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優勢(人教版必修)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優勢(人教版必修)

 語文課教什麼?這是目前語文教學工作者及研究者不斷探索的課題。我認為,“語文”內涵有二:一是本民族的語言文字,二是由本國語言文字為載體的文學。前者多用於日常生活中,注重的是實際運用。後者是文學藝術,注重鑑賞、理解。“語文”的內涵決定了教學當中不僅要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還應培養學生對於文學、對於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藉此來提高學生對本中國語言、文字的喜愛和興趣。然而,在應試教育的籠罩和傳統教學手段的束縛下,語文教學仍侷限於分析、歸納、總結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優勢(人教版必修)

多媒體教學以它豐富的多媒體形式――聲音、圖片、動畫、音樂、視頻等,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和乏味,給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其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對審美能力的補足。『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在對此問題進行闡述之前,先選取一套多媒體軟件――《翰林匯多媒體課堂(3、0)》作為研究對象,之所以選取這套光盤,一是因為這是目前市面上最新的產品,能夠代表語文多媒體的最新技術。二是因為翰林匯公司一向致力於教育軟件的研發,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比較成熟。『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下面,就以《翰林匯多媒體課堂(3、0)》為例,談一談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一、烘托氣氛,文化薰陶。『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語文教學是否負載傳播中國古代文化的責任?應當是有的。初、高中語文新教材古典文學份量加強,就足以説明問題。語文教學首先是對自己漢語、文學的瞭解,進一步對漢語、文學為載體的中國文化的認知,從中得到真、善、美的薰陶,得到中國文化的薰染。而這一點,恰恰是以往語文教學中忽視的問題,也是老師在課堂上難以傳播的地方。『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那麼,多媒體怎樣做到表現中國文化的.呢?設計精美的界面,古樸典雅的音樂,往往營造出濃郁的中國文化的氛圍,烘托出良好的學習氣氛,這是傳統教學無法做到的。《翰林匯多媒體課堂(3、0)》以古樸、典雅的界面、悠揚悦耳的音樂,抓住了中國文化的特點,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打開光盤,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幅生動、寫意的水墨畫。粉色的桃花瓣紛紛揚揚地落下,耳邊響起悠揚、典雅的古箏曲。界面上有五座建築物,代表着光盤的主要內容。鼠標移過時,“翰林學堂”內的燈發閃亮,“集學塔”檐上的風鈴輕搖,“臨淵池”池水急流,畫面清新又富有動感,音樂古樸典雅而又輕悦宜人,整個界面具有濃濃的中國文化韻味,給人以鮮明的視、聽感受。『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整個光盤體現了中國文化特色,主要界面的設計大多采用寫意的國畫筆法,即使是一個很小的按鈕也採用中國結、畫軸、玉器等一些富有中國文化韻味的物品。音樂多用古箏、古琴等古典樂曲,因課文的內容、表達主題的需要而表現各種不同的情感基調。一些模塊的名稱也很具有中國文化內涵。如“文淵閣”是清時收集《四庫全書》的地方,這一模塊為閲讀訓練及大量閲讀選文。此外,“集學塔”、“文趣園”、“臨淵池”等名稱都即能體現中國文化特色,又恰如其分地指明瞭內容。『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學習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無形中受到中國文化的薰染,增加對語文學習、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二、 創造情境,以情感人。『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手段,易於表現作品所產生的時代、歷史背景,『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還原作品的本來面目。一幅製作精美的圖片,一段恰到好處的音樂,往往能喚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會通過朗讀幫助學生感知課文的情感內容,以便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但是,同樣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讀出感情,引起別人共鳴,而有人平鋪直敍,沒有絲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響,課堂朗讀的教學還不盡如人意,許多時候,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學主體水平的高下。多媒體教學軟件製作時,課文朗讀可以交給專業人員來完成,他們能夠很好地把握課文的情感,用標準的普通話,抑揚頓銼的聲調、準確、傳神地傳達出課文的感情基調。無論是快樂明朗的、緬懷追憶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把握地非常到位。同時,圖片、聲音、音樂等多媒體手段一起參預進來,可以渲染氣氛,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幫助學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調。舉初一上冊《背影》為例,這一課的朗讀配有音樂、文字、圖片,文字根據朗讀速度滾動,圖片根據課文朗讀的進度而自動切換,朗讀聲情並茂,音樂舒緩、低沉,使人彷彿感受到“父親”深沉的愛,這對理解課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藝術都是相通的,音樂、畫面、聲音的輔助手段,無形中豐富了課文的審美空間,增加了課文的表現力,整個音樂、文字、聲音、畫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場,真正營造了一個可感、可知的情境,讓人如臨其境,深受?『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三、 創設意境,引人入勝。『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詩歌不是説明文,不能通過教條的分析去講解,也不同於議論文,不能運用邏輯和抽象去分析。詩歌是形象,教學中要靠老師調動學生情感去理解、欣賞。傳統詩歌教學講究字、詞的疏通,句意的理解,不象是講詩,把好端端的詩歌分解成大白話,了無詩味。詩歌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讓學生去理解詩中的情,去感受詩歌意境。『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以上三點,着重從加強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角度説明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下面將從多媒體教學的趣味性入手,談其優勢的第四個方面。『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四、 增加趣味,激發興趣。『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首先,形象、生動的動畫、妙趣橫生的插圖、好聽的音樂,很大程序上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能夠激發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學習過程變不再枯燥、乏味。其次,多媒體易於將遊戲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習者在輕鬆、愉快的遊戲過程中掌握知識。翰林匯的“語文多媒體課堂”“文趣園”的設置,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文趣園”包括“古詩填趣”、“詞語溯源”、“猜謎”等遊戲內容。“古詩填趣”中,列出一組詩句,每句詩中有一兩個空缺,要求學生將相應的圖形拖至詩句中的空缺(漏字)位置。如這樣一組詩句:『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1.留連戲    時時舞,自在嬌    恰恰啼。(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2.明月別枝驚    ,清風半夜鳴    。(辛棄疾《西江月》『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3.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    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4.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    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每一句詩中都有空缺,這時,學生只要將“蝶”、“鶯”、“鵲”、“蟬”、“蛙”、“燕”這些圖形拖入相應位置,圖形即變為文字,詩句也就完整了。這樣,學生不僅背熟了詩句,還增加了對詩歌的感性認識。『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像這樣的例子,在多媒體的教學軟件中還很多,它提供給我們一種思路:遊戲與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可以將呆板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活潑,更易於被教學對象接受、掌握,這是基於多媒體的遊戲化教育最大優勢。  『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上面幾點,從不同角度談了自己對多媒體的一點看法,目的是想拋磚引玉,將多媒體及其它一切可用於教學中的技術引入到教學中來,讓我們的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活潑,更易被學生掌握、理解,從而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祖國的下一代。『新課程教育網』@版權所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ry79r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