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故都的秋》的説課稿

《故都的秋》的説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的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故都的秋》的説課稿

《故都的秋》的説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們,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故都的秋》。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和語文教學的基本原理,從本文自身的特點出發,我準備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

《故都的秋》選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是一篇具有濃郁地域色彩的寫景抒情散文。在學習過程中,根據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讓學生通過鑑賞品味語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本人對教材的理解,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我設計了“三、二、一”教學目標:

所謂“三”是要求學生掌握3個知識點:分別是怎樣扣住“清”、“靜”、“悲涼”來寫故都的秋;怎樣把故都的秋與南國的秋進行對比;如何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二”是培養學生兩個方面的能力:分別是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通過理解本文“情”與“景”的自然融合,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

“一”是實現一個德育教育的目標,那就是體會作者在山河破碎、內外交困的現實下,讚美自然風物的真情以及內心的憂思及落寞,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

三、説重點、難點

重點:聯繫文中展現的五個秋景片段,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進一步體會散文“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難點:體會作者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所流露出的內心情感。

四、説教學方法

1、教法

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散文並不陌生,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學也能説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的能力主要還停留在初讀和泛讀上,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根據學生的這些情況,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

⑴誦讀法。美文需要美讀,因而把學生的誦讀提到首位,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主動探究,合作討論。

⑵點撥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時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學生更好地體味作者的感情。

⑶探究討論法。通過學生分組討論文章的寫作方法和語言特色,培養學生的閲讀和鑑賞能力,喚醒他們的審美體驗。

2、學法

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強調以讀為主,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1)課前預習法(課前預習,瞭解作者、作品等相關知識和背景,尋找有關描寫秋景的詩文)

(2)誦讀感知法(學生反覆誦讀、體會情感)

(3)合作探究法(學生自由選擇課堂任務、合作伙伴,組織學習討論,分析解決問題)

五、説教學過程

本課安排兩個課時完成。

(一)導入

在背景音樂《長亭送別》中讓學生欣賞幾幅關於北方秋天的圖片,之後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話説,也可以引用別人的詩句來説。

每個人對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那麼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看看郁達夫先生筆下的秋天又是怎麼樣的呢?

(二)解題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稱北平,為什麼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標題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學生討論回答之後明確:北京歷史悠久,秦漢以來,它一直是中國北方的重鎮,遼、金、元、明、清均定其為國都,一個“故”字不僅道盡了歷史的蒼涼與厚重,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無所不在的文化底藴和歷史氣息。

(三)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在這個環節,我將讓學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昇華意境的關鍵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時學生很容易判斷出“清、靜、悲涼”指的是“情感”,那麼這些“情”需要如何體現呢?王國維的那句“一切景語皆情語”就給了我們很好的提示。

(四)精讀課文,品味意境

承接上個環節,該環節要求學生精讀課文,找出文中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如何體現“清、靜、悲涼”的?

學生通過閲讀,可以很容易找出以下這些景物:破屋、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日光、牽牛花、秋草、槐樹、秋蟬、秋雨、棗樹等等。

這些景物是零散的,似乎沒有什麼共同點,學生很難準確把握景物所體現出的情感,,所以此時我先從景物的順序説起,讓學生將景物歸類,例如:破屋、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日光、牽牛花、秋草這些景物都是作者在一個院子裏欣賞到的,歸為一類,可以根據時間、地點的安排給這部分起一個合適的小標題,如:秋晨院落圖。接着以此為例,可以將另外幾種景物分別概括為秋槐落蕊圖,秋蟬殘聲圖,秋雨話涼圖,秋棗奇景圖。這些圖中的“景語”如何展現“情語”呢?此時我又將用“秋晨院落圖”舉例,分別從色調、聲音、環境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譬如:1、冷暖色調的判斷。無論是碧綠的天色還是藍白的牽牛花,都是恬靜安謐的冷色調,這點學生很容易能判斷出來。這些冷色調能體現文眼中的哪個詞呢?問題自然產生,而學生也能答出“清”這一特點。

2、聲音的體現。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很細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夠聽見,正應了那句古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動寫靜,由此學生可以很快明白這些景物體現了文眼中的“靜”。

3、環境的描繪。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裏細數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藍朵,感受秋意。兩個“破”字會讓學生很自然地得出“悲涼”這一感情基調。

