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密蜂和螞蟻現代文閲讀答案

密蜂和螞蟻現代文閲讀答案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有助於我們領會解題思路,掌握答題技巧。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是規範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密蜂和螞蟻現代文閲讀答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密蜂和螞蟻現代文閲讀答案

人們都喜愛蜜蜂,讚美蜜蜂的辛勤勞動。畫家畫了許多采蜜圖,詩人寫了許多贊蜂詩,甚至連剛會説話的小兒嘴裏也會哼唱:“我們的生活比蜜甜…….” 螞蟻很忌妒蜜蜂。他心裏一直擱着一個疑團:蜜蜂一早出工,我們也一早出工;蜜蜂晚上回窩,我們也晚上回窩,我們乾的活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們只誇蜜蜂,不稱讚我們,這不是太偏心了嗎? 螞蟻想來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螞蟻爬到花枝上覓食,見到一隻小蜜蜂“翁翁”地飛來採蜜,就抬頭氣呼呼地説:“____________________” “啥問題?你説吧!”小蜜蜂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和我們一樣,整天忙個不停,當然勤勞啊!” “那人們為什麼只誇獎你們,從來不稱讚我們呢?” 小蜜蜂想了一會,笑着説:“這個問題嘛,我覺得不難回答。因為你們的勤勞是為了自己,我的勤勞卻是為了人們......” 螞蟻聽了,心服口服,因此再也不嫉妒蜜蜂了。

1.填空: 螞蟻嫉妒蜜蜂的是__________,螞蟻想來想去想不通的是______________,蜜蜂的勤勞是_________,螞蟻勤勞為的是__________。從中看出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兩個省略號,第一個表示___________,第二個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從文中找出三個意思相同的詞。

4、聯繫上下文,在“_________________”上補全對話。

5、看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什麼?

參考答案:

1、螞蟻嫉妒蜜蜂的是:人們稱讚蜜蜂,不稱讚螞蟻。螞蟻想來想去想不通的是:都是早出晚歸而人們只讚美小蜜蜂。蜜蜂的勤勞是人們。螞蟻勤勞為的是自己_。從中看出為他人服務比為自己服務更能受到他人的尊敬

2、文中兩個省略號,第一個表示內容的省略,第二個表示寓意的省略。

3、從文中找出三個意思相同的詞。

4、聯繫上下文,在“我有個問題想問你我們螞蟻勤勞不勤勞”上補全對話。

5、看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什麼?只有為他人服務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掌握常見題型的解題方法

現階段的閲讀理解題題目都是相對固定的的。因此,有很多題目都有比較通用的解題方法。以修辭手法為例。老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將比喻、排比、擬人等常見的修辭手法介紹給學生,同時將不同的`修辭手法體現的作用,詳細的介紹給學生並讓學生記住。

這樣當閲讀理解題目中出現關於修辭手法的問題時,學生能夠自己聯繫老師課堂中講述的關於修辭的知識以及答題技巧,將老師課堂中講的知識和閲讀理解的題目相結合,找出問題的最佳答案。

經典散文優美句子摘抄

1.你看,這一樹閃光的、盛開的紫荊,花朵兒一串接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擠着,好不活潑熱鬧。

2.石榴在桌上滾落出來,渾圓豔紅,微微有些霜溜過的老澀,輕輕一碰就要爆裂。爆裂以後則恍如什麼大盜的私囊,裏面緊緊裹着密密實實的、閃爍生光的珠寶粒子。

3.美,是有系統的,慎重謹敬的、有脈絡有緣故的,醜卻草率邋遢,自暴自棄。雖然有時美偽裝得像後者,但其實不然,美的大自在來自“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素養,而非邋遢。

4.少年閏土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見面,閏土“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個明晃晃的銀項圈”。二十年後,“我”回到故鄉,再見閏土時,他“先前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他頭上是一頂舊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着”,“那手也不是我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5.其實,不管我們研究神祕,可貴的仍是那一點點對人的誠意。我們可以用讚歎的手臂擁抱一千條銀河,但當那燦爛的光流貼近我們的前胸,其中最動人的音樂仍是一分鐘七十二響的雄渾堅實如祭鼓的人類的心跳!

6.芽嫩已過,花期已過,如今打算來做一枚果,待瓜熟蒂落,願上天覆容我是一粒核,縱身大化,在心着土處,期待另一度的芽葉。

7.聰明人學習,像搏擊長空的雄鷹,仰視一望無際的大地;愚笨的人學習,漫無目的,猶如亂飛亂撞的無頭飛蛾;刻苦的人學習,像彎彎的河流,雖有曲折,但終會流入大海;懶惰的人學習,像水中的木頭,阻力越大倒退得越快。

8.我願長年地守望你,熟悉你的潮汐變幻,瞭解你的每一拍波濤。我將嘗試着同時去愛你那憂鬱沉靜的藍和春明亮的白——甚至風雨之夕的灰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8zqv4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