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魯迅《祝福》讀後感(精選8篇)

魯迅《祝福》讀後感(精選8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祝福》讀後感(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祝福》讀後感(精選8篇)

魯迅《祝福》讀後感1

《祝福》長期以來是在不考慮敍述方式的情況下被評論的,評論者將目光集中在小説中祥林嫂的故事上,從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的角度,於祥林嫂的故事中歸納出故事的思想文化意義。但是《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是在“我”的敍述中出現的,“我”為什麼要敍述祥林嫂的故事?這個問題,是研究《祝福》不能不回答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換一個角度看。祥林嫂的故事其實是“我”的一個回憶,在本文中已經強調過,人物的回憶話語的意義,主要不在其回憶的內容,而在這個回憶對於回憶者的價值與意義。在“我”回憶中,祥林嫂的悲劇的原因是明確的,即她的悲劇概歸因於社會。祥林嫂的悲劇歸因是如何完成的?我們可以引一段用傳統研究方法作的概括來説明。

祥林嫂是病態社會中正常悲劇的典型。悲劇的形成和發展,完全是按照這個社會的正常秩序進行的。小説不是以特地設計的個別好險邪惡的人物,而是以社會關係中的內在矛盾必然性作為推動悲劇情節發展的動力的。講理學的監生魯四老爺,儼然是封建勢力的道德化身,所謂“事理通達”,表示他是按照最規矩的封建教條辦事的;所謂“心氣和平”,表明他並非格外奸詐兇殘之徒。對於再醮重寡的祥林嫂,他用“傷風敗俗”來評價她的生存,用“謬種”來論定她的死亡,均是從程朱理學的“道德心性”演繹而來,完全符合當時中國鄉村小鎮根深蒂固的佔統治地位的倫理觀念。連柳媽渲染地獄恐怖,也並非由於她心地歹毒,而是出自她對鬼神的虔信,她的思想和魯四老爺的“不淨觀”一脈相通的。因此魯家把她歸入“善女人”,以示跟祥林嫂的區別,“有其主必有其僕”,寫柳媽也是為了寫魯四老爺們的社會。即便是魯鎮的人們,對於祥林嫂痴心複述不幸的故事表示冷淡、嘲笑,把它咀嚼賞鑑成渣滓之後,更加以煩厭和唾棄,儘管氣氛略嫌陰冷一點,但也是封建宗法制社會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淡漠關係的表現,如魯迅所指出:“在我自己,總彷彿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牆,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正是在封建宗法制社會正常的秩序中,一個善良的生命被套上無以洗刷的罪名,帶着滴血的人生和滴血的靈魂走進地獄。人們從祥林嫂被劫回並賣進深山,看到夫權與族權的交結;從再醮重寡的祥林嫂被視為不祥之物以至連奴隸也做不成,看到道統與權勢的交結;從柳媽宣揚陰司把再婚女人鋸成兩半的酷刑,又看到夫權與神權的交結。因此,魯鎮社會成了以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為四大支柱的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縮影。祥林嫂受苦難、受宰割、受歧視、受唾棄的命運,成了封建宗法社會中千百萬處於奴隸地位的農村勞動婦女的命運寫照。

這個概括對於祥林嫂的故事而言,不可謂不全面,但是問題是“我”為什麼要講一個因社會而死的下層勞動婦女的故事呢?

我們首先研究在“我”回憶之前發生的事。

第一是“我”與魯四老爺的故事。

他是我的本家,……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後説我“胖了”,説我“胖了”之後即大罵其新黨。但我知道,這並非借題在罵我:因為他所罵的還是康有為。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裏。 從“還是康有為”一語可知,“我”是更新的新黨類人物,但是時間對於魯鎮只是自然的時間,彷彿一切都已經停止,“我”已經與魯四老爺一類的人無對話的可能。不僅魯四老爺如此,魯鎮的人們都如此:第二天我起得很遲,午飯之後,出去看了幾個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樣。他們也都沒有什麼大改變,單是老了些;……而這故鄉與故鄉的人們生活得很滿足,一至祝福,全鎮家家都在預備“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而他的住的地方也無可心解悶的可看的東西:……壁上掛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註》和一部《四書襯》。 所以,他呆不住了,“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在我與魯鎮社會的關係中,反覆敍述的是“我”之新,而在其敍述語調中透出高高在上的新人物對於陳舊落後社會的優越感。

在“我”與祥林嫂的關係中,這種優越感受到了挑戰。這個自命不凡的新人物“我”遭遇祥林嫂的連環三問:“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釘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學校裏遇到不及豫防的臨時考,教師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時候,惶急得多了。對於魂靈的有無,我自己是向來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樣回答她好呢?我在極短期的躊躇中,想,這裏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卻疑惑了,——或者不如説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説有罷。

“也許有罷,——我想。”我於是吞吞吐吐的説。

“那麼,也就有地獄了?”