通過引導,第一幅圖展現出的景與“清、靜、悲涼”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四幅圖中的“情語”,我將讓學生分為四組,根據第一幅圖的賞析方法自由討論並分別找出圖中景物如何體現“清、靜、悲涼”。有了之前老師的分析示範,此時學生們會比較順利地完成賞析。接着我會問學生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歡的?為什麼喜歡?這個問題的提出目的是引導學生去品味揣摩語言,從而分析文章渲染、襯托等寫作手法。

在這個環節中,我運用誦讀法、點撥法、探究討論法使學生解決了教學目標中的第一、第三個知識目標以及兩個能力目標。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通過對意象羣體的鑑賞,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語言所描繪出的清新典雅的畫面能最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喚醒他們的審美體驗,學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五)設疑討論,體悟情感

當學生被美景感染時,我將引導學生轉入文章末尾,讓他們通過文中的一組比喻感受南北之秋的差異——黃酒與白乾,稀飯與饃饃,鱸魚與大蟹,黃犬與駱駝,從而得出北國的秋味更濃這一結論,至此本文的第二個教學目標得到了很好的詮釋。之後自然引出問題: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還是“頌秋”呢?

學生根據“清、靜、悲涼”這一文眼,或許會答出“悲秋”這一答案,此時我將簡單介紹作者郁達夫及本文的創作背景,通過介紹,學生能夠明白郁達夫先生聯繫當時國家山河破碎、內交外困的現實,為了保住祖國美好的東西,“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僅抒發了讚美、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真情,也表現出了深沉的愛國之情。看似是秋天真實的自然色彩,實際上是作家內心情感的投射,是“形”與“神”的完美結合。通過這個環節,不僅使本文的德育目標與重難點得到解決,還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進一步提高感受美、鑑賞美的能力。

(六)延伸拓展

對文本的鑑賞,強化了學生的審美體驗,但教材只是例子,我們必須從中走出,拓展開來,進而推動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並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積累審美經驗。因此,我設計了延伸討論的環節。

先給學生欣賞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接着讓學生用文章裏出現的景物為內容,仿照《天淨沙秋思》的寫法,當堂寫一首關於故都秋景的的小令。例如:碧天破屋濃茶,落蕊疏草藍朵,衰蟬冷雨閒話。故都秋至,賞秋人在天涯。

六、説課後作業

運用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寫一篇關於自己喜愛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以將描寫角度放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上,繪形繪聲繪色。

七、説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1、秋晨院落

2、秋槐落蕊

3、秋蟬殘聲

4、秋雨話涼

5、秋棗奇景

(形)(神)

總之,整節課以審美教育為中心線索,貫穿全局。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學能成為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第一步!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朱萍

《故都的秋》的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與學情狀況

郁達夫先生在這篇文章中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秋色,抒發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嚮往和眷戀之情。作者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在對故都秋景的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與作者無論是從年代上還是年歲上都相距甚遠,對於體味秋之悲涼很容易流於表面。所以本節課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感悟寧靜美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這一單元為綜合表達單元,教學上要求培養學生在閲讀和寫作中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能力。為更有效地完成這一教學要求,就必須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將單元教學要求做為第三課時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學情狀況,本節課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並掌握抒情散文的寫作特點;

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體味作者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據此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設定如下:

教學重點: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體味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1、教學方法

教學指導思想: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貫穿全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閲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閲讀和鑑賞能力。

主要採取閲讀感知法、情境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

2、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質疑思辨,補充信息,突破重點、難點。

3、學法輔導

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四、教學過程説明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利用課件展現北京秋景,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北京秋天的絢爛多姿,並配以輕鬆明快的音樂,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在視覺和聽覺上產生強烈的衝擊。就在學生陶醉於這豔麗之美時,我將提出"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樣的呢",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閲讀興趣,引領學生進入閲讀情境,也為之後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鋪墊。

環節二: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默讀課文,並在閲讀過程中思索:在郁達夫筆下,北國秋天的總體特徵是什麼。要求學生儘量從原文尋找答案,從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而此時,我將絢爛的圖景換成色調灰暗的秋景圖,將先前明快的音樂轉換成低沉的音樂,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整體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調。

在學生總結出北國之秋的總體特點為:清、靜、悲涼之後,再提出疑問: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體現這一特點的呢?引起學生思考,詳盡研讀課文。

環節三:咀嚼語言,細品秋味

這一環節,將分成三個步驟進行。

1、覽秋色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描寫色彩的詞語,並概括出這些色彩的特點,品味秋色的意境,體會北國之秋的特點一:清。在這一環節,學生要去收集文本信息,並加以提煉,從而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聞秋聲

