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顧況《子規》賞析

顧況《子規》賞析

《子規》是唐代詩人顧況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主題鮮明,託物言情,借寫子規表達自己的憤世之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顧況《子規》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顧況(725—814),字逋翁,蘇州(今屬江蘇)人,唐肅宗至德二載(757)登進士第,曾為校書郎、著作佐郎,貞元初,因作詩嘲諷權貴,貶為饒州司户。曾至嶗山受道籙,後傳其隱居於茅山,自號華陽真人,有《華陽集》。顧況性詼諧,詩名較著。他重視文學的社會作用,認為詩歌“信無逃於聲教,豈徒文采之麗耶?”其詩多以揭露現實黑暗為主,如《囝》、《公子行》。

(二)基本解讀

此詩借詠子規,抒發詩人對歷代遭受苦難、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不滿。(主旨)

前二句“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説古蜀國國君杜宇冤死已經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鵑鳥卻長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聞而悲悽。“積”,指時間已過了很久。“啼血”,杜鵑的嘴是紅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後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樹何山著子規?”對此一傳説提出質疑:歷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樣化鳥鳴冤,那麼這些冤魂所化之鳥到哪裏去找那麼多的山和樹來棲身呢?“著”,附着,棲息。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詰語氣,由鳥及人,由自然到社會的巧妙聯想:歷代冤魂何止億萬,而能得以顯靈於人世的又有幾多呢?如此看來,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寫歷代冤魂之多,正是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

(三)鑑賞要點

這首詩主題鮮明,託物言情,借寫子規表達自己的憤世之情。

俗中見奇,翻出新意。開篇寫杜宇化鳥,不過是相當俗見的題材。但後二句以反詰語氣發問,由鳥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子規》表面寫鳥,實際是由鳥及人,托子規以抒情,將人間的冤屈之多且無處消解的現實盡收筆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憤懣、有諷刺、有無奈,暗含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

標籤: 賞析 顧況 子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lprw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