“啊!地獄?”我很吃驚,只得支吾者,“地獄?——論理,就該也有。——然而也未必,……誰來管這等事……”

“那麼,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

“唉唉,見面不見面呢?……”這時我已知道自己也還是完全一個愚人,什麼躊躇,什麼計畫,都擋不住三句問,我即刻膽怯起來了,便想全翻過先前的話來,“那是,……實在,我説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説不清。”

正是祥林嫂的連環三問使“我”精神上有了負擔:我乘她不再緊接的問,邁開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裏很覺得不安逸。自己想,我這答話怕於她有些危險。她大約因為在別人的祝福時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會不會含有別的什麼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麼豫感了?倘有別的意思,又因此發生別的事,則我的答話委實該負若干的責任…… 這個“我”因此不斷千方百計地自我開解而又覺得有危機:

但隨後也就自笑,覺得偶爾的事,本沒有什麼深意義,而我偏要細細推敲,正無怪教育家要説是生着神經病;而況明明説過“説不清”,已經推翻了答話的全局,即使發生什麼事,於我也毫無關係了。

……

但是我總覺得不安,過了一夜,也仍然時時記憶起來,彷彿懷着什麼不祥的豫感,在陰沉的雪天裏,在無聊的書房裏,這不安愈加強烈了。

在內心的矛盾中,主人公“我”決計走,也就是逃:

不如走罷,明天進城去。福興樓的請墩魚翅,一元一大盤,價廉物美,現在不知增價了否?往日同遊的朋友,雖然已經雲散,然而魚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個……。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但是事與願違,“我”還沒有走,祥林嫂卻真的死了。“我”為此驚惶,但是短工的一句話給了他安慰:

“怎麼死的?——還不是窮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沒有抬頭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驚惶卻不過暫時的事,隨着就覺得要來的事,已經過去,並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説不清”和他之所謂“窮死的”的寬慰,心地已經漸漸輕鬆;不過偶然之間,還似乎有些負疚。晚飯擺出來了,四叔儼然的陪着。

“漸漸輕鬆”的心境與已經決定離開(正是逃離)之際,“我”進一步思索了祥林嫂的死:

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先前還將形骸露在塵芥裏,從活得有趣的人們看來,恐怕要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現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於乾淨淨了。魂靈的有無,我不知道;然而在現世,則無聊生者不生,即使厭見者不見,為人為己,也還都不錯。

“我”正是在這樣自我安慰、辯解之後,“靜聽着窗外似乎瑟瑟作響的雪花聲”“反而漸漸的舒暢起來。”正是在這自我辯解的舒暢中,祥林嫂半生事蹟的斷片“連成一片了”。

綜上分析,祥林嫂故事的被講述,正是進一步證明了她的死的責任,在魯鎮社會,而與“我”無關。研究者已經注意到“我”、與“魯鎮”、“祥林嫂”與“魯鎮”、“我”與“祥林嫂”之間的三重複雜關係,但是,小説中還有一重關係,即敍述者與小説中的人物“我”與魯鎮世界的關係。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們已經指出,在第一人稱小説中,敍述者與人物“我”並不是同一的:

敍述者——“我”回憶(講述、敍述)/“我”之往事

話語行為者——故事中的人物

自稱“我”——第一人稱敍述

故事中的兩個“我”: “經驗之我”與“回憶”、“講述之我”是同一個人,他們有時間上的先後,他們與話語行為的敍述者“我”不是一回事。當回憶的“我”講述自己的往事時,過去的那個“經驗之我”在時間上總是在前的,回憶之“我”總是在事後才能講述,但是那個敍述故事的敍述者,在敍述故事之前總是對於故事的一切瞭如指掌的,回憶的講述之“我”與經驗之“我”其實都是敍述者的創造,它創造了“講述之我”與“經驗之我”的想象的生活時空,它凌架於“講述之我”與“經驗之我”的生活時空之上。正是這個敍述者“我”以超然的態度講述着“我”與魯鎮世界的遭遇的故事,引導讀者去尋思一個知識者與鄉土中國的關係。而敍述者的這一呈現的結構方式,正體現了思考中國知識分子價值意義的思維模式。

魯迅《祝福》讀後感2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

是誰在黑暗中歎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

祥林嫂——一箇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持着沉重的壓力,經歷着時代輪迴,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

祥林嫂懷着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着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歎息,隨着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

當清晨的風颳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雲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

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為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

悵然若失,仰觀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閉塞阻明月。一飲壺觴千滴醉,點滴心頭,一語憂傷歸空盡,只留一顆晶瑩淚,懸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魯迅《祝福》讀後感3