讓學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聲音,品味秋聲的特點,體會北國之秋的特點二:靜。在這一環節中,學生能找出很多聲音,我將提出疑問:這麼多的聲響交織在一起,這秋天似乎是非常熱鬧的,是這樣的嗎?這樣做的目的是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引導學生了解"反襯"這一寫作手法。

《故都的秋》的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課文特點及地位:《故都的秋》所處的單元是中國現當代散文單元。現代散文不僅由白話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聖人立言”變為“表現自己”,由“文章”上升為“文學”,極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審美品位。本課是散文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散文教學有着領啟、示範作用。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培養人文意識,進而閲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來學習本文,將對散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本次比賽要求運用多媒體教學以及新課標理念,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第一、知識目標:

1、瞭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作風格。2、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手法。

第二、能力目標:

1、培養朗讀感悟、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3、嘗試網絡環境,結合多媒體,解讀經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標:

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培養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能力。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立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聽讀朗讀,品味語言。教學難點:準確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內涵。

二、教學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所以,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閲讀和鑑賞能力。我主要採用了朗讀法和設疑討論法兩種方法。

1、朗讀法。在前兩個詩歌單元養成的誦讀習慣在本單元要加強鞏固和發展,訓練美讀。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體會課文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2、設疑、討論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寫作者的情志與意趣,但這種抒寫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精巧的構思,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敍事中實現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三、學習方法

這是一堂利用網絡和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體現學習主體的朗讀鑑賞課,因此我安排以下四個步驟的學法引導:

第一、課前組織要利用網絡或參考書,瞭解作者、作品等相關知識和背景。

第二、通過多媒體聽讀朗讀,感受作品語言。

第三、深入研讀文本,適時討論,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藝術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第四、拓展課堂,結合網絡教學資源,進行研究性學習。

四、教學過程

課前佈置預習題:利用網絡或參考書瞭解作者的思想和創作風格、作品的寫作背景,尋找有關描寫秋景的詩文。

我先用多媒體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同時展示京城秋景圖片,以濃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圍,以激發學生閲讀興趣。音樂結束,我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麼?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學生暢談感受,回憶或朗誦收集到的描寫秋天的詩文。

【名句參考】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杜甫)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王實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劉禹錫)

【名篇參考】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王維《山居秋暝》

歐陽修《秋聲賦》

學生通過上述圖文的欣賞,自然會沉靜在秋意之中,對本文會產生濃厚的求知慾。這時候,我就説: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寫秋天的肅殺和淒涼,抒發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鮮明的個性,選擇了獨特視角,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創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領略故都的秋味。屏幕顯示課題和作者。

以上課文導入,儘量控制在5分鐘之內。

接着,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及有關課文意境畫面。進入教學第二步驟。

聽完朗讀之後,下面進行朗讀指導,讓學生整體感知作品。

本文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摯,意味雋永,文辭優美。由於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結合作者思想和寫作背景,並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藴涵的思想感情。

在領讀、試讀、自由讀之後,可安排五幅秋景的重點讀。時間分配為18分鐘。

讀完以後,抓住“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提問:“秋味”是什麼?“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詞説明?自然就把學生引入學法指導的第二個環節,即教學過程的第三個步驟:深入研讀文本,適時討論,走近大師,走進作品。

學生找出相應的詞語後,屏幕顯示“清、靜、悲涼”,並進一步説明:這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清、靜”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景,“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屏幕顯示:“客觀實景、主觀情感”。

接着繼續提問:為了體現故都的秋味,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讓學生帶着這一問題速讀課文,讀後,自由發言。最後,多媒體展示明確“五幅秋景圖”: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棗日勝果。

以上為整體把握,4分鐘時間。

然後,我設計三個問題,屏幕顯示,讓學生分組討論。

1、故都的秋景本應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為什麼不寫紅葉似火的香山、遊人如織的頤和園、明澈如鏡的昆明湖,而只選取了表現“清、靜、悲涼”的景物來寫呢?

2、作者對故都的秋,態度如何呢?結合具體語言,體察作者的內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麗而不膚淺,那你是否也會因它愛不能寐,沉浸其中,也會“清、靜、悲涼起來呢?為什麼?

