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魯迅自傳讀後感

魯迅自傳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自傳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魯迅自傳讀後感

魯迅自傳讀後感1

魯迅先生的大半生是複雜坎坷的,《魯迅自傳》僅用千餘字就濃縮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經歷和寫作成果,表現了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生態度和深沉的愛國思想,為我們展示了一段真實而精彩的人生。

魯迅先生十三歲時,祖父涉嫌科場舞弊,被罷官下獄。獄中的打點需要錢,父親一病三年也需要錢,家道急劇衰落,以至於學費都無法籌措。且家庭敗落後,親戚族人也都一個個換了嘴臉。這種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劇的變化,使少年魯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態的炎涼,人生的陰暗面,過早的體會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會人物的虛偽與墮落,對於封建科舉制度的吃人罪惡有了切身的感受。

這是一段痛苦而真實的人生經歷。為了生存和發展,少年魯迅不得不更多的為自己個人的前途和命運而奔波,雖然這其中的許多人生選擇多是被迫的、無奈的。對此,魯迅先生並不諱言。

也正是由於這一段痛苦的人生財富使得少年魯迅迅速成長、成熟起來。當先生被親戚稱為“乞食者”時,“我於是決心回家”,“決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魯迅無限辛酸和強烈的自尊;當學費也無法籌措時,少年魯迅寧願流離他鄉也不願做幕友和商人,“自強自立,有強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備性格初見端倪。

胸懷大志、卓然不羣的少年魯迅,他懷揣着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決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會的門檻,離開家鄉,到南京求學。他之所以選擇上水師學堂、礦路學堂,一是因為這兩所學校免交學費,解決了當時經濟困難,二是這些是“新學”,有自強救國的希望。可為什麼考入水師學堂後很快又改進礦路學堂呢?這是由於少年魯迅沒錢求學,無奈選擇了水師學堂,雖然水師學堂不要學費,但教員水平極差,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直到魯迅離開二十年後,江南水師學堂還有教員公然在課堂上斷言:“地球有兩個,一個自動,一個被動,一個叫東半球,一個叫西半球。”所以,為了求學,少年魯迅又改進礦路學堂。

在南京的'4年間,中國經歷了怵目驚心的劇變,戊戌變法徹底失敗,義和團運動遭到鎮壓,八國聯軍蹂躪國土,這促使魯迅更加急迫地尋找新鮮的知識和救國的真理。1902年1月,魯迅在礦路學堂畢業。旋赴日本留學。

魯迅選擇學醫,是確知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維新有很大助力,想通過學醫,改變中國人“東亞病夫”的狀況,來達到強國的目的。但後來通過“看電影事件”認識到體質弱並不是導致國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棄醫從文”,希望通過提倡新文藝,對國民進行思想啟蒙,來達到富國強民,改變落後面貌。

如果説出國前魯迅多次的人生選擇多是被迫的、無奈的,那麼留學日本後,魯迅也經歷了數次人生道路的選擇,則完全把自己的學業和國家命運緊緊聯繫在了一起,是為民救國的赤子。如果説出國前的魯迅更多的是為自己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奔波的話,出國後接受了新思想的魯迅,則成長為一位擁有救國救民理想、積極探索救國道路的志士,開始了他更富有傳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後,魯迅從浙江杭州到紹興,又從北京轉到廈門、廣州,最後定於上海。由普通中學教員到教務長、教育部員、大學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為宣傳進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國主義列強罪行而受到排擠、迫害!而這些也正是他為人民奔波,同敵人作戰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寫照。

魯迅先生對自己的奔波表現得極為平淡,用“走出”“又走出”“被拒絕”“到底被拒絕”,較詳敍述的只是從北京到廈門的一次,這表明魯迅先生對個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對反動政府的迫害則不屑置辯,不以為然。由此可見,在文章樸實平緩的語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對民族、國家的摯愛,也有對反動者的氣憤與不恥。“到1926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説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緝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魯迅先生卻以輕描淡寫的語氣表達出來,將那種欲置自己於死地的告密行為説成“説我不好”,重話輕講,充分體現了先生蔑視反動政府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與反動軍警不兩立的堅定立場。而將告密者尊稱為“學者”,則不無調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簡單的介紹自己的作品,還提到“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其實,先生是中國現代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為世人所推崇。他的這種寫法,恰恰表現了他謙遜質樸的人品。

我們從《魯迅自傳》中看不到一絲先生對個人命運的慨歎惋惜,卻能感受到他為祖國不惜一切、無悔奮鬥的精神和謙遜平易的高尚風範。總之,先生光輝的一生,無愧於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宣誓,是一段真實感人、精彩紛呈的人生。

魯迅自傳讀後感2

從古至今,中國就有數不勝數的英雄好漢豪傑書生他們有的為子孫留下了押韻順口的詩歌,有的則為我們打下了穩定的領土,使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比如醉酒詩人李白;統一蒙古佔領亞洲的成吉思汗;武藝高強的飛將軍李廣我本以為這是天意,但我讀了《魯迅自傳》後,我的想法變了。

魯迅先生13歲以前生活本十分富有,但從那以後就不同了。在魯迅先生13歲時,他的曾祖父嫌考場有作弊的空子,被罷官下了監獄。並定期向監獄交打點錢。從此,魯迅便從一位闊氣的富家公子變成了貧窮的乞討者。這時年紀輕輕的魯迅才意識到社會的黑暗和朝廷的腐敗。

胸懷大志,卓然不羣的少年魯迅懷揣着對社會的不滿和對新時代的嚮往毅然走出封建制度去可解決燃眉之急的南京水師學院求學,但南京水師學院教學極差,所以魯迅先生又改上了礦路學堂。

在南京學習的4年裏,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於是急於報國的魯迅畢業後急忙向日本留學。

海歸的魯迅回國後便迅速去當老師,雖然薪水不高,但魯迅知道只有從少年抓起才能改變東亞病夫的狀況。

就這樣,偉大作家魯迅用自己一生50年的時間全給了中國。這就是我讀《魯迅自傳》的感想。

標籤: 讀後感 自傳 魯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o3vmn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