魯迅的《祝福》這篇文章是我在學校裏讀的一篇散文。本來我的心情是輕鬆愉快的,但讀後我倍壓抑,心情十分沉重。

我個人認為,《祝福》是魯迅寫得最能反映封建社會的愚昧無知的小説。他用“我”的眼光(“我”並不是魯迅,而是魯迅虛構的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把祥林嫂這個人物鮮活地表現出來,把世態的蒼涼,封建社會的黑暗暴露無遺。無論是從寫事還是寫人上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能反映舊社會醜惡的文章。在我認知魯迅以前,我一直以為,魯迅只是一個思想前衞,語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為他的雜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後,我對他的看法漸漸改變,覺得他是一個憑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國文壇上的泰斗。

魯迅的《祝福》一開始就給人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感到荒涼痛苦。然後魯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劇。魯迅的敍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綁走——再嫁——失去丈夫和兒子——再打工——遭唾棄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達出來,全文魯迅用一個見證人的敍述方法敍述祥林嫂的一生,沒有直接在文章中表達出對祥林嫂的同情。但他在敍述中讓讀者深深被故事吸引,使大家同情祥林嫂,這表現他的深刻的文學造詣是極高的。這一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我覺得文章最費解也最發人深思之處是文章的題目“祝福”,文章為什麼不叫“祥林嫂”呢?文章寫的是悲劇,但是卻用了一個很有希望的題目,這正是魯迅先生最高明的地方,簡單的“祝福”兩個字,把悲憤和希望都表現出來,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現生活的。而魯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當時的社會的黑暗愚昧展示給讀者。祥林嫂第二個丈夫死了後,她回到魯家打工,主人並沒有關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現比不上以前了,而且還認為她是個剋星,在祭奠的時候不讓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資去捐了條門檻,但是卻仍然沒有法改變大家對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過不了自己一關,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殺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卻沒有人把她當人看待,只是説她死的不是時候。

魯四老爺作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代表,他所持有的是保守的封建道德觀,對祥林嫂是鄙夷的;而小説中的我是小資產階級,是萌發的新生力量和先進思想的代表,雖説唯唯諾諾,但對祥林嫂的遭遇是抱以同情的。從西漢至清末,儒家思想作為社會的主流文化,深紮在中華民族的頭腦中,男子三綱五常,女子三從四德,是為人的基本準則。兩千多年的根深柢固,隨着封建制度的瓦解,面臨進步思想和外來文化的衝擊。封建的道德準則是與社會現實脱軌,無視人權的。思想的因循守舊是當時中國落後而不奮起的根源。魯迅吶喊着,以慰籍那些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和前驅者,喚醒麻木的人們,鼓舞進步青年尋求救國之道……

所以,我要説,站起來吧!迷茫中的人們。起來奮鬥吧!

魯迅《祝福》讀後感4

祥林嫂已然已經受不住這個以外得沉重打擊,她當時就説“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一個善良的靈魂被徹底摧毀,欲做奴隸而不得的祥林嫂,終於一步一步地被推上了死亡的深淵。

而然,最大的不幸並不在於祥林嫂這一連串悲慘的遭遇,而在於她一再地把自己的不幸當成幸福。這才是祥林嫂不幸中得最大不幸,悲劇中的最大悲劇。

魯迅用這一支飽蘸了滿腔悲憤的筆,入目三分地描寫了祥林嫂悲劇的一生,也深刻揭露了國民的愚昧和當時如鐵屋子般的黑暗。

魯迅爐火純青的藝術技巧讓我震撼,而他筆下所流淌的那些深沉而激憤的思想,他所流露救國救民的情緒,深深眷戀祖國,卻又憎恨病態社會現實的情感,更是讓我掩卷沉思,感慨萬千。是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讀冰心,你可以在昏黃的燈下,捧一杯香茗,細細品讀;讀周作人,你可以靠在牀頭,擺一個最舒服的姿勢,饒有興味地翻開;而讀魯迅,你一定要正襟危坐,讓靈魂經受那最睿智最深沉的思想的洗禮!

魯迅《祝福》讀後感5

上中學時,喜歡讀魯迅小説。最近重新看了《祝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祥林嫂的悲劇,是對封建勢力的控訴。魯迅的一生,是與千百萬勞苦大眾站在一道的,這一點,在《祝福》裏面反映的很明顯。

一般人閲讀文學作品,常常是從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它。要是作一下角色互換,如果我們是魯鎮村子裏的一個人,我們會對祥林嫂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行為?如果我們就是祥林嫂本人,面對那麼多的精神苦難和身體苦難會怎樣?自己又希望他人如何對待自己?