這一過程着重解讀其人文內涵,準確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是教學難點。我基本上安排15分鐘的時間。

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分工與合作,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課前收集了解到的資料,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深切體會作者對故都的讚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的由來,從而深層次理解本文的豐富內涵。

分組討論之後,由組長概括髮言,而後我作簡要點評。

如: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對於同一輪明月,高興的人寫她,她在笑;憂鬱的人寫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寫她,她簡直就是一張氣得蒼白的臉,青筋暴跳、立目橫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選景的主要標準。正所謂以情馭景、以景顯情。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不寫北平的宮殿廟宇、亭台樓閣,而是寫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見之景,寫下層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表明其審美眼光是與普通人的生活聯繫在一起的足見其平民意識。

郁達夫從生活中體會到許多悲苦和憂愁但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着一顆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態度和眼光觀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美好的一面。明確其人文精神。

因為老沉浸在“清、靜、悲涼之中,會非常的壓抑,難受,甚至會“在沉默中滅亡”。因為產生《故都的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其實,即使在那樣的艱難的處境中,作者也並非真正沉淪,在內心難言的孤獨冷落之中,表達了對國事的隱憂,他不寫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淪的表現。

1933年4月,由於的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作苦淡。但字裏行間卻流露着對生命的追問。1937年,抗戰爆發,他毅然投入到戰鬥的洪流中,進行抗日宣傳,1945年被日本憲兵殺害於蘇門答臘。50年代,郁達夫被國家追認為革命烈士。

由此,我們聯想到,即便硬骨頭魯迅先生,在醫學救國的理想受挫、棄醫從文又陷入低谷之時,也曾躲在北京的紹興會館抄寫古碑,暫時用種種方法來醫學專用自己的靈魂。即使是有骨氣,寧肯餓死也不食美國的救濟糧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朧的荷塘月色來表現自己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與彷徨。但是,他們都不愧為新文化運動的精英,中華民族的脊樑,苦悶彷徨之後,他們依然昂起高貴的頭顱,血沃中華,不僅以優美的文筆為文學殿堂增添了絢爛的篇章,更以滾滾熱血,為後人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從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裏,我們能汲取很多的做人與作文的營養。

對於【點評】在這裏我就不作一一解説。

討論完以後,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悶不甘沉淪”。

完成了以上三個步驟,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下面再用3分鐘佈置拓展學習內容和安排結束語。

下面進入教教學的第四個環節:拓展課堂,結合網絡教學資源,進行研究性學習。

這個環節也就是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研究範圍,拓展課外研究性學習內容。我先示範性地提出有關《故都的秋》拓展課外的研究性命題,比如:《故都的秋》的詩化表現。文人眼中的秋。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命題或自己另外命題研究學習。

在完成上面第四個步驟之後,就完成了整堂課。我的結束語是這樣的:同學們,今天在郁達夫先生展現的一個秋天的背景裏,我們以朗讀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進故都的秋,現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網絡環境中,老師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讀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最後我簡要説説板書設計:首先導入課文之後,打出題目,作者字幕。接着在整體感知之後,顯示五幅圖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種情感的字幕。進一步明確後,打出“客觀實景”和“主觀情感”字幕,分別放在五幅圖景和三種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對比。在深入研讀討論作者人文精神之後,打出“思想苦悶,不甘沉淪”字幕,放置“郁達夫”字幕的下方,凸現人文精神,以強調作品的魅力。

故都的秋

郁達夫

客觀實景主觀情感思想苦悶不甘沉淪

秋晨院落“清”——清閒恬靜安謐

秋槐落蕊“靜”——細膩幽遠幽靜深邃

秋蟬殘聲

秋雨話涼“悲涼”——沉靜、寡淡

好,我的説課到此結束,如有不但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故都的秋》的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的説課課題是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中《故都的秋》一課。

下面我將分五部分來彙報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即“教材分析”、“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及“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高二階段閲讀部分所選課文皆為文學作品,意在加強文學教育,着重培養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本冊課本閲讀部分所選課文為詩歌、散文,其中前三個單元為詩歌單元,《故都的秋》位於第四單元——抒情散文單元,為散文鑑賞的起始課。因而在閲讀欣賞本課時,提示學生融匯已學的詩歌鑑賞的某些方法,在此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對散文欣賞的興趣,指導學生學會一些鑑賞抒情散文的方法,以對後面的散文教學及學生課外自行閲讀起到一定示範作用。

《故都的秋》是一篇情真意切、風格獨具的散文。作者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讚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並流露出憂鬱、孤獨的心境。文章緊扣北國“清”、“靜”、“悲涼”落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由於本文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對於作者“悲涼”的情感會難以理解,要學好本課,應適當介紹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及作者寫作的藝術風格,為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情感掃除障礙。另外,對於寫景抒情散文,學生學習的關鍵在入境,難處也在入境,因而我選擇與課文基調相稱的音樂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輔助教學。儘量使學生與作者的心靈貼近,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二、教學目的的確定

