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爹孃的寂寞憂傷

爹孃的寂寞憂傷

丁啟陣

今天聽來一串兩則關於寂寞的真實故事

一位老同學,除夕夜跟妻子相對而坐,吃年夜飯。一時相對無言,老同學忽然想念起女兒。想要給女兒打個電話,讓她回家吃飯。但是,立即意識到,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女兒已經嫁作他人婦了,有她自己的家,要跟她的丈夫一起過年。按照本地習俗,“廿四撣撣,廿五趕囡”,已經出嫁的女兒,臘月二十五必須回到婆家,不能呆在孃家;正月初二以後,才能回孃家,拜年(本地叫“拜歲”)。這位在中學教書的老同學,思量及此,情不自禁,兩眼濕潤起來。受到丈夫黯然神傷樣子的.感染,他的妻子更是悲從中來,放聲大哭。

年初三,老同學把自己的情感故事講給同在一所中學教書的一位朋友聽。女兒正在念高中的這位朋友聽過他的故事後,昨夜如同烙餅一般,輾轉反側。今天如約跟我去爬山,到我一位老同學小山村老家,看山景,吃冬米飯;蜿蜒山道上,這位朋友給我講述了他們的寂寞故事,感慨系之。

大概,這就是傳説裏的中年情感危機之一端吧。東晉名相謝安曾經對王羲之説:“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名相尚且如此,何況普通百姓、文藝中年--我這位老同學業餘時間十分喜歡閲讀紅樓夢》,曾斷斷續續花費數年時間,手抄了一遍這部文學名著!

其實,寂寞的又何止是中年人?今天爬山之前,得知老家在小山村的同學,他年過八十的母親已經被安置在鎮上一家養老院,不像去年那樣,住在小山村,我們去時可以見到。我不顧同學的反對,決意要先去看望一下她老人家再出發。早在中學時期,我就翻山越嶺去過這位同學的家,他母親也記得我。一進養老院,老人見到我們幾個,立即上來握住我的雙手,拉着我,帶我們去她位於二樓的房間。沒等我們坐下,就要倒茶,拿吃的東西,招待我們。興奮的樣子,有如跟失散多年的親人驟然相聚。坐了一會我們要走,她又是一番依依不捨,把我們直送到養老院大門外。説實話,老人的表現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小山村住了一輩子的老人,憨厚朴實,以往到小山村玩,老人從來不曾拉過我的手。有多少人清楚,老人們滄桑安詳的表情下,也充滿了寂寞,渴望有人跟他們説説話呢?

謝安跟王羲之訴説寂寞的感傷之後,王羲之回答説:“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王謝是達官貴族,是風流儒雅之人,可以通過演奏、欣賞絲竹之類高尚娛樂,排遣心中鬱悶。我等尋常百姓、市井俗人,也不可妄自菲薄,坐以待斃,不妨勤走動、多做户外運動,以助破悶遣愁。

仿照時下流行的一句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我也杜撰一句:再緊再忙,陪陪爹孃。

標籤: 寂寞 憂傷 爹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kwrg8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