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春節作文 >

莆田春節風俗作文

莆田春節風俗作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莆田春節風俗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莆田春節風俗作文

莆田春節風俗作文1

又是一年春節,我就用筆來記錄下春節的前後,去體驗、去享受這美好節日帶來的快樂。

莆田的春節,是莊重的。在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擺上一大桌供品,祈禱一家人在新一年裏萬事如意。幹完這些後,每家每户放鞭炮,趴在窗上看着火花中的街道,還真別有一番風味。

莆田的春節,是熱鬧的。大年三十晚上,先是一道豐盛的年夜飯。吃晚飯後,便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環節——發壓歲錢。當那一個個鼓鼓的紅包賽到手中的時候。有些小孩,道聲謝,一溜煙似的跑到一邊數錢去。也有些懂事的小孩把錢交由大人保管。八點時,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如果説大年三十的晚飯是味覺上的年夜飯,那麼春晚就是視覺上的年夜飯。快到十二點時,真正的高潮來,不知是哪家開個頭,不到兩分鐘,整條街便“噼裏啪啦”熱鬧好一陣。鄰里間説上幾句吉祥話,我們小孩子便拿上幾根煙花在空中揮舞,畫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熱鬧程度不亞於往年。

莆田的春節,是歡快的。初一要“遊春”。我們今年的目的地就是九華山、南少林。雖然天氣十分炎熱,但正好點燃我們的熱情。穿梭在九華山茂盛的叢林中,心情愉悦;置身於南少林雄偉的主殿前,心潮澎湃。

莆田的春節,是辛苦的。初二上壺公山燒香。由於我們去時已晚,所以車子開上山不到一半就被堵得動彈不得,只好棄車而行。好不容易上山,望着那排得像長龍一樣的隊伍,我不禁有些憂鬱:“天!這麼多人,要排到什麼時候啊!”但最後還是不得不排隊。當站在隊尾,我終於才意識到,什麼叫“龍的傳人”。

莆田的春節,是多味的。但不管怎麼説,我們永遠愛我們的家鄉,愛它那純樸的民俗!

莆田春節風俗作文2

在莆田除除夕家家團圓過年之外,還會再過一次年,當地人稱之為“做大歲”。莆田的這個特殊的過年風俗是有歷史來源的。莆田市直轄莆田和仙遊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於興化這一軍、路、府,因此習慣上稱為興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繼光福建,佔領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點,四處燒殺掠搶。興化府城在農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並被佔據長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被焚燬殆盡,死亡3萬餘人。當時,莆田男女老少奮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慘不忍睹,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於城內死屍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暫退平海。興化城的陷落驚動朝廷,這是自有倭患以來被攻陷的第一個府城。嘉靖皇帝罷免福建總兵遊震得,從浙東調回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官,配合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會同剿倭。

戚繼光多次來莆田抗倭,拯救百姓於水火。期間的莆田黃石林墩大捷,連克倭營六十多座,殲敵四千多,剷除倭寇大本營,從此倭患基本平定。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的老百姓,才紛紛於二月初二返回家裏。大家一方面掩埋親友的屍體,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四重新過年團圓。平倭之後,邑賢林龍江捐田三十畝,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繼光,1998年,戚繼光紀念館編入《福建年鑑》。光餅的傳説也就是民間對戚繼光的紀念。莆田人民為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緬懷抗倭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蹟,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補過一次年。根據史料,當時遭到倭寇侵害的還有江蘇興化,據説當時倭寇接到上頭命令進犯興化,但沒搞清楚是哪個興化,就同時進行侵犯。江蘇興化卻沒有“做大歲”的習俗。所以莆田的“做大歲”這個風俗可以説是全國獨有。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飯後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説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和全中國都一樣。但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表示對倭寇侵害中死難親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這一天,都不互相串門拜年,或者走親訪友,害怕把黴頭帶給別人。(不過我們年輕人偏偏挑這一天進行聚會之類的活動,就因為街上人少,正合適。)

貼春聯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春節風俗,它是把各種吉祥的祝福語寫在大紅紙上貼在門的兩邊。紅色在中國是喜慶的顏色,用紅紙來寫春聯是一般中國人約定俗成的習慣,是家家必須要遵守的,否則會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為有這段倭寇侵害的歷史的緣故,莆田境內卻流行着貼白額春聯的風俗。

莆田春節風俗作文3

家鄉的節日頗多,隔三岔五就有老家埭頭的鄉親過來相邀我回鄉一道過節,其實,最令我心馳神往的還是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我國各族人民傳統節日,也是家鄉羣眾文化活動中最精彩、最熱鬧的佳節。於是,元宵節前幾天,家鄉就沸騰,處處洋溢着節日濃厚的氣氛。老人手持香袋起早摸黑走宮串廟祭拜神靈,求得一家一年平平安安,順順心心。婦女心靈手巧積極籌備與製作虔誠祭品,撫摸着一件祭品,她們心中就許一個美好的心願。男人更大顯身手忙碌不休,既籌備鬧春廟宇裝飾,又組織培訓十音八樂隊、車鼓隊裝櫚等歡慶節目。孩童則樂開懷,瘋一樣的跑來跑去,嘴裏食物塞得鼓鼓的,喜悦之情寫滿幼稚天真的小臉蛋上。