很多人就是魯迅筆下的“無聊的看客”,對同一階層的祥林嫂的死也是那麼的無所謂!很多人也不過是把祥林嫂當成是茶餘飯後的談資,魯鎮人對祥林嫂的痛苦是又冷又尖的鄙視與戲笑,這是一種對他人痛苦的麻木冷漠。

經典作品可以穿透時間與空間直達今天,是培育、增加了我們的人文素養,看到愚昧的人的原型下值得尊敬的痛苦,也剖析自己認出我們的原型而湧出悲天憫人的情懷,理解人世間的痛苦。那麼這思想的成長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我想人們若都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去與之交往,不管是同事間朋友間兩輩間一定是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糾纏、傷害,而多了人性化的理解關懷,當然我們的理解是在法律與道德的範疇內。

一個人如果不懂愛別人,不去資助受難的人們,不同情弱者,那麼這樣的人就是低級的人。從魯迅作品中,要讀出人性的根本,讀懂自己的為人處世方式,更要認出自己的缺點,看出社會的不公。起碼要明白,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不尊重別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因為人都一樣。

《祝福》堪稱一部經典之作,歷經時間的考驗,人們仍能常讀常新。魯迅作品的豐富的藝術內涵與思想內涵,的確是博大精深。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魯迅作品的思想內涵,仍象一面鏡子一樣,照出今天的我們身上的劣根性。

魯迅《祝福》讀後感6

沁涼如水的夜風如鬼魅一般劃過城市的夜空,悄無聲息,卻驚醒了我沉睡的夢。迷惑懵懂的心還藏着昨日的憂緒與愁絲。一團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説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擔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

只是,突然好想打開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着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為什麼説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着。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説,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裏,死對她來説更像是一種解脱。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點……

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隱藏”着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到處可見“沉浮風景”。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着我們。我們都承受着應試教育給我們的種種壓力。它束縛着我們,就好比束縛着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你不去踩別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着應試製度,認為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適者生存”。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適應,適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適應殘酷的競爭,適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這裏,我們的悲傷沒有淚。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魯迅《祝福》讀後感7

昨天在魯迅的《彷徨》裏又一次讀到了《祝福》也就是在不久我又在網上看了一遍同名電影。這已經是我第二遍讀和看《祝福》了。書中説的和影視演的是有一些出入的,但是主要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我總感覺影視裏祥林嫂要更加的深刻。直到現在我也無法想像為什麼在那個社會一個人竟然會那樣悲慘的死去,不知道是因為那是的人思想太保守了還是説現在人的思想太開放了。

書裏的這樣一段讓我頗有些印象——以身為乞丐的祥林嫂碰到回魯鎮的魯迅問魯迅:人死後到底有沒有魂靈,魯迅也不太確定當時我感覺應該是魯迅為了給祥林嫂一些精神寄託才説:可能有吧。但是祥林嫂又反問道:那也有地獄了?魯迅無法回答了就搪瓷的走了。幾天後魯迅從下人的嘴中得知祥林嫂死了,這使得魯迅很是愧疚總感覺是自己的話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可見魯迅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一個人,當祥林嫂二次喪夫走投無路又一次回到魯四爺當下手的時候,同為下人的柳媽竟説祥林嫂到陰間要被那兩個死鬼用鋸鋸成兩半,這使得祥林嫂很是恐懼只有去廟裏捐門檻讓萬人踏千人騎才能減輕自己的罪孽。祥林嫂將積攢的一年的工錢去廟裏捐了一條門檻,後來總被主人打發了從此變成了乞丐,就這樣在死了兩次丈夫阿毛又被狼吃了之後祥林嫂終於沒有了氣力就在那個祝福的晚上祥林嫂死去了。

縱觀祥林嫂的一生怎是坎坷二字了得一個那麼要強的女人到最後卻是那樣的命運在過去的社會人太容易死了病源來自思想上,現代的人也太容易死了病源來自身體上,這也許就是常説的橫豎都是一死吧。

魯迅《祝福》讀後感8

今天,我閲讀了魯迅先生的《祝福》,讀後我深有感受。

小説採用倒敍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在封建禮法的迫害。蹂躪下犧牲的舊社會勞動婦女的形象——祥林嫂。祥林嫂一生非常悲慘:二十六七歲就成了寡婦,給“四叔”當女工,後來又被強行嫁給賀老六,結果賀老六也死了,孩子阿毛又被狼叼了去。她又被迫給“四叔”當女工。在四叔家,她又受到歧視被逐走,最後飢寒而死。

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充分反映了封建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奴役和歧視。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鬼神迷信和封建道德觀念對人民的虐殺。

小説多用動作描寫表現人物的特點,例如:“他們一不小心,一鬆手,啊呀,阿彌陀佛,她就一頭撞傷了香案的角,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用了兩把香灰,包上了幾層布還止不住血呢。直到把她捆在牀上,和她男人反關在新房裏,還是罵……”這一段中“撞”“碰”“流血”“罵”寫出了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捆”“關”等寫出了封建道德觀對人民的迫害。

而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美好的世界,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標籤: 精選 讀後感 魯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lx2xj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