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沁園春長沙教案(精選5篇)

沁園春長沙教案(精選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沁園春長沙教案教學,歡迎大家分享。

沁園春長沙教案(精選5篇)

沁園春長沙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品讀詩詞,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2、感受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背誦課文

3、引導學生品味用詞的精當、巧妙和形象。

説明:

對於生活在今天的中國青年學子,要真切感受到一個屹立於天地之間對革命理想執著追求的偉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難的,如果立足於文本輔以一定的背景介紹,在反覆誦讀中、在對關鍵語句的反覆咀嚼中,藉助具體的語言文字來體驗分析,應該是可行的。本文語言精當、巧妙和形象的特點很明顯,老師可以有意識的範讀、點撥,然後學生在教師引領下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勢必逐漸加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對文章語言特點的感悟。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從詞中對湘江秋景的描寫和少年同學的描寫,感悟本詞中闊大的意境。

2、以分析結尾的兩大問題為抓手,領會詩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寬廣胸襟和革命氣概。

説明:

詞的上闋側重於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秋景。正是壯觀的景象,闊大的意境激起了詩人的滿懷豪情,於是歷史、現實、未來情不自禁的變成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歎。詞的下闋運用聯想,引發了對往事的回憶,其中主要是對於少年同學的描寫,這些人青春年少、熱情奔放、幹勁十足、豪邁自信,心胸闊大。也藝術的回答了上闋提出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分析,本詞的解讀基本是流暢、清晰的。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教師引入:他是領袖,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共和國的締造者;他更是詩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槍聲,寫詩,二萬五千裏是最長的一行。梅花瑞雪,戰地黃花,如血殘陽,神采飛揚,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今朝的風流人物,他就是偉人毛澤東。讓我們追尋偉人的足跡,再回長沙,走進領袖的寬闊胸懷,走進詩人的崇高心靈。學生自由選擇熟悉的毛主席詩詞進行交流。從已知出發來帶動未知的求索,為新課學習做好情感體驗方面的鋪墊。

研讀文本

整體把握:

1、結合欣賞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長沙》,聽朗讀錄音。

2、教師範讀。

3、學生結合註釋自由朗讀,抓住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4、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詩詞教學反覆朗讀,乃至熟讀成誦是關鍵一環。當然老師要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清思路,以便促進背誦。

再讀課文

深入分析

1、寫壯景,抒豪情。重點分析湘江秋景圖。

2、找出文中的對比運用並進行分析。

3、分析本詞精當、形象,極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4、聯繫上、下闋,分析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寫作特點。自讀文章,教師適時拋出問題或適時引導,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同伴互助、師生互動中來解決上述重點、難點。在具體語言的品讀過程中完成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習慣。

結束新課

佈置作業背誦課文。學生以各種形式參與背誦。檢查學習效果,構建和諧的師生互動氛圍。

思路點撥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課,教師可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安排教學。如果生源條件較好,可以設計為比較閲讀。與初中已學的《沁園春雪》來作比較。可以設計為異同的比較。其中有一個問題可以考慮作為中心提問,“《沁園春雪》中的“風流人物”什麼人?《沁園春長沙》中的“同學少年”可算是“風流人物”嗎?為什麼?從此可見,本詞上、下闋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練習舉隅

1、讀了文章,談談你對個人的理想與夢想有了什麼新的認識。

2、課外品讀主席的更多詩詞。

沁園春長沙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詩歌表現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品味關鍵詞語傳神之妙,體味意象內涵,理解詩歌中的情感。

3.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以偉人為榜樣、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操,體驗青春激情,明確青春使命的目標。

教學重點

瞭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詩歌表現手法,品味關鍵詞語,準確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難點

探究情景關係和文中修辭的作用

學情分析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基本把握詩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闕詞中意象特點,對意象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2.瞭解了寫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詩人那種遠大抱負和革命豪情。學生以前機械化朗讀模式有了轉變,但還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讀。

3.初步嘗試用繪畫來表現詞中意象。

課前準備

學生:

1.要求學生在課餘時間多聽名家朗讀本詞,模範名家朗誦,儘量做到有感情朗讀。

2.利用數字圖書館,查閲意象意境等相關知識,為把握意境和詩歌主題奠定基礎。

教師:

1.針對目標、重難點和學情,認真備好教案及多媒體課件準備。

2.內容處理,對上節課的拓展作業,學生互評,教師總結,再從意象方面探究情景關係,補充修辭知識。

3.基礎作業,背誦全詞,並完成課後練習3、4題。

4.拓展作業,分組繪製詞中四幅圖,全班同學完成一次“”沁園春?長沙”專題畫展。

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

展示上節課作業——學生繪製的“湘江秋景圖”,分小組討論評價。

教師總結評價:

優點:學生繪製的湘江秋景圖色彩絢麗,個體比較突出;

缺點:整體佈局不夠和諧,有些雜亂;

下面,我們從整幅圖的佈局來分析湘江秋景圖,感受圖中意境。

巧設任務

導入新課

互相評價

交流思想

把語文能和專業技能結合一起,在互相評價中,尋找差異,加深理解

新授內容

導入

深入文本品讀鑑賞】(承接上節課)

1.意象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繪——意象佈局是怎樣?

