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一生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閲讀訓練及答案

一生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閲讀訓練及答案

錢穆(1895-1990),江蘇無錫人,一代國學大師。錢穆讀書治學始終充滿一種理想和激情,一種民族情懷。錢穆的學生、著名學者余英時曾説:“他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個子不高,但神定氣足,尤其是雙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當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認為史學就是史料學,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藝術的建設,不是做疏通的事業。這種思想在歷史學界有很大影響,並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錢穆卻堅持自己的理想,做貫通的歷史。他在北京大學爭取到一人把一門通史課講完,其目的就是要説明歷史應該是能融會貫通的,而不僅僅是考證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説明中國歷史是有其獨特的規律和模式的,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掌握它並對它保持信念。通過多次備課和講授,錢穆終於將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貫通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錢穆的民族情懷也貫穿在平時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進燕京大學講課時,就對校方用英文字母給教學樓命名錶示不滿,在他的提議下,燕京大學把外國名字均改為中國名字,也有了以錢穆名字命名的穆樓。據説,今天北京大學校園內的未名湖,也是錢穆命名的。

一生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閲讀訓練及答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錢穆隨學校南遷。學校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西南聯合大學。生活一度非常艱苦,錢穆曾和吳宓、聞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聯合大拳,錢穆繼續講授中國通史課程,局面更勝以前。著名歷史學家、後來曾師從錢穆的嚴耕望講述當時盛況:“校外旁聽者爭坐滿室,先生上講壇,須登學生課桌,踏桌而過。”也是在這裏,錢穆開始手不停揮地編寫《國史大綱》,因為正值抗戰期間,錢穆筆間感情更加充沛。《國史大綱》跨越了幾千年的風雨,不斷重演着外族人入侵與被同化的歷史、中國人在面對外來挑戰時所表現出的氣節與智能……在一個西方世界佔據優勢,中國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時,錢穆希望中國人對於自己的歷史保持着“温情與敬意”,該書一經出版發行,就成為全國大學的教科書,風行至今。抗戰勝利,北大覆校,傅斯年主持校務,錢穆沒有得到聘書,蓮閉門著書立説。

1949年,錢穆經由廣州去了香港,離開大陸,此後再也沒有機會迴歸故土。

當時的香港成了一個大的流亡場,各色人物從大陸逃亡香港,其中也有無數流亡學生。這些流亡學生,就像在大海上四處飄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託。在這種情況下,錢穆放棄了較為閒適的教書生活,在極為艱苦的情況下創建新亞書院,為內地流亡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工作的場所。嚴耕望後來感歎,錢穆此時正是學養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階段,正當更有高度發揮,卻因時局動盪,被迫到香港辦學,十餘年間耗盡心力,對於學術界是一項不可彌補的損失,但是,對於當時的學生,卻有了精神的依歸,更是為中華傳統的存亡續絕,錢穆回憶新亞書院初創辦時,“彼輩皆不能交學費,更有在學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樓之樓梯上者。予於晚間八九點返校,樓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腳踏鋪被而過”。在這時代鉅變的無可奈何中,錢穆是要努力去培養傳遞文化的薪火。新亞書院是當時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學校,許多老師來此授課,純粹都是盡義務。學校還在每週末設公開學術講座,吸引校外人士來聽講。

新亞書院位於香港著名的貧民區,條件十分艱苦。錢穆只有兩間小屋,一間居住,一間辦公。辦公室給余英時的印象是“一張長桌子已佔滿了全部空間”。支撐着他的,是中國傳統精神。余英時回憶,在一個炎熱、潮濕的'夏天,他發現錢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

錢穆叫余英時去買二十四史給他讀,彷彿這足以驅逐其所有的痛苦。錢穆親自給新亞書院寫了校歌:“……亂離中,流浪裏,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奮進,睏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新亞書院最終成為20世紀後半葉中國教育的奇蹟之一。而錢穆從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陸。1990年8月30日,錢穆在台北寓所辭世,享年96歲,身後留下一千四百萬言的著作。1992年,家人將錢穆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歸來。

