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重陽節作文 >

【精華】重陽節的作文400字彙編八篇

【精華】重陽節的作文400字彙編八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重陽節的作文400字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重陽節的作文400字彙編八篇

重陽節的作文400字 篇1

今天是重陽節,我和爸爸媽媽去麗崗“尖崗嶺”爬山,我們來到一個廟裏拜完了神,我們開始登山了。

我們走了也不是很久,我們看到了爸爸的朋友,我爸爸的朋友已經下山了,我的爸爸和媽媽去和他們打招呼。我的朋友“婷婷”也在,她來了,她跟我説:“哇!上面很高呢!走了一半還有500多層樓梯呢!我們沒有上去看來,如果你上到山頂你就説給我聽,好不好?”我連連回答:“好的,好的。”可是,我們還沒有説完,爸爸和媽媽就叫走了。我和我的朋友“婷婷”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我一路上説:“婷婷,説走到一半路還有500多層樓梯呢!”爸爸媽媽説:“知道了,知道了。你煩不煩啊?”我們一直走,覺得很無聊。不知誰説了一聲“我們一起賽跑吧”我們連連説“好”。我們找好線條,從哪裏起點,哪裏是終點,我不知道我惹了誰,我總是在第2名,就説第1次賽跑吧!我一個勁往終點跑,剛開始我跑得很快,快到終點時,爸爸一個勁往終點跑,不用説,又是爸爸勝利了,我第2名,媽媽又是第3名,我們跑了又跑。這樣一來。我們很快就到了樓梯的了。可能是我們剛剛完跑步的原因吧!我們累的上不了樓梯了。我們只能走幾步,就停一下。我們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了山頂,我們坐在石頭上休息,我呢!不休息,我坐在石頭上看山底,我想:哇。這是無底洞嗎?涼風圍攏着你輕輕地吹,它們可以給你無數的涼快。

重陽節的作文400字 篇2

農曆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攜酒登山,暢遊歡飲。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

今天是10月22日,正好學校放假,真“沒想到”可以放下厚厚的書本、沉重的鉛筆,跟媽媽一起輕輕鬆鬆的去姥姥家玩了上一天了。

一進門姥姥就説讓我陪她去登高,正趕上咱們的每年一度的菊花花會,姥姥建議去登龍亭,我一聽高興的蹦了起來。剛進入公園在門新鮮空氣迎面撲來,一眼望去,龍亭好高呀,我能爬得上去嗎?花兒彷彿在對我説:“快一點呀,龍亭並不高哦。”可到了半腰已是大汗淋漓、兩腿發酸,再看看姥姥還在我前面呢,於是我咬緊牙關繼續往上登,不一會兒來到了一個平台,回首望去,後面的人已被踩在腳下,再看遠處的行人像一隻只小螞蟻,汽車像只大蟑螂。瞭望潘楊湖確實像兩顆美麗的明珠鑲嵌在這座歷史古城。

山下的那花兒也好象在對我招手,姥姥看着我也不知疲倦了,只是一個勁的在那對着我笑……我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

重陽節的作文400字 篇3

重陽節的由來——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裏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裏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説:“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作文400字 篇4

萬千愛,愛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中事,水風空落眼前花。重陽節作文萬里無雲,千里飄雪,清漸遊遠,浮萍妖嬈。

搖曳碧玉斜樓上,牡丹花香飄滿城,夜狂飲,問醉裏誰扶?

——題記

現在的我已經沒有了昔日的華髮張揚;現在的我已沒有了往昔的雄心壯志。此時的我就像一棵被人遺棄的小草,孤零零的長在荒蕪的大地之上,接受驕陽的暴曬,雷雨的洗禮。忍受那讓人發狂的寂寞,蝕人心田的空虛。

我已不再奢求所謂的金錢,權利;不再奢求老師和家長視若珍寶的學習成績;不再奢求和野蠻人樣的高中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只想......我只想有個人來陪我,只想有個人來安慰我,只想有個人來呵護我。能讓我有苦可訴,有情可依;能讓我傾吐心聲,表露心際;幫我撫平心底的創傷,那在我自己努力下難以癒合的痕跡。

可是又有誰會注意到我這棵殘敗的小草呢?又有誰會犧牲自己的時間來關護我——這個與他們豪不相干的人呢?我只有冰封自己的心靈,讓他像鋼鐵一樣堅硬來抵禦外界的紛擾,把持住自己的心海,讓他像死水一樣不起波瀾,哪怕狂風暴雨的到來,哪怕炎炎烈日的暴曬。