2.探尋整幅圖的意境是什麼?

明確:

通過遠近相間、俯仰並用,整幅畫面形成闊大高遠的意境

提問引導

以活動的方式促進課程實施的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學習本詞的重難點。

教學過程

探景究情體味情感

1.上闕中的湘江秋景圖的中景、情之間的關係?

從空間:

山上的“層林”

江中的“百舸”

與毛澤東積極向上昂揚奮進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鷹

以壯景寫豪情

水底的游魚

從狀態:

靜態的火紅的楓林,

動態的“爭流”的“百舸”等

2.“憶”字總領幾句?它們表現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分為幾層?

明確:總領八句。這八句,主要表現當時的時代特點,革命青年的戰鬥風姿和豪情壯志。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句,畫出了時代特徵。往、昔:同義反復,都是指過去。對過去的歲月,詩人用“崢嶸”一詞來形容可謂絕妙。崢嶸:形容山勢高峻。這裏指風雲變幻,激烈鬥爭的生活。湖南青年趕走軍閥趙恆惕一事便可見當時的歲月確實“崢嶸”。一個“稠”字,表明這樣激烈的鬥爭是經常性的。

3.這些內容分為幾層?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共分為三層:第1層:“恰同學少年”——點名了這羣革命者的相互關係以及年齡特徵。“風華正茂”——風采煥發才華橫溢,描繪了他們特有氣質、秉賦。

第2層:“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描繪青年們的精神狀態。他們意氣奔放,奮發有為。

第3層:“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三句描寫同學們的戰鬥行動。他們評論國家大事,用文章批評污濁的事物,讚美美善的事物。“糞土當年萬户侯”,表現了對當時大官僚、大軍閥的蔑視。

歸納:

以上八句寫出了“憶”的具體內容。從幾個側面表現了青年們的戰鬥生活,也抒發了詩人的革命情懷。

以圖帶文歸納主題

1.中流擊水圖,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這三句的大意是:還記得嗎?當年我們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幾乎阻止了飛快前進的船隻。這一設問句,是對上闋“誰主沉浮”問題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國家民族的命運,乃至人世間的一切應該由我們這一羣敢於“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熱血青年來主宰。這一設問句再次抒發了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抱負。

2.師生共同討論、歸納本詩的主題

明確:這首詞,通過對湘江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抒發革命青年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3.講解對偶、借代等修辭的特徵,讓學生歸納全詞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對偶糞土當年萬户侯——借代設問

總結方法,傾述感悟

反覆誦讀,理清思路

總結方法:揣摩字詞體味情感

探景究情歸納主題

傾述感悟:青年革命者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繪製圖畫學以致用

課堂練習:利用本節課學習的詩歌鑑賞方法比較閲讀《水調歌頭?游泳》。

1.小結本文的情景之間的關係

2.本文的主題。

佈置作業

1.背誦《沁園春·長沙》全文,並完成課後練習3、4題。

2.分組繪製詞中四幅圖,全班同學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園春?長沙”專題畫展。

沁園春長沙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通過指導學生閲讀、思考、分析與聯想,實現“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在誦讀詩詞的過程中,主動積極地感受詩詞意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已的看法並在實踐中提高學生鑑賞詩詞的能力、方法,並且能夠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教學重、難點】

一、把握本詞中所描述的景物特點及作者所抒發的情感;(重、難點)

二、瞭解詞的結構及有關知識(重點)

三、指導學生掌握鑑賞詩詞方法,訓練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難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對於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與感受:(幻燈片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憂國傷己)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清靜無為)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少年壯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九霄。(老而彌堅)

二、誦讀(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橘舸遒遏

三、研習全文

1、前三句點明瞭時間、地點及人物

寒秋,(我)獨立橘子洲頭,(看)湘江北去。

問題:寒秋作何理解?