2009年8月8日,國學大師錢穆、傅斯年墨寶在香港拍賣。其中錢穆的信札,用行書寫就,字體飄選、秀服信中錢穆寫道,“今日之國運,吾儕從事學術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辭其咎”。短短一句話,可見一代國學大師“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

(摘編自任士英主編《20世紀國學大師檔案》)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在20世紀三十年代,錢穆著書立説,主張國人要對國史有一種“温情與敬意”,就是希望國人能夠對自己祖先的歷史有一種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傳統。

B.文章引用錢穆的學生、著名學者余英時的話“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説明錢穆先生是一位善於理解學生、把學生作為知己的好老師。

C.北大覆校後,在傅斯年主持校務的情況下,錢穆沒有得到聘書,所以他在1949年離開大陸由廣州去香港,這也是錢、傅二人觀點不同所致。

D.在嚴耕望看來,錢穆創建新亞書院時正是學養成熟階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學術上,會收效更大,但終因創業耗盡心力而十餘年無學術成果。

E.作為一代國學大師,錢穆有着非比尋常的治學精神和民族情懷,他秉承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經世救國的抱負,一生為國學復興鞠躬盡瘁。

(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嚴耕望對錢穆在西南聯大講課盛況的描述,具有怎樣的作用?

請簡要分析。(6分)

(3)錢穆在香港創建新亞書院,新亞書院的創立具有怎樣的意義?請簡要分析。 (6分)

(4)文章題目為“一生為故國招魂”,老一代知識分子錢穆先生的故國情懷給了你什麼樣的啟示?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⑴(5分)

答A給3分,答E給2分,答B給1分,答C和D不給分。(B項,“理解學生、把學生作為知己”。理解的角度過窄,余英時是從讚賞錢穆先生的學識人品的角度説的,緊接着的一段話,可以作為註腳。C項,因果關係不當,把錢穆離開大陸的直接原因歸為“沒有得到聘書”,文章沒有説明;把它進一步分析為“錢傅二人觀點不同所致”也於文無據。D項,説錢穆“十餘年無學術成果”,錯誤,只是這時精力在辦學上,使學術界受到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⑵(6分)

①學生中有“校外旁聽者”,説明錢穆學識淵博,所講課程在校內外有較大影響力,他的課堂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魅力。②學生們“爭坐滿室”,説明錢穆的講座激起了抗戰期間學子們的求學熱情,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③ “登學生課桌,踏桌而過”一句極寫聽眾之多,引用名家的原話,使文章的敍述具有可靠性和感染力,更具體形象地使當日的盛況再現。(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3)(6分)

①能夠為內地流亡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工作的場所,使他們有一個存身之處和精神歸依。②能夠培養在民族存亡之際,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傳遞文化薪火之人;③更有助於喚起青年人在艱苦時期經世救國的遠大人生抱負,即“艱險我奮進,睏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的不屈精神。(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4)(8分)

【觀點一】心懷祖國,就要把民族精神傳揚下去,使之發揚光大。①要傳揚民族精神就要做有益於民族精神傳揚的工作。②發揚民族精神,保有民族情懷也表現在平時的生活中,使民族情懷落在實處。③當外族入侵,民族危機的時候,更要多做一些對傳揚民族精神有用的實事。(觀點明確2分;分析合理6分。言之成理即可。)

【觀點二】在民族危機的時候,更需要有人擔當,把民族精神傳揚下去。①在民族危難時,民族精神的傳揚尤為重要。②要傳揚民族精神,就要做一些有利於發揚民族精神的具體之事,要有所擔當。③傳揚民族精神,尤其要有一種不慕名利的奉獻精神。(觀點明確2分;分析合理6分。言之成理即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ljwqq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