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田園樂(其四) 閲讀答案

田園樂(其四) 閲讀答案

王維的古詩田園樂(其四) 主要描寫了一幅怎樣的景色呢?全詩寄託了詩人什麼情感呢?下面一起來練習下試題體會其情感。

田園樂(其四) 閲讀答案

《田園樂 王維》

田園樂

(唐)王維

萋萋芳草春綠,落落①長鬆夏寒。

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②。

【注】①落落:鬆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你是怎樣理解第二句中的一詞的?(2分)

2.三、四兩句描繪了一種怎樣的生活?(2分)

參考答案:

1.這裏的“夏寒”應該理解成松樹葱鬱、茂盛(1分),給人以陰涼之意(1分)。評分標準:意對即可。共2分。

2.描繪了一種閒適、平和、質樸的田園生活。評分標準:點出“恬淡、悠然、平和、閒適”等其中一個,得1分,指出質樸或“淳樸”等,得1分。共2分。

譯文

茂盛的春草,在秋天還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綠色。高大挺直的松樹,夏季的樹蔭涼爽。

牛羊無需人們去驅趕,自己會回到村裏的小巷子。孩子們天真爛漫,不認識達官顯貴。

註釋

①綠:全詩校:“一作碧。”

②落落:鬆高貌。孫綽《遊天台山賦》:“藉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鬆。”

作品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輞川村居的風光,表達了自己生活其間的安閒自在,採用的是以少積多的描寫筆法,一句一景,就像一幅幅圖畫一樣,這些畫面連接在一起,構成了含藴豐富的`“輞川閒居圖”。

首句是平視的景色,正是春天的時候,漫山遍野都是茂盛的芳草,這就給人撲面而來的春的氣息。次句寫仰視的所見,村邊有高高的松樹,綠油油地透出些許寒意。“春綠”“夏寒”是互文的表現方式,説明春天有芳草,夏天有長鬆,“萋萋”形容“芳草”,“落落”形容“長鬆”,其色調、形態就給人一種幽美感,與隱逸生活似乎有一種天然聯繫;而“萋萋芳草”“落落長鬆”正是隱士的象徵和寫照,這是多麼愜意的生活環境啊。

前兩句寫自然環境,下兩句寫人事環境。“牛羊自歸村巷”,天色將晚,牛羊歸圈,歸則歸矣,妙就妙在“自歸”,而不是牧童驅趕着回來。這一方面是説牛羊的温馴,顯出村巷的和平、寧靜;另一方面,牛羊也不是真的自己歸來,牧童隨在其後,不過是因為個子矮小,一時未被發現,或者因為貪玩,落在了後面而已。

“童稚不識衣冠”,這句就寫牛羊歸巷之後,牧童出現了。“衣冠”,做官人穿戴的衣帽,這裏代指詩人自己。詩人雖然隱居在此,但並不是一個下田勞作的農夫,他的身份仍然是朝廷官員,只是賦閒在此罷了。所以他穿的衣服,與那些村夫野老所穿的衣服肯定是不同的。小孩見了他的穿戴打扮,自然不認識他是做官的人,而只是覺得與當地人穿着打扮不同,所以表現出好奇的樣子來。這就表現出這裏的靜僻和人民的純樸,這樸實的鄉間不需要繁文縟禮,不需要人事應酬,這在外間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真像桃花源中人那樣“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又像上古那首古歌所歌詠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足見這裏人們的生活是多麼自由自在啊。

六言絕句由於句、字都是偶數,自然趨於駢偶,又由於兩字一頓構成語義單位,不便靈活組合,因此,音節就不免單調,容量也不免窘促。“詩中有畫”最是符合六言絕句體性,王維這幾首詩受到後人很高讚譽並被繪入《唐詩畫譜》。

王維生平:

王維(701-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因篤信佛教,又被稱為“詩佛”。

公元701年,生於蒲州(今運城永濟市)。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執政,擢為右拾遺,次年遷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為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此後半官半隱居。安史之亂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下獄。因其弟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終尚書右丞。

他才華早顯,既是詩匠,又精禪理。生在一個虔誠佛教的家庭裏,據其《請施莊為寺表》雲:“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王右丞集箋註》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係時説:“維十年座下."可見王維確實也與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着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採,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牀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

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説:“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並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説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於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他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讚賞。因此,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佈着若干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閒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捲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後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於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後,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唸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zw3lx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