明確: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賞析由“看”字領起的秋景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

沁園春長沙教案 篇4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瞭解《沁園春長沙》《採桑子重陽》和的寫作背景。

2.瞭解詞的發展簡史。

3.《沁園春長沙》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4.《採桑子重陽》由議論而轉入寫景抒情,含哲理意味於直敍,議論,寫景之中,寓深情於秋光的宏觀概寫之內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目標

1.訓練學生誦讀能力。

2.着重訓練學生抓準詞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熱愛。

2.感受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熱情。

3.感受革命前輩的奮鬥情懷,戰鬥豪情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的人生觀、世界觀。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以樂景寫哀,景中寓情,情中顯志。從詞中可以感受到詞人的心情是惆悵的,寫的又是寒秋景物,卻毫無過去一般舊詩詞裏的那種肅殺、感傷的“悲秋”情調,詞人筆下的秋景是活潑、美好的。原因在於越寫山河的壯麗,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詞人正是在這不一致中突出了強烈的革命精神。當然,這裏面也含有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感情。

2.對比手法的運用。

詞中含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如“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主要是動作的對比;“同學少年”與“萬户侯”是明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被壓迫(未在詞中點明)是暗含的對比。

3.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爭”字、“擊”字、“翔”字等都極為準確精當。

解決辦法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覆誦讀。

2.補充古詩文(小説、戲劇)中學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證。

3.精講必要的歷史知識。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外提前準備:注音,細讀註解,反覆讀,完成預習作業。

2.課堂隨教師誦讀——美讀——成誦。

3.觀看多媒體。

4.自由討論。

沁園春長沙教案 篇5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通過學習沁園春長沙,具體讓學生體會意象、意境;通過意境營造的情境氛圍體會作者情感。知識結構圖就是意象———意境————情感。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①掌握朗讀技巧,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語言②體會宏闊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合作學習,把握文中關鍵詞的意思和作用,體會詞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感受詞的魅力,體會毛澤東的偉人情懷以及他那種豪放雄奇的風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抱負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預習了詩歌,可是對於這首詩歌的上片,學生並不知道什麼是意象,只知道是景物描寫,面對詩歌還是像初中那樣的死記硬背,並沒有掌握詩歌的解讀辦法,還需要高中教師在學法上給以指導,所以我讓學生找出上片的景物描寫,並指出這些景物的詞性,感悟整幅畫面給我們的感覺,進而分析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他是共和國的締造者,他也是詩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槍聲寫詩,二萬五千裏是最長的一行。梅花瑞雪,戰地黃花,神采飛揚,指點江山,他是當之無愧的風流人物,他就是偉人毛澤東。讓我們追尋偉人的足跡,再回長沙,感受《沁園春長沙》的魅力。

二、背景鏈接:長沙是湖南的省會,是毛澤東求學和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從上海回湖南開展農民運動,八月從韶山到長沙,九月前往廣州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此時的毛澤東已被排擠出中央委員會,且被軍閥趙恆惕通緝,真可謂“亂離朋友盡,獨在天一隅”。在長沙逗留期間重遊橘子洲,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澎湃,便以“長沙”為題寫下了這首《沁園春》

三、學習目標:找出上片意象並分析其特徵,賞析詩歌意境,初步掌握意境題答題模式。

四、誦讀詩歌,感知氛圍

五、老師提問,學生做答(結合課文內容,字句翻譯)

六教師分析:上片通過寒江、霜天、萬山、百舸、飛鷹、游魚等意象,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秋景圖,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社會的樂觀態度和壯志豪情。

七、課堂練習

五、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設計

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提問一:再讀上片,概括上片內容學生討論,學生可能抓不住命名的關鍵,老師引導。讓學生參與課堂,激活課堂。

提問二、上片寫了哪些意象來描繪湘江秋景?請在課文中勾畫並回答。教師準備意象概念的講解。學生可能抓不住意象,只能找到景物,那就從景物開始引導學生了解意象。真正進入詩歌考題意象的講解。

提問三、各個意象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學生可能不知道抓什麼去體會意象的特點,先讓學生討論,然後教師總結。引導學生分析意象

提問四、

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學生討論,學生對意境基本沒有概念,教師需要逐步引導講解,這樣學生才會真正理解。讓學生體會意境,感悟意境,進而體會情感。

六、教學評價設計

以回答問題的次數和質量來確定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同時,教師也對每個學生進行評價,小組成員內部也對成員之間進行評鑑,在彼此的評價之間可以查缺補漏,把課堂教學的結果延伸到課外。

七、教學板書

沁園春長沙

上闋:即景抒情[提出問題]

寫景:山、林、江、舸、鷹、魚、萬類

抒情:悵、問

下闋:回憶抒情[巧妙作答]

總結:

1、思路清晰構思巧妙

2、用詞精當意境深遠

八、教學反思

這節課進行的比較流暢,按照由課內到課外的思路進行延伸,我最滿意的地方就是對意象的講解,到意境的感悟,到詩歌感情的流暢分析,學生的學習達到預期目標,如果有遺憾,就是在擴展到抒情方式就更好,點一下借景抒情,課堂上有學生把意象理解偏頗的地方,我説通過詞性來判斷,意象都是名詞。如果重新學習,我會加入抒情方式的講解。

標籤: 教案 精選 沁園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xx07v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