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突然的陌生語義飽和閲讀答案

突然的陌生語義飽和閲讀答案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長時間盯着一個字看,越看越不認識。小時候抄寫課文,重複寫某個字很多遍之後,你會驚奇地發現,它們突然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你竟然不知道自己寫了N遍的東西是什麼。這種現象叫做“語義飽和現象”。

突然的陌生語義飽和閲讀答案

為什麼會這樣呢?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心理學家發現大腦在接受持續相同刺激後會產生神經疲倦。簡單來説,就是大腦的同一個地方一直拼命地工作,高強度運轉之後疲憊了,出現了短暫的“罷工”,即語義飽和,這屬於正常的“神經心理學”現象。再通俗一點説,就是你的大腦神經覺得主人太煩人:幹嘛老讓我看一個東西?剛才是它,怎麼現在還是它?

認知神經科學的觀點認為,由於短時間內刺激重複呈現,神經元的持續激活導致了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產生抑制作用,使得發送神經元與接收神經元之間的連通性短暫缺失。這是大腦發出的信號,間接表明神經系統累了。

此外,語義飽和過程和文字識別過程也有一定關係。識別文字,首先是字形信號,即筆畫、結構信息等視覺信息刺激神經元產生神經電信號,然後通過視神經投射到後腦勺附近的大腦視覺中樞,再與神經中樞中的文字記憶數據庫比對,轉化為語意,從而讀懂這個字的含義。如果人長時間盯着一個字看,眼睛持續接受這個字的刺激,這個刺激信息重複發送到同一個區域的神經元細胞,也會反覆讀取記憶數據庫中的儲備信息。久而久之,這種重複刺激和重複信息讀取會誘導這個區域的神經元產生疲勞,再有新的刺激信號,已經疲勞的【】也不會將該神經電信號與中樞的記憶數據庫比對,從而產生信號搜索停滯。這個時候,大腦看到這個字僅能注意到字的.局部,而無法從整體上對這個字進行認知。這樣我們先是不知道這個字怎麼讀,進而丟失對這個字的意思的聯想能力,最後熟悉的字變得“陌生”了。

專家對此現象進行研究後發現,漢字的結構對語義飽和的難易會有影響。左右結構的合體字更容易發生語義飽和,即我們看左右結構的字更容易不認識,如“衡”“明”等;而獨體字則需要較長的時間才會發生語義飽和,如“日”“月”等。

“語義飽和現象”不只發生在認讀漢字時,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比如,看鏡子裏的自己,看久了,連自己都覺得鏡子裏的自己像陌生人。

當然,大家也不用為此困擾,通常這種“神經疲倦”是暫時的,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轉移一下注意力,讓感官和神經休息,我們疲倦的神經系統就會“滿血復活”啦。

(取材於王若雅的同名文章

24.在文中的【】內填入詞語,準確的一項是()

A.視覺中B.眼睛C.神經元D.刺激信號

25.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腦同一地方接受持續相同刺激會產生神經疲倦,出現“語義飽和現象”。

B.發送神經元與接收神經元的連通性短暫缺失,是造成神經系統疲勞的重要原因。

C.“語義飽和現象”不只發生在識別漢字時,也普遍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D.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讓感官和神經系統得到放鬆,“語義飽和現象”就會消失。

26.有同學為了快速記憶某些知識,在短時間內用大量重複抄寫來加深印象,但效果並不好。請你用文章所介紹的“語義飽和現象”的原理,勸説他今後不要用這種方法學習

24.C

25.D“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讓感官和神經系統得到放鬆,‘語義飽和現象’就會消失”錯誤,原文是“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轉移一下注意力,讓感官和神經休息,我們疲倦的神經系統就會‘滿血復活’啦”,是“滿血復活”,並非“消失”。

26.短時間內用大量重複抄寫會導致神經元產生疲勞,使得發送神經元與接收神經元之間的連通性短暫缺失,從而產生信號搜索停滯,產生“語義飽和現象”,使自己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如果此時能夠停止接受刺激,轉移一下注意力,讓感官和神經休息,疲倦的神經系統就會“滿血復活”,學習效果會更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ymp8l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