我會在重陽節作文那美麗的`草叢中,默默的守侯春天的到來。

重陽節的作文400字 篇5

無非給老人們捶捶背,推推腰,或者是幫着乾點家務,除了這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不會再讓我們幹些什麼了。平常,老人們總是最疼我們。有好吃的自己捨不得吃就留給我們;有好喝的自己捨不得喝就留給我們;我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經常給自己添件新衣,卻拿來兒女穿舊了的衣服穿;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很揮霍的買許多貴重的東西從來都是能省下就省下,卻把剩下的錢給我們買零食;更沒見過爺爺奶奶哪一天接我放學誤了點,常常就是有病也要挺着,不讓我們在校門口乾着急。

秋天天氣轉冷,奶奶總是問我:“穿那麼少,冷不冷?”這時我便會不耐煩地轉過頭去,煩躁的説上一句:“不冷不冷。”心裏還不住的埋怨奶奶太羅裏吧嗦!

往往我來不及聽爺爺説完這句話,就插上一句:“知道了,知道了!”

就覺得整天聽着一句話,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來了。

歸根結底就是要理解老人,尊敬老人。想想哪個老人不想得到晚輩的重視與尊重呢?雖然我們不可能有太多的資金與精力去給全體老年人一個温馨、舒適的家園,但我們可以從身邊的老人做起,用自己一點一滴的愛去感動他們。

重陽節的作文400字 篇6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了,因此學校組織了去敬老院慰問老人的活動。在李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興致勃勃地出發了,一路歡聲笑語。金色的陽光温和的灑下了大地,太陽公公笑眯眯也跟隨我們來到敬老院。

我們帶着買來的水果、點心等來到敬老院,剛一進去,跟我想象的有天壤之別,沒有高樓林立,沒有五彩繽紛的花朵,也沒有幽美的環境……只有一排排整齊的平房,裏面比較簡陋,甚至有點發黴的味道,看着心裏面泛起一種酸溜溜感覺。

看着老爺爺、老奶奶一縷縷銀絲和滿臉的皺紋,它們透露出歲月的痕跡,看着他們一個個身體健康的模樣,這會有了稍許的安慰。我正想把帶去的香酥和麪包遞給了一個帶太陽帽的老爺爺,正要遞過去的時候,一瞬間,突然出現了一個帶竹帽的老奶奶來接過禮物,哈哈,有那麼點小意外。他們滿臉笑容的説:“謝謝,小妹妹,你真可愛。”我説了聲:“不客氣,老爺爺、老奶奶祝你們身健康,萬事如意。”然後我們都開心地笑了。

今天的活動讓我知道了尊老愛幼的重要性,懂得了要關心身邊需要幫助的人,要發揮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重陽節的作文400字 篇7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又到一年敬老日,菊香陣陣花無語。九月初九日,菊香瀰漫在空氣中,也瀰漫在我的心田裏眼前,落葉在空中盤旋,那是大樹對土地的感恩;白雲在藍天飄蕩,那是白雲對天空的感恩。思緒飄散開去。《奶奶的白髮》在我眼前呈現。奶奶,為什麼我的頭髮是黑的,你的頭髮是雪白雪白的呢?這白髮,一半是你爸爸給的,一半是你給的。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乎?

是否在長輩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

親情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他們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我們和他們之間似乎又有着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的獲得,忘記了那一聲聲囑託。曾記否,他們將我們捧在手心,含在嘴裏,因為我們是他們手心裏的寶;曾記否,他們把無私的愛奉獻給了我們,因為我們是他們的延續。曾記否,我們討厭他們的嘮叨,可是總要等到失敗後,才知道他們講的都是金玉良言。曾記否,翅膀還未硬的我們,卻想擺脱他們,展翅飛翔。可是總要等到自己受傷後,才知道他們的懷抱是最温暖的避風港。因此,學會感激長輩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

菊花還在搖曳,重陽佳節思孝親。我該做得更好!

重陽節的作文400字 篇8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説,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敍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於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裏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製成。清人筆記中説“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於垓下,以牛皮製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裏所説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製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後,始有紙製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採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俗呼風箏。”唐以後,風箏盛行,並定清明節為風箏節,宋已後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後,風箏的形狀已不侷限於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後,風箏製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chongyangzuowen/4dyd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