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劉綱紀《成於“盡善盡美”》閲讀答案

劉綱紀《成於“盡善盡美”》閲讀答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閲讀題所做的解答。那麼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閲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劉綱紀《成於“盡善盡美”》閲讀答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劉綱紀《成於“盡善盡美”》閲讀答案

論述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華美學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體到審美與文藝創造上的產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和各家各派思想的產生髮展密不可分。因此,我們在考察中華美學精神時,也要充分注意各家各派尤其是處於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而論及儒家思想的美學影響,核心的一點就是對美善統一盡善盡美的境界追求。

中華美常精神一向與善和真的問題密切聯繫在一起。從善的角度來看,儒家把“仁者愛人”看作最高的善。仁與禮分不開,禮也不能脱離仁。所以孔子説“人而不仁,如禮何”,即離開了任,禮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孔子所説的“愛人”,又不僅僅是愛自己,而是把愛己與愛人高度統一起來,“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種真誠博大的人道精神。培育和發揚這種精神,和儒家所説的“治國平天下”、以及“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民本主義有密切相聯,最終目的在於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而又愛好和平的國家。因此,這種精神又與為國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分不開。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説的美,不能脱離以上所説的與最高的善相關的“仁”。審美與文藝創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陶冶人們的情感心理,使它符合“仁”的要求,直至如孔子所説的,使每一個人都以行“仁”為最大快樂。這也就是中國自古以來所説的廣義上的藝術一“樂”所擔負的最重要的任務。這裏所説的“樂”,不只指音樂(聲樂和器樂),還包含詩(歌詞)和舞,舞又同舞者的動作節奏和舞者的服裝及其花紋色彩有關。所以,古代的“樂”實際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它的表演能引起人們的審美愉快,但目的又不僅僅在於引起審美愉快,而是要通過這種愉快去感發人們的“仁”心。孔子説“人而不仁,如樂何”,即離開了“仁”,“樂”就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可言。荀子也曾説過,“樂”的作用是為了“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孔子和荀子都指出了“樂”的美和以“仁”為本的善的實現分不開。而這種善的實現就是要使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和諧共生,所以廣義的藝術——“樂”的美必須是“和”的。

總之,“仁”的完滿實現既是一種最高的道德境界,同時又能通過藝術的表現而成為一種最高的審美境界。兩者既有區別,又完全能統一在一起。正因為這樣,孔子第一次明確提出“樂”的創造既要“盡善”,又要“盡美”。“盡善”就是要使“樂”所表現的內容沒有任何不符合善的東西,“盡美”就是要把善表現在能引起人們最大審美愉悦的感性形式中,使“樂”的歌唱、演奏及與之不能分離的舞蹈,聽起來、看起來都有一種極為鮮明光輝美麗的節奏與文采,就如孔子盛讚古代與堯治國的偉大業績相連的“樂”那樣,“煥乎,其有文章”。

——摘編自劉綱紀《成於“盡善盡美”》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中華美學精神中,對美善統一、盡善盡美的境界追求,儒家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B、孔子所説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把“愛人”放到了超過“愛已”的位置。

C、音樂(聲樂和器樂)、詩(歌詞)和舞都屬於“樂”的內容,離開了“仁”就無法存在。

D、 “樂”所表現的內容沒有任何不符合善的東西,也就是達到“盡善”,“仁”就完滿實現。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闡釋了中華美學精神與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關係。

B、第二段重點論述中華美學精神善和真問題,進而把人道精神上升到愛國主義精神。

C、第三段中以“樂”為例,論述審美與文藝創造的根本目的,就是陶冶人們的情感心理。

D、文章先提出話題,再從“仁”和“樂”來論述,得出中華美學精神成於盡善盡美的結論。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思想的道德境界和審美理念對中華審美文化的深遠影響是超過其他各家學派的。

B、作為儒家的重要思想,“仁者愛人”是一種博大的人道精神,與“治國平天下”有聯繫。

C、儒家思想中的“仁”要達到一種最高的審美境界,還需要通過“樂”這類藝術來表現。

D、 “盡善盡美”是“樂”所追求的境界,“樂”能引起人們最大審美愉悦時,“善”就在其中。

【答案】

1、 A

2、 B

3、 D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p9mkk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