基於以上教材分析,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對本課教學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在鑑賞本文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優美情致,獲得審美的愉悦。

2、培養初步欣賞散文的能力,按“整體感知”——“揣摩領悟語言”——“展開聯想想象”——“明確意象,建構意境”的欣賞性閲讀的認識規律,使學生初步掌握欣賞散文的方法。

3、體味文章緣情寫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提高自身寫作水平。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鑑賞品味語言,由“景語”而“情語”,深層體味作者情感。

難點:調動學生各種思維,對文中所描繪的景物展開聯想、想象,進入“故都的秋”的意境,“設身處地”體驗對象。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教學目的與教學重難點及教學大綱要求,本課教學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按照“寫了什麼”——“怎麼寫”——“為什麼這樣寫”三個層次展開教學。

(説明:“寫什麼”是閲讀一般的、基本的,也是最起碼的要求,“怎麼寫”“為什麼這樣寫”是閲讀理解的深化,不僅可以強化作品思想內容和語言藝術的薰陶作用,培養審美意識,還可為寫作提供有益借鑑。)

2、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監控者。本課主要採用啟發引導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品味,感悟空間。

教學手段的選擇,除一般教具外,還選擇錄音機、幻燈機及多媒體計算機,後者用於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演示型課件。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

師生共同暢談對秋的感受,也可談談歷代文人所寫的有關秋的詩文。

(説明:通過暢談,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氛圍。)

(二)課文賞析

〈一〉整體感知課文

1、投影出示本課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的內容)。

(説明:通過學習目的的出示,讓學生心中有數,積極主動地按教學目標完成學習任務。)

2、預習

發放有關作者寫作本文背景及作者寫作風格的資料,同時播放與課文情感基調相稱的音樂作為背景配合學生個人獨立誦讀、品味課文,並投影出示以下預習要求:

都之秋的景物的句子,找出文中直接抒發作者對故都之秋情感的句子,並認真體會。

2除直接描寫故都秋天的景物外,作者還採用了什麼寫作手法來表現故都秋天的特點。

3、重點解決預習要求中的問題

針對預習要求1,師生共同歸納,將作者直接描寫的故都秋景概括為“秋晨圖”“秋槐圖”“秋蟬圖”“秋雨圖”“秋棗圖”五組鏡頭。

針對預習要求2,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不同。(如:文中倒數第二段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對比,引導學生從“黃酒”、“白乾”等飲食中的“味”去領悟兩地不同的秋的“味”。)

〈二〉揣摩領悟語言

1、演示播放課件。幫助學生進入“故都的秋”的意境。

2、學生獨立有感情地吟誦關鍵語句,相互討論、交流、發言。

提示學生抓住文中直接抒發對北國之秋情感的句子及直接描寫北國之秋景物的句子加以品味。在品味語言之時,結合課件演示中的圖景,運用聯想、想象,並抓住“景語”中的關鍵性詞語加以體會。如“秋晨圖”抓住“細數”、“靜對”、“破壁”等幾個詞,“秋槐圖”中抓住“細膩”、“清閒”、“落寞”等幾個詞,“秋蟬”圖中抓住“衰弱”、“殘聲”等詞,“秋雨圖”中抓住“灰沉沉”、“青布”衣、“緩慢悠閒”等詞,“秋棗圖”中“淡綠微黃”等詞。

(説明:作者直接抒懷的句子學生容易體會其情感,重點引導學生

對景物描寫句子的體會。)

〈三〉品讀文章,深層把握作者情感、文章主旨,品味借鑑其寫作手法。

教師以問題點拔,學生討論交流、發言。

1、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對故都之秋的感受和情感的一句話,並思考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説明:通過對該問題的解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作者的情感,理解“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一句在文中作為主線,貫穿全文的作用,進而領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2、印發栗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紅脣膏》。學生對比閲讀思考:同是描寫秋景,表達對秋的熱愛、讚美,《故都的秋》為何流露出“悲涼”之情?作者筆下選取的景物為何皆為冷色調?

(説明:啟發學生結合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思考,從而認識理解文章緣情寫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四〉本課小結

通過小結,總結鑑賞抒情散文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以上是我對《故都的秋》一課的設計,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附:板書設計

秋味

秋色:碧天藍朵落蕊棗子清

秋聲:鴿聲帚聲蟬聲悲涼

(反襯)靜

人聲雨聲

秋味

標籤: 説課稿 故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zxqq3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