家鄉的元宵節為何這般隆重?鄉親怎麼這般看重這節日?我不禁追溯起元宵節的來龍去脈。據説,漢高祖劉邦死後,大權落在呂后手裏,朝中因此形成“擁劉護呂”兩派,明爭暗鬥,鬧個不休。呂后死後,周勃、陳平等朝中重臣謀劃要清除呂氏黨羽,擁戴劉恆為漢文帝。舉事那天正值正月十五晚上。漢文帝登基後,每年到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微服出宮,與百姓共慶同樂。從此,每年正月十五這一天,就成為百姓歡慶的元宵節。這個傳説盡管只是民間流傳的故事,但我認為,從鄉親這鬧元宵時間的相吻合上來講,家鄉的發展是與國家的繁榮昌盛息息相關的,國盛家亦興。

元宵前夕,各家各户就忙開,做好迎駕準備,掛燈籠,懸彩匾,大廳中接連排列三、四張八仙桌,供桌上擺滿香燭、香爐、灶公餅、五色果等各類供品,並插上五蕊紙花。“做頭”的還有“大豬”、“大羊”冷盤,五果六齋碗上蓋上剪紙花或用五色紅黃綠豆排列“歡慶元宵佳節”、“風調雨順”等節日字眼,流光溢彩,閃閃發光。小孩身如靈猴一眨眼就爬至屋前圍牆上制高點,鬥志昂揚地插上三角旗,那豪邁的.神氣不亞於當年的紅軍。

盼星星,盼月亮,終盼到晨曦。正月十五日清晨,鬧元宵隊伍在沙堤宮集中,由鄉老、社首、福首組成執事,禮炮響三聲,嗚鑼開道,鬧元宵隊伍開始出發,剎那間,全場歡聲雷動,人頭攢動。只見扛棕橋作先鋒,“做頭”舉彩龍旗、大燈籠、六角燈、扛娘傘,合手捧“七星旗”,社公爐、小菩薩、八卦爐,依次排列,身穿道袍的道士、吹鼓手、車鼓隊、十音八樂跟隨其後,沿大道浩浩蕩蕩巡遊。這幾年,鄉親口袋鼓起來,為顯富,鬧元宵隊伍前頭還增添一道亮麗的景觀,二十名個充滿朝氣的小夥子各駕着一部嶄新豪華的輕騎緩緩馳行,唱着春天的故事在前方開道,古今結合,妙趣橫生,回味無窮,觀者無不嘖嘖稱讚鄉親的“獨創”魅力。

“到,到。”不知哪個眼快的小孩一聲歡叫,左鄰右舍的男女老少急急齊上陣。小孩在大人的指揮下,看準時機燃起第一串鞭炮,點燃第一堆篝火,隨後,有條不紊,不間斷地燃鞭炮,添稻草,頓時,整個村莊像炸鍋一樣,噼噼啪啪,此起彼伏,蔚為壯觀。婦女則提前手擎三柱香在大道兩旁接駕,心懷虔誠,畢恭畢敬,一旦接駕成功,小孩便手掩耳朵果斷燃起一串最長威力最猛的“炮團”,權當壓軸炮,以期待得菩薩歡心,求得保佑。

隨着鬧元宵隊伍的漸漸遠去,被邀前來“看元宵”的親戚朋友蜇入屋裏,在喝茶、嗑瓜子、吃水果間隙中,大談特談剛才大飽眼福的快感,談笑風生,意猶未盡。

我深知,在家鄉的民俗中,“看元宵”其實也是“吃元宵”,鄉親很好客,再苦再累也要辦好元宵宴,買魚買肉,殺雞宰羊,不弄上十幾道菜上桌決不罷休,即使傾盡所有,也在所不辭,圖的是“臉面”。同時,鄉親還固有“客人越多,招牌越好”的待客觀念,於是,他們送走菩薩,又馬不停蹄氣喘吁吁招來一茬又一茬客人,氣喘吁吁,那可不是一兩個“菩薩”,而是“大兵團”進村。有時估計不充分,客滿為患,缺桌少椅成尷尬事。

夕陽西墜,夜幕降臨時,“砰,砰,砰”,隨着三聲震天的炮響,菩薩回宮,客人到齊,元宵宴宣告正式開始,剎那間在燈火通明的屋裏,勸酒的,乾杯的,催用餐的,聲音不絕於耳,久久盪漾於鄉村的角角落落。

吃歸吃,看歸看。待酒足飯飽後,滿面紅光的客人在主人的指引下,又到屋外觀看燃放煙花。而今,鄉親錢攢多,購買煙花的檔次隨之提升,樣品五花八門,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嗖,嗖”,無數煙花、禮炮騰空而起,綻放出一道道絢麗的景觀,點綴着這美好的人間。

“明年的今天,我會再來看元宵。”聽客人的告別語,鄉親心中是多麼的舒暢,多麼的愜意!

家鄉的元宵節確實與眾不同,不同凡響。

標籤: 春節 莆田 風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chunjiezuowen/49lgo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