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消除文化資本差異:不能只關注貧困生的學費

消除文化資本差異:不能只關注貧困生的學費

                        中國青年報     2003-08-22     彭偉步 

 

高考錄取已經結束,新生即將入學。在社會的關注下,許多貧困大學生得到資助,得以進入高校深造,然而,我們也看到,文化資本的差異性仍然是影響貧困生入學後的人格發展及學業成績的重要障礙。 

所謂文化資本,是指在不同的教育行動中流動的文化物品,在一定條件下,這些文化資本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本。從理論上講,教育制度可以保證一個人總能將文化資本以一種客觀、確定的比率轉化成金錢。也就是説,在文化上的投資總能從經濟上得到回報。 

不同學生緣於不同的經濟出身,使得他們在學業成就方面出現差異,而這種差異是因為不同的階層在文化資本的分配方面處於不平等的狀態,所以造成這些不同階層出身的學生所取得的學業成就也不平等,從而使貧困生的文化資本轉為財富的數量無法與富裕學生相比。 

許多人認為,教育是現代社會改變階層分裂狀況的有效體制,每個勤奮攻讀的學生都可以通過教育這個階梯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然而,他們普遍忽視了家庭環境出身並不僅僅通過單純的經濟收入來影響求學的孩子,文化資本的傳承也是經濟再生產非常重要的一環。比如説,書香世家或富裕子弟就可能擁有更多的文化資本。 

正是通過文化資本,“知識轉變為財富,轉化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形成一種沒有約束力但卻通過潛移默化使人遵守的文化制度”。文化資本比經濟資本更頑固,它的差異性很難在短時間消除,這一點特別體現在文化資本的積累上。文化資本的積累需要很長的時間,這就決定了文化資本積累的艱鉅性和可擴張性。 

一個人擁有的文化資本越多,他就會更容易更快地積累起新的文化資本,因此,那些早年從家庭中繼承了豐厚文化資本的人也更易於增加自己的文化資本,無論在學業成就還是在藝術欣賞方面。富裕的個人、家庭和階層花費金錢和其他資源以便獲得文化資本,富裕與貧困學生的文化資本的'差異因此被越拉越大。同樣,城市中的生活習慣也被認為是現代文明生活,因而得到社會的推崇。這就迫使貧困生要接受被認為體現現代文明的城市生活習慣,而這種生活習慣必定要建立在經濟的基礎上,這使貧困生進入高校後面臨的第一個考驗,就是能否融入“現代文明”,結果由於經濟上的原因,貧困生往往無法養成城市的“生活習慣”,常常產生自卑心理。 

因為文化資本的差異,一個從窮山溝裏出來的學生,要想改變自己的面貌,融入現代社會,要付出比城市孩子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這使一些貧困生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產生心理疾病。 

關注和縮小貧困生與其他學生的文化資本差異,是高校必須直面的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卻常常被忽視掉。一些貧困生畢業時,不但無法縮小文化資本的差異,相反卻更加擴大了差異。由於貧困,他們在求學期間要尋求自救,家教、兼職、勤工助學等,都擠壓了學習時間,學習資源也得不到更新,購買一些新的學習工具如電腦等更是無從談起。文化知識得不到長足的積累,必然會出現更大的知識差異,這樣就使他們把知識轉為文化資本、轉化成財富更加困難。 

因此,社會除了要關注貧困生的學費、生活費之外,更要關心貧困生的大學生活,要創造條件,縮小、消除他們和其他同學之間的文化資本差異,使他們能公平地面對社會的挑戰,教育部門應該把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儘可能消除早期學生之間的文化資本的差異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l294j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