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李豐,字安國》閲讀及答案參考

《李豐,字安國》閲讀及答案參考

二、文言文閲讀(19分)

《李豐,字安國》閲讀及答案參考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李豐,字安國,故衞尉李義子也。黃初中,以父任召隨軍。始為白衣時,年十七八,在鄴下名為清白,識別人物,海內翕然,莫不注意。後隨軍在許昌,聲稱日隆。其父不願其然,遂令閉門,敕使斷客。初,明帝在東宮,豐在文學中。及即尊位,得吳降人,問:“江東聞中國名士為誰?”降人云:“聞有李安國者。”是時豐為黃門郎,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帝曰:“豐名乃被於吳越邪?”後轉騎都尉、給事中。帝崩後,為永寧太僕,以名過其實,能用少也。

正始中,遷侍中尚書僕射。豐在台省,常多託疾,時台製,疾滿百日當解祿。豐疾未滿數十日,輒暫起,已復卧,如是數歲。初,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豐弟翼及偉,仕數歲間,並歷郡守,豐嘗於人中顯誡二弟。及司馬宣王久病,偉為二千石,荒於酒,亂新平、扶風二郡而豐不召,眾人以為恃寵。

曹爽專政,豐依違二公間,無有適莫,故於時有謗書曰:“曹爽之勢熱如湯,太傅父子冷如漿,李豐兄弟如遊光。”其意以為豐雖外示清淨,而內圖事,有似於遊光也。及宣王奏誅爽,住車闕下,與豐相聞,豐怖,遽氣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終後,中書令缺,大將軍諮問朝臣:“誰可補者?”或指向豐。豐雖知此非顯選,而自以連婚國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辭,遂奏用之。豐為中書二歲,帝比每獨召與語,不知所説。景王知其議己,請豐,豐不以實告,乃殺之。其事祕。

豐前後仕歷二朝,不以家計為意,仰俸廩而已。韜雖尚公主,豐常約敕不得有所侵取,時得賜錢帛,輒以外施親族;及得賜宮人,多與子弟,而豐皆以與諸外甥。及死後,有司籍其家,家無餘積。

(節選自《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

A.其父不願其然 然:這樣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時台製,疾滿百日當解祿 制:節制 D.豐嘗於人中顯誡二弟 誡:警告

【答案】C

【解析】“疾滿百日當解祿”,請病假滿一百天應當解除俸祿,這本是一項制度,所以“制”,應釋為“制度、規定”。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李豐為官不貪財的一組是:(3分)(D)

①在鄴下名為清白 ②外示清淨,而內圖事

③不以家計為意,仰俸廩而已 ④豐常約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賜宮人,多與子弟,而豐皆以與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無餘積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D

【解析】第①句李豐還未為官(白衣:平民百姓);第②句是言李豐在曹爽專政時的為官態度,並不是講其“不貪財”。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人)(A)

A.李豐年輕時善於品評人物,影響很大,而父親讓他閉門謝客,其名聲只是在魏國得到傳播。

B.當司馬宣王長期生病時,李偉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誤事,造成新平、扶風二郡混亂,哥哥李豐卻放任不管。

C.曹爽專權的時候,李豐在曹與司馬宣王之間兩面討巧,不明確表態,因而遭到世人的譏諷。

D.李豐擔任中書令兩年以後,近來常常受到皇帝單獨召見,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實情,結果被殺。

【答案】A

【解析】根據第一段明帝問吳降人聞名中國的江東名士是誰,吳降人説是李安國,再加上明帝左右的人都知道李豐就是李安國,説明李豐的名聲不只是在魏國傳播。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3分)

⑵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4分)

⑶中書令缺,大將軍諮問朝臣:“誰可補者?”(3分)

【答案】

⑴魏明帝問左右臣子“安國”在哪裏,左右臣子用“李豐”來回答。

⑵李豐的兒子李韜因為被選中娶公主為妻,李豐雖然表面上推辭,而內心不怎麼害怕。

⑶中書令一職空缺,大將軍徵詢朝臣意見:“合適補任的人為誰?”

【解析】第⑴句處理好“所在”“以豐對”和句子的通順即可;第⑵句處理好“尚”(求偶,引申為娶妻)“外辭之”“憚”和句順即可;第⑶句處理好“缺”“誰可補者”和句順即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88rjo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