以包餃子也是一門學問滴。爸媽把面、餡兒都準備好了,該我大顯身手了。我左手捏一個,右手拿一個 ,一會兒,一個個小貝殼似的餃子就呈現在我眼前。第一道工序做完,該到下一步了——做滿漢全席。

媽準備了近十幾種菜———雞鴨魚肉樣樣齊全,還有各種青菜。快看,我家的烹飪大師——“李大廚”(本人的媽)來了。只見她右手拿着炒鍋,左手拿着勺子,走進了廚房。先炒蒜薹,後炒木耳,最後炒銀耳。頓時,廚房裏傳出噼噼啪啪的爆炒聲,同時也飄散出了炒菜了清香。屋外也想起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空氣裏瀰漫上了火藥的氣息。屋裏屋外這熱鬧的景象混合在一起,真有一番過年的景象。媽把各種各樣的肉變着花樣做出各種各樣的菜。我還給這些涼菜、熱菜分別取了好聽的名字:百花爭豔、芙蓉水上漂、蓮子雞湯、水果沙拉……光聽這些名字你肯定也早就口水流了三千尺吧!

終於等到了開飯,一盤盤色香味俱全、香噴噴的飯菜端上桌來,我看得眼花繚亂。開飯嘍!我狼吞虎嚥的把這美味佳餚直往嘴裏塞,吃了一個圓溜溜的`小肚子。媽把果汁和紅酒拿出來,倒在高腳杯裏。這是我們每年必備的一個節目———新年祝願(每年的年夜飯前我們都要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祝願送給家人)。今年還是我第一個上場,我端起酒杯祝願爸和媽———壽比南山,笑口常開,工作順利。爸媽也把他們的祝願送給了我,祝我身體健康天天好心情。然後我們端起酒杯,“乾杯”!我們的家真是一個温馨和睦的家庭,我愛我家。

我家不僅年夜大餐豐盛,家庭也那麼幸福,我既為有一個會做美食的的媽感到驕傲,也為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感到驕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chuxizuowen/q04em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