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春節風俗論文

春節風俗論文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春節風俗論文,歡迎查看!

春節風俗論文

淺談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文化習俗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區有着多種形式的慶祝活動,它凝聚着中華民族的情感、生命意識、審美情趣和信仰等一些特殊的文化,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和窗口。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指傳統意義上的農曆新年,俗稱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結束。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大家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春節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

夏商時代產生的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月首,同時以冬至點迴歸運動的週期為年,並設閏月調整陰月陽年。以正月朔日的子時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歲末年初要進行舊一年豐收的慶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禱,於是產生一系列祭神、祭祖、慶祝、祈禱等活動。

“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於歲首(一年開始)時間的確定(換言之,月序的排列)還與天文曆法有關,傳説夏在寅月(今農曆正月),商在丑月(今農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農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農曆十月),到西漢才又恢復夏正,定寅月(今農曆正月)為歲首,一直沿用至今。

二、春節的傳説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年三十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百姓。因此,每到年三十這天,村村寨寨的大家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年三十,桃花村的大家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枴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驚慌失色,狼狽而逃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大家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噼裏啪啦”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走親訪友。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大家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年三十,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三、春節的習俗

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迎接和慶祝新年的到來。這些活動有感恩祈福、閤家團聚、除舊佈新、迎喜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一)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大家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二)祭祖

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大家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春節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

(三)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守歲

年三十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的習俗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最早記載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年三十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 ;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五)爆竹

“爆竹聲聲辭舊歲”説的就是過春節放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以噼噼啪啪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六)拜年

新年的初一,大家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 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 ;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年三十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這些傳統的習俗在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豐富了大家的節日生活, 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四、春節的食俗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中國人歷來很講究吃,到了節慶那就更注重了,春節時的食物就更要精心準備了,而且豐富多樣、寓意很多。比如: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着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夜飯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在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會齊聚一堂,早早地就開始忙活準備年夜飯,到了晚上,端上豐盛的美味佳餚,大家相聚一起守歲酣飲,送舊迎新。

中國傳統節日沉澱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它藴含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藴,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內涵和魅力並承載着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

標籤: 論文 春節 風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4v282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