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感遇·蘭葉春葳蕤 閲讀理解和答案

感遇·蘭葉春葳蕤 閲讀理解和答案

感 遇

感遇·蘭葉春葳蕤 閲讀理解和答案

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註解】: 1、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8、詩中塑造了蘭、桂怎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4分)

9、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麼手法?抒發了什麼情感?(4分)

參考答案:

8、塑造了枝葉繁茂、花蕊 皎潔、生機勃勃、欣欣向榮,想起隨風飄散的蘭桂形象(4分)。

9、託物言志(或比興、象徵)(2分),詩人以蘭桂自比,抒發了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2分)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謫居荊州時所作,含蓄藴藉,寄託遙深,對扭轉六朝以來的浮豔詩風起過積極的作用。歷來受到評論家的重視。高在《唐詩品彙》裏指出:張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沖淡,體合《風》《騷》,駸駸乎盛唐矣。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二句,互文見意:蘭在春天,桂在秋季,它們的葉子多麼繁茂,它們的花兒多麼皎潔。這種互文,實際上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括全株而言。春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覺有皎潔明淨的感覺。而皎潔二字,又十分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

正因為寫蘭、桂都兼及花葉,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總括,第四句又以自爾為佳節加以讚頌。這就巧妙地迴應了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説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一般選注本將三四兩句解釋為:春蘭秋桂欣欣向榮,因而使春秋成為美好的季節。認為寫蘭只寫葉,寫桂只寫花。這樣的解釋未必符合詩意。這大概是將自爾為佳節一句中的自理解為介詞從,又轉變為因,把爾理解為代詞你或你們,用以指蘭、桂。這樣的解釋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儘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語分明是蘭葉和桂花,怎能將春秋看成主語,説春秋因蘭桂而成為美好的季節呢?其次,如果這樣解釋,便與下面的誰知林棲者二句無法貫通。再次,統觀全詩,詩人着重強調的'是一種不求人知的情趣,怎麼會把蘭、桂抬到使春秋成為美好季節的地步呢?根據詩人的創作意圖,結合上下文意來看,自爾為佳節的自,與杜甫詩句卧柳自生枝中的自為同一意義。至於爾,應該是副詞而不是代詞。與卓爾、率爾中的爾詞性相同。佳節在這裏也不能解釋為美好的季節,而應該理解為美好的節操。詩人寫了蘭葉桂花的葳蕤、皎潔,接着説,蘭葉桂花如此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榮,自身就形成一種美好的節操。用自爾作為的狀語,意在説明那佳節出於本然,出於自我修養,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這就自然而然地轉入下文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詩的前四句寫蘭桂而不及人,誰知林棲者一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美人。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説,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芳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便運用這一典故,使詩意更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悦,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意卻另闢蹊徑,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其本性,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實際上,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當然,不求人知,並不等於拒絕人家賞識;不求人折,更不等於反對人家採擇。從何求美人折的語氣來看,從作者遭讒被貶的身世看,這正是針對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況而發的。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乃是全詩的命意之所在。全詩句句寫蘭桂,都沒有寫人,但從詩歌的完整意象裏,讀者便不難看見人,看到封建社會裏某些自勵名節、潔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qv4n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