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春節作文 >

兒時的年味作文

兒時的年味作文

導語:時代在前進,人類在進步,或許那些陳舊的過年載體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它將被時代賦予新的意義。物質生活需求的層次已經越來越多的得到滿足,未來的年味兒或許將更多是向精神生活層次邁進!接下來小編整理了兒時的年味作文,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兒時的年味作文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轉眼間又到了年味越來越濃的臘月。

整個臘月就像一杯醉人的美酒,甜美香醇,讓人永遠愛不釋手。空氣中夾裹着濃濃的年味,飄蕩在故鄉所有的大街小巷。瞧,寶石藍的天空飄來幾朵五彩的祥雲,像極了仙女美麗的霓裳,水袖輕舞,曼妙的身姿飛舞在人們火辣辣的希望裏,滲透在廣袤大地博大的胸懷裏,匯聚了日月精華,得到了大自然最美的春節賀禮。

記得小時候,那印着福字的年貨,鋪天蓋地席捲了莊稼人淳樸的籬笆小院,覆蓋了市井繁華的大街小巷。所有人的臉上盪漾着那抹醉人的微笑。人們在平時寧可省吃儉用,但是在買年貨時卻出手闊綽,毫不吝嗇。對於我們小孩子而言,是最喜歡過年的。過年可以穿上漂亮的花衣裳,吃到香噴噴的肉包子,還有大人給我們的壓歲錢。過年時,小夥伴們一起放鞭炮,那份發自內心的激動久久不曾褪去,猶如捆綁住了幸福的手腳。讓她永遠停留在家家户户的殷殷期望中。越到年關,年味就會越來越濃……好像母親燉在鍋裏的臘肉,遠遠飄來的香味淹沒在我們所有稚嫩的童年回憶裏,那麼強烈,又那麼幹脆。

每逢臘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小年”,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人們稱灶王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説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好讓玉皇大帝來賞罰。因此送灶時,母親特意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茶水、乾果、祭奠冥票等。保證他老人家吃飽喝足,在給點賞錢,好讓灶王能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幾句,那麼一家人就會整整一年內平平安安,幸福滿滿。從小到大,母親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有時她還會宰殺一隻公雞來祭奠灶王。當她跪在灶台前,虔誠的説着我聽不懂的話語時,我就會偷偷的傻笑,覺得母親太過強人所難。祈福的人那麼多,灶王哪會對所有人能夠面面俱到,畢竟他的官太小,人也老了,記憶不好使。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好迎接新的財源廣進,福運臨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徹底打掃屋子裏的塵埃,換上好心情,好辭舊迎新。小時候,母親經常將一把笤帚綁在竹竿上,然後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一會站在地上揮動着手裏的笤帚,用力刮掉粘在牆面上的粉塵和污垢。又吃力的爬上木梯仰起頭清掃屋頂的蜘蛛網,還有隱藏在椽縫裏的所有灰塵。經過母親一番細心打掃,整個屋子都會瀰漫在濃重的“霧霾”當中,我們站在屋外嗆的咳嗽個不停,誰知母親卻變成了“白髮魔女”,她的頭上,穿的衣服上,臉上都落滿厚厚一層塵土。接下來就輪到我們清掃地上的垃圾,洗滌各種器具的時候了。從小我是一個愛乾淨的女子,我最喜歡用乾淨的抹布擦洗所有的傢俱,但凡我擦洗過的所有東西看上去就像新的一樣,表面閃閃發光,宛如一件件稀世珍寶。也許我的潔癖是與生俱來的,我更喜歡拆洗被褥窗簾。只要玻璃看上去髒兮兮的,我心裏就很不舒服,非要把它擦的一塵不染。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番徹底的除塵布新,終於迎來了“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快樂時刻。

貼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自古以來,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每到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放起了鞭炮。叫做辭舊迎新。哥哥拿把刷子,粘上漿糊,在每個門的上端和兩邊各塗抹均勻,再將對聯整整齊齊的貼上去。一會時間整個院子裏紅紅火火,一幅幅對聯猶如回家過年過年的遊子,讓每個家庭越來越温馨,越來越快樂。

我記得最清楚的幾幅對聯是:

歡天喜地度佳節

張燈結綵迎新春

橫批:家庭幸福

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鴻福步步高昇

橫批:好事臨門

萬事如意展宏圖

心想事成興偉業

橫批:五福臨門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説起貼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小時候,家家户户都會張貼窗花,窗花內容豐富多彩,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之外,窗花還有神話傳説、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看着那一張張活靈活現的窗花,彷彿它就是一個美麗的故事,我真的很佩服這些窗花的主人,她肯定是一位熱愛生活的人,要不然她手底下怎麼會有這麼多最真實的勞動場景,最浪漫的愛情故事呢?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樑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户,換門神,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人們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小時候在市面上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每逢春節,人們都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好好和家人及親戚團聚一番,以續親情以報親恩以示孝順。這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特有的文化情緣。

