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

李錦森

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指學校這個特殊場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它體現在顯性課程和潛在課程(亦稱隱性課程)兩方面。顯性課程指學校規定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思想觀點、行為規範等。結合我校實際,建立多維課程結構,便是這方面的重點工作。潛在課程包括校園建築、文化設施和環境佈置等有形環境和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係、文化生活、集體輿論、心理氣氛以及校園羣體觀點、信念等無形環境。後面的這些觀念形態的東西是校園文化的深層結構和核心內容。

在“立體型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是把整個學校變成“課堂”或“教育基地”,以利學校教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有形環境建設我們注意從小事、實事抓起。小到校園的優化設計、綠化、美化都認真對待,切實抓好。我們的目標是“潔”和“綠”,讓學生有一個優雅、整潔的校園環境,“潔”字從地上無紙屑開始,堅持一天兩小掃(指早上和放學的'學生清潔衞生工作)和“保潔”制度,從校長做起,誰見地上有紙屑誰清掃。

“綠”字要求學校成為“常綠園”。全校師生要保護好兩棵幾百年樹齡的大樟樹。

要利用邊角場地和樓上走廊外側種植一年四季常綠的花草和擺設盆花。我們聘用兼職花工,輔之學生分片管理,使學校“潔”和“綠”得到保證。

無形環境的建設重點在發揚優良的傳統校風。我校是温州地區創辦最早的學校(1896年創辦),向有“勤奮好學”之校風,造就了許多於國於民有過重大貢獻的人才。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谷超豪,小學時期就讀於這所學校。1984年學校提出了“立體型教育”課題,有了家長、社會參與,強化了“競爭機制”,增強了學校活力,教師勤奮,學生好學,成了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一種傳統校風。學校老師不只要管學生課內學習,還要管課外學習;不只要管學校教育,還得管家庭教育,管學生向社會、向大自然學習。學生不只要學習好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內容,還要獨立學習適合自己的課外知識。“勤奮好學”已經成了全校師生“自發”的行為。

學生走進校門便置身於濃厚的學習氣氛之中,這對陶冶情操,增長知識,促進身心健康都有重大作用。為此,我們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創造條件,廠泛開闢學科學習室和課外學習活動室。過去,一個小學生只能在一個教室學習,現在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多個學習活動室學習。他們除有班學習室外,上美術課可進美術學習室;上音樂課可進配有鋼琴的音樂學習室;上自然課可進配備全套實驗設備的自然學習室;還有體育課的體操房和電教室、棋室、圖書館、閲覽室等等。學生校內室內學習空間從以往50餘平方米擴展為600多平方米。

讓學校變成書的海洋,是學校形成學習氛圍的一項重要工作。抓好校圖書館、班圖書角和學生個人家庭小書庫三級圖書網絡建設尤其重要。現在學校有面積280多平方米、1萬多冊的圖書館,20多平方米,2000餘冊,82種,210份,沒有120個座位,三面採光,擺式清雅。學生進圖書館可以自由借書,進閲覽室可以自由閲讀,回教室有班圖書角可供自由翻閲,個人家庭小書庫的圖書還可以在同學間交換閲讀。每個學生除了可以自由訂閲少兒報刊以外,還有人手一冊的學校圖書館主辦的《讀書樂》。

標籤: 校園文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w47wl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