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練習題 >

高二語文寒假作業

高二語文寒假作業

當一切都毫無希望時,切石工人在他的頭上,敲擊了上百次,而不見任何裂痕出現。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時,石頭被劈成兩半。我體會到,並非那一擊,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開。我希望中學生朋友們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認準了,就不要輕言放棄,因為成功就在下一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寒假作業,僅供參考,歡迎閲讀。

一、現代文閲讀(35分)

(一)現代文閲讀 (本題共5小題,19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

材料一:

黃河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深遠。一方面,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另一方面,從中國文明誕生伊始到唐宋時期,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從文明的誕生、文化基因的養成、“自在”的中華民族的形成三個方面來看待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及其歷史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研究文明起源的一個主流範式是:把聚落考古學與社會形態學結合起來,用聚落形態的演進來標識社會複雜化進程。中國文明起源路徑可以概括為“聚落形態演進的三個階段”,即由大體平等的農耕聚落形態,發展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會分層的中心聚落形態,再發展為都邑國家的“萬邦”形態。中國早期文明是多元的,其多元性的源頭可以概括為兩大河流域——黃河與長江。就黃河流域而言,在其上中下游都發現了作為上述三個階段三種形態聚落的考古遺址,它們是早期黃河文明的物化形態,為我們展現出一部中華文明起源的真實畫卷。

始自夏王朝的中原正統觀是中國歷史上的傳統觀念。它歷經夏商周三代而奠定根基。在對夏商王都的歷史地理考據中,夏朝和商朝的都城都有遷都情況,但其王都均在黃河中游地區。《論語為政》説,“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表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在繼承基礎上發展的。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中原地區,使得中原正統觀經夏商西周代代相襲,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種傳統。

“大一統”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它與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密不可分。一般認為,中國歷史上真正大一統國家始於秦朝,但是夏商西周多元一體的複合制王朝國家結構卻是另一種層次上的一統。從堯舜禹經三代再到秦漢,先後經歷了三種背景指向的大一統觀念,即堯舜禹時代與族邦聯盟機制相適應的帶有聯盟一體色彩的“天下一統”觀念;夏商西周與“複合制王朝國家”相適應的大一統思想觀念;秦漢以後與郡縣制機制下的中央集權的帝制國家形態相適應的大一統思想觀念。這三種背景指向、三個層次的大一統觀念,是歷史發展三個階段的標識。在我國曆史上,大一統的思想觀念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一直髮揮着深遠而積極的影響,構成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基因性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黃河中游地區的夏商周三代和漢唐王朝,是為其奠基的兩個重要階段。

費孝通把中華民族的形成劃分為“自在民族”和“自覺民族”兩個階段,古代屬於“自在”階段,近代以來進入“自覺”階段。民族類型與國家結構形態有對應關係。中國從秦漢開始,國家結構形態變為“中央—郡縣”制,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都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大一統的王朝內,有兩個層次的民族:一個層次是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另一個層次是包括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內的、“正在形成中”的中華民族,相當於費孝通所説的作為自在民族的中華民族。“自在”的中華民族的出現是與從秦漢開始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結構形態聯繫在一起的,這是一種中央一元化統轄的郡縣制結構。兩千多年來,這樣的國家結構本身使大一統的國家至今具有高度的穩定性,也促進了國家認同與民族凝聚。

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聯繫在一起,而從秦漢到唐宋這種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國都就建在黃河中游地區。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國都,既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同心圓的圓心。黃河流域尤其是黃河中游地區也因此而成為了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所在地。從這個意義上説,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摘編自王震中《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及歷史意義》)

材料二: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李立新談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的戰略要求。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寶庫,要挖掘其時代價值,以文化融合發展為重點,推動黃河文化創新性發展。

“要推動黃河文化與產業的高度融合,發展黃河文化創意產業,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促成黃河文化的活態傳承、可持續發展。特別要推動黃河文化和旅遊業高度融合,形成歷史文化展示帶、旅遊觀光休憩帶,建設人們感受黃河、親近黃河的休閒旅遊後花園,讓黃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和心靈故鄉的主要承載地。”李立新補充道。

(摘編自餘璐、丁亦鑫《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材料三: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是打贏脱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着眼於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持續明顯向好、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當前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新時代,我們要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貫徹新發展理念,遵循自然規律和客觀規律,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羣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實踐證明,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只要我們創新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用好這筆財富,就能走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lianxiti/zlgz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