除夕守歲,一家人開懷暢飲,團圓取樂,共祝新年。大人互相拜年,給孩子壓歲錢。宋代席振起在《守歲》詩中雲:“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歲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的確,一年一度的春節在萬家燈火中拉開了序幕。天空中美麗的煙花,讓整個孤獨的小山村頓時熱鬧非凡,人們敲鑼打鼓,鞭炮齊鳴,舞獅子,划船,讓所有舊的塵緣沉入大海,迎接嶄新的黎明,新年,大家都在期待你的來臨,更在期待源源不斷的幸福泉源。

兒時的春節永遠充滿了浪漫的氣息。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我再也找不到那份沉甸甸期盼了,再也沒有兒時對過年由衷的渴望了。年年都有春節,歲歲有除夕。長大以後的春節越來越沒有意思,也越來越沒有厚重的鄉情了。反而成了一種負擔,一份責任。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兒時一起玩過的遊戲,一起玩過的夥伴,一起唱過的新年快樂,現在他們不知都去了哪裏?年年回老家後,也沒有好好聚過。村子裏的很多老人現在都不在了,只剩下一個空虛的回憶。兒時那抹濃濃的年味再也找不到了。我拼命的去尋,用心的在山野溝壑中追尋它的味道,除了荒涼的落寞和悲傷的眼淚,只能舉起兩掊黃土,將它飄灑在逝去的悠悠歲月裏。

成年後的我,略帶滄桑。時而悲喜,時而快樂。時而為世俗纏繞,時而為名利驅逐,時而身心疲憊,時而心率憔悴,時而喜憂參半,時而聽天由命,感歎歲月變遷,不知何時何地才能夠真正自由自在的`呼吸?瀟灑自如的享受生活?生活中的責任與負累時刻壓抑的喘不過氣來,真想背起行包來一趟説走就走的旅行。但是,卻有點膽怯,擔心旅途中美麗的風景,會時刻和現實枯燥乏味的生活屢屢較勁,時時比對,那可能就永無寧日了。兒時的年味,總是活在過去的歲月裏。生活還得前行,日子還得繼續,雖説長大後的生活比不得兒時的天真爛漫,不用揹負太多責任與重擔,不用處理各種複雜的人事關係,也沒有必要在意過年是否會花幹積蓄,累的人幾天幾夜不能閤眼。

很多久別的朋友要一起聚聚,很多親戚要走走,還要給小孩紅包。弄不好我一兩個月的工資就打了水漂,還要給領導拜年,送禮……真是讓人揪心,現在一個過年隨便要花上幾千元,那還是小數,多則上萬元。真是覺得可怕,尤其越到年關,讓人心裏越是焦慮不安,思量着很多過年的年貨,還有需要拜訪的友人,需要準備的禮物。春節前夕的每一天,好像都是忙忙碌碌,手裏的百元鈔票,像流水線上的工作,貨幣循環達到了空前絕後滿天飛。

當然這段時間,各大型商場,超市也是最熱鬧的時節,縣城商場裏擠滿了前來購物的人們,大家愉快得給家人買衣服,買年貨。平時日子都是緊巴巴的,一到年末,好像一下子思想徹底解放了。也捨得吃,捨得穿了,越到年關,天價商品比比皆是,甚至比平時貴好幾倍。但是人們捨得花錢,也捨得去買。大街小巷車水馬龍,超市裏付款機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稍微性急的人,是忍受不了這種煎熬的,急得直跺腳。

最讓人頭疼的事,就是取錢了。一年最後一個月工資發了以後,很多上班族就開始忙碌了。郵政儲蓄所又排起了長長的隊,取個錢比搶銀行還讓人費勁,站在哪兒,你得用心的等,慢慢等,好不容易等到跟前,結果自動取款機裏顯示,餘額不足。無論誰遇到這種事情,都不會淡定的下來。

孟浩然在 《田家元日》中這樣寫道: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説此年豐。

也許新年給人以美好的回憶,使人在新的一年裏更上一層樓。人們在新的一年裏回想過去,成功後的喜悦以及別人的稱讚表揚,失敗後得到的教訓;把成功的事繼續堅持下去,把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有了經驗和教訓,在新的一年裏,一定會有更加美好的收成。

過年了,年夜飯,一道紅紅火火的過年大餐。海鮮類,肉類,蔬菜類,各種山珍海味擠滿了團團圓圓的餐桌。平時吃慣了油膩的大魚大肉,過年時最想吃的卻是清爽可口的綠色蔬菜,這究竟是時代的進步,亦或是人們飲食習慣的後退。

兒時的年味,真的很濃。可是現在,我卻無福消受了。

我永遠懷念那種醇香古樸,優雅自如的味道。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chunjiezuowen/dl8oo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