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王昌齡邊塞詩設題舉例

王昌齡邊塞詩設題舉例

宋英民

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是用樂府舊體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詩體多用以入樂的七絕,與高適岑參多用古體詩不同。

王昌齡的《從軍行》向來被推為邊塞詩的名作。其中的一首被今年重慶市作為高考詩歌鑑賞題的選詩。原題如下: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1)“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為什麼?

(2)“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這兩道題都不難。初讀全詩就會明白,這首詩是抒發徵人思念親人之情的。抓住“邊愁”“別情”就能體會到徵人的思鄉之情。首句“琵琶起舞換新聲”與“總是關山舊別情”構成對照。“新聲”無法排遣戰士的“舊別情”。而“舊別情”就是“邊愁”。第一題問“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我們已經知道“舊別情”就是“邊愁”,“新聲”無法排遣邊愁別情,兩相對照只能使思念之情更加沉重,所以二者並不矛盾。

第二題更為簡單。前三句,第一句是敍事,二三句是議論加抒情。最後一句是寫景。我們知道。詩歌裏的景語都不是為寫景而寫景的,都有特定的情感藴含在其中,並且“高高秋月照長城”中的“月”在詩歌中作為一個意象有其特定的內涵,往往同思鄉思親連在一起,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我們就明白了,最後一句用景語作結,寓情於景,創造意境,使詩歌的意味更加深遠。

參考答案:1、不矛盾。這樣的對照寫法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愁,這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排遣的。2、前三句敍事抒情,後一句寫景。以景作結,寓情於景;創造意境,含蓄無限。

王昌齡的幾首《從軍行》首首是名篇。儘管他的邊塞詩不多,但因為寫得好,所以被列入盛唐邊塞詩派。他的邊塞詩有它獨特的地方。拿他的邊塞詩同岑參的邊塞詩相比就可看出他的注意力不在對征戰生活和邊塞風光的描繪上,而在記寫將士的思想感情上。在他的筆下,邊塞環境只提供了一種人物心理活動的背景,詩的中心是戍邊戰士的內心世界。

正因為如此,所以王昌齡的幾首邊塞詩都非常適合作為詩歌鑑賞的題目,下面我就王昌齡的其他三首邊塞詩設計幾個題目,並對其進行簡單的分析。

從軍行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設題:這首詩的三四句在抒發戍卒思鄉之情上有什麼特點?

解析:第三句通過士兵拿起羌笛吹上一曲思念家鄉親人的《關山月》,表現他思鄉念妻之情。士兵本想通過吹笛來排遣這種愁思,但是笛聲並沒有把他的思緒平息下來,他想把思念親人的感情感情之流斷絕,但妻子思念萬里之外丈夫的愁容又活生生的呈現在腦際。

作者在抒寫戍卒思鄉之情時,沒有隻寫戍卒的思念之情,而是跳開一筆,寫家中妻子對戍卒的思念。對戍卒而言,第三句是實寫,第四句是虛寫。虛實結合就寫出了這種思念情感的急迫和不堪忍受。這種避開正面而從對方寫起的手法,在表現心理活動的深刻性上有其獨特的特徵。這就是三四句在抒情上的特徵。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設題:1、前兩句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2、第三句寫的是什麼內容,它對最後一句起什麼作用?

解析:詩的.前兩句從景物描寫入手,情景交融。首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寫浩渺的青海湖上空瀰漫着濃密的長雲,在湖的對岸橫亙着綿延千里的茫茫雪山。二句“孤城遙望玉門關”寫孤城與玉門關遙遙相望。前兩句描繪了一幅廣闊的畫面作者抓住邊塞典型的景物,極力渲染西北邊疆空曠淒涼、條件艱苦、環境險惡的氣氛,藉以襯托遠征將士戰勝艱難困苦的大無畏精神。

三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以黃沙百戰,金甲穿破,點出征戰時間之久,暗示戰爭的激烈頻繁殘酷艱苦以及敵軍的兇悍邊境的荒涼。在這樣的環境下,將士們發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以身許國的豪邁誓言。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襯托將士的報國壯志沒有磨損反而更加堅定。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設題:1、首句作者為什麼在“明月” “關”前用“秦時”“漢時”作定語?

2、三四句表現作者什麼樣情懷?

解析:明月之前着“秦”字,雄關之前着“漢”字,從而使讀者把明月下的邊關同秦漢時期築關備胡,以及與胡人發生的一系列的可歌可泣、威武雄壯的歷史事件與人物故事聯繫在一起,從而使“關”和“月”這個廣闊的空間與“秦”“漢”這綿遠的時間融會交織在一起,既拓展了詩歌的時空範圍,也給讀者創造了更為廣闊的想象餘地。

過去分析“秦時明月漢時關”僅限於互文的修辭手法,這其實還很不夠,應該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而不是僅僅記住一個不怎麼重要的修辭格式。

三四句寫詩人面對雄關,思古慨今,感情激盪,只要朝廷用人得當,招賢使能,有能直搗龍城的衞青,使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李廣。就還會有秦漢那樣鞏固的邊防。“不教胡馬度陰山”是詩人衷心的願望,堅定的誓言,洋溢着鞏固邊防,保家衞國的豪邁激情。

分析三四句的思想感情,學生可能想到這裏是不是有王昌齡對朝廷用人不當的不滿情緒,進而把矛頭指向最高統治者。這麼理解看似有理,但不符合實際。因為那個時候大唐國勢強盛,君王開明,詩人在詩歌裏只是表現最好的願望,而非對朝廷不滿。因為在盛唐邊塞詩裏,詩人們抒發的是高昂的盛唐精神。這和中晚唐的邊塞詩內容有明顯的不同。

王昌齡有“詩家天子”之稱,七絕更是被譽為“開天聖手”。在當時和李白的七絕齊名。只要我們抓住王昌齡邊塞詩的重在表現征戍將士思想感情,邊塞環境只是來烘托將士心理的特點,就不難解析他的邊塞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p0nxv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