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物理加速度教學反思4篇

物理加速度教學反思4篇

加速度是速度變化量與發生這一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Δv/Δt,是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通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物理加速度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物理加速度教學反思4篇

物理加速度教學反思篇1

對於剛剛升學到高一的學生來説,很多同學在心理上都還處於初中甚至假期的狀態。而高一物理的第一章又是以基礎概念為主。因此有許多同學在延續初中的思維習慣的基礎上很難快速的進入高中物理的學習狀態,不能很好的理解新接觸的概念。

首先讓學生感到迷惑和模糊的概念便是在第一章第三節中速度的概念。高中的速度概念以位移為中心,考慮位移與時間的比值。這樣就會與他們在初中所學習的“速度”概念相沖突。因此,從這裏開始在物理概念上就出現了理解上的難度。而對於緊接下來要學習的“加速度”來説就更加難以理解。加速度——用於衡量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用a??v來表示。這就要求學生首先要?t

對速度以及速度的變化量有深刻的理解。因此,課程安排一定不能過快,有必要給學生一個理解的緩衝。我們注意到教材中,在速度與加速度之間安排了一個“打點計時器的使用實驗”。這個實驗在很大的程度上幫助了同學們對速度的理解,也為速度的變化提前打下了感性的概念。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定位的重點與難點應該在“什麼是加速度”這個問題上。在講課之前,我們應該多做一些引入,從學生生活中可以感性認識到的角度出發,逐漸引入到某些問題,比如:在公路上同時起跑的一輛摩托車和一輛公交車,經歷一定的時間後,它們都能達到40km/h,但是根據我們平時的觀察,我們知道在開始的時候摩托車會走在公交車的前面,也就是説摩托車“起步”較快。這是很明顯的不同的運動過程,但是根據我們以前所學到的內容,速度,時間,位移等等,都無法準確的描述出這個過程。因此,對於這種現象,我們有必要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來描述。於是我們引入“加速度”的概念。

物理加速度教學反思篇2

本節課對向心加速度的引入是從運動和力的關係着手討論,一是由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受力情況來説明向心加速的方向;二是根據加速度的定義式:推導向心加度度的.表達式。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加速度一定指向圓心,就這點我對教材做了適當調整:先講圓周運動的合外力,後講向心加速度,這樣就抓住了物理問題的本質,使學生能較好的接收和理解。對於勻速圓周運動的加速度為什麼都指向圓心,我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①通過課本上的兩幅圖片。

地球繞太陽做勻速圓周運動和細繩拉着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實例,地球和小球的合力指向圓心導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的合力指向圓心在導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加速度指向圓心;

②利用第一節曲線運動的合力和速度方向的關係探討。

讓學生把課本翻到24頁看圖5.6—3,如果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合力不指向圓心,可以將合力分解為半徑方向的Fn和切線方向的Ft,Fn與速度垂直不改變速度大小,Ft與速度方向共線改變速度大小即物體不能做勻速圓周運動,得出結論: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合力一定指向圓心,即加速度方向指向圓心。通過實例和理論推導能讓學生更透徹的理解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理加速度指向圓心,從而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定義。

物理加速度教學反思篇3

一、新課程教學設計的幾個重要理念

(1)創設問題情境。教學中使學生產生認知需要的關鍵是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有一定困難、需要學生經過努力獲取新知的學習情境。新奇的問題情境對學生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時要分析學習者的學習準備情況及其學習風格;要做學習內容分析,旨在規定學習內容的範圍、深度和揭示學習內容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繫,以保證達到教學最優化的內容效度;要運用各種可能的課程資源,為教學問題創設合適的情境,從而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達成課程目標打下基礎。

(2)開展探究活動。教學設計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學習者的學。教學活動的設計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導學生明確重點問題。重點問題應根據課程標準,結合課程內容來確定,一節課可以有一個或多個重點問題。第二步,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圍繞重點問題展開探究活動,使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體驗過程與方法,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是教學設計的中心活動。在開展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置一些子問題,分解難點,引導學生由解決子問題逐步過渡到重點問題,最終達到解決重點問題的目的。第三步,引導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重點問題。這過程不但可以鞏固新知識、擴展新知識、完善知識體系的建構,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獲得成功體驗。評價與交流探究結果是進一步認識事物規律的必要過程。評價是為了促進發展。學生通過評價與交流,可以發現新的問題,吸取經驗教訓,改進探究,培養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點是獲得成功的體驗。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當人的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很難產生出強烈的認知需要。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也影響着學生的積極性。這其中,關鍵是引導學生樹立信心。當學生在學習上有了哪怕是小小的進步,也給予熱情的鼓勵。一句真誠的鼓勵話語,可能帶出一批好學生。一個鼓勵的目光,可能使這位學生終身銘記。

二、新課程教學設計的一般步驟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確定教學目標和分析教學問題,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我認為,新課程教學設計至少應包含下列步驟:

(1)確定教學“三維”目標

(2)分析教學內容、確定重點問題

(3)分析學生狀況、創設問題情境

(4)設計和選擇指導學生探究的教學策略

(5)設計和選擇指導學生完善知識結構的教學策略

(6)對教學設計的反思與評價

三、高中物理新課程教學設計案例

課題:高一新教材第一章第五節《速度改變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確定教學“三維”目標。

a、知識目標: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

2、知道加速度是向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終跟速度的改變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或相反時,結果是速度隨時間增加或減少。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變量的區別。

3、知道什麼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知道勻變速直線運動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變的運動。

b、能力目標:通過對速度、速度的變化量、速度的變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較,提高學生的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c、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善於區分事物的能力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分析教學內容、確定重點問題。

加速度是力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運動學與動力學的橋樑,也是高中一年級物理課中比較難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還抽象。對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的理解,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對“速度的大小與加速度的大小沒有直接的關係,速度變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這是本節的難點。

(3)分析學生狀況、創設問題情境。

在引入加速度的説法時,基於學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強,讓學生首先感受。讓他們感受的第一層是運動物體有速度,第二層是運動物體速度有變化,第三層是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化有快有慢。從而自然地引入“加速度”這個物理量來描述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化快慢程度。[多媒體動畫]例舉物體的運動:①火車進站,②公共汽車啟動,③騎自行車加速運動請學生觀察、分析得出:物體有速度、速度在變化。[提問]:哪個物體的速度改變要快一些呢?[學生活動設計(分組討論)]如果物體的運動速度同樣從

零加速到5m/s,運動時間有一定的差異,讓學生體會速度的變化有快慢問題。

(4)設計和選擇指導

學生探究的教學策略。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從何而來?大多數教師只是提供一堆現有數據給學生,由此歸納得出結論。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它缺乏科學性和可靠性,為避免這種不必要的質疑,為了讓學生接觸科學的真實,應讓學生實際測量,現場採集數據。必須要設計一個實驗,在較短的時間內準確地測出一組速度值,然後學生才可以清晰地比較這兩個小球的速度變化的快慢情況。

如何測出物體運動的速度呢?由於實驗室沒有現成的測速度的儀器。教材在第二章第一節才正式使用打點計時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因此這裏不宜使用打點計時器。所以,提供給學生的儀器是氣墊導軌和光電計時器,比較兩個小球的速度變化的快慢。教師向學生説明用擋光片的寬度除以時間即為物體在擋光處的瞬時速度,記下相鄰兩個光電門所記錄的時間,可以算出時間段,這樣既測出了某個位置的速度,又測出了兩個速度變化所用的時間,就可以比較速度變化的快慢了。[學生活動設計(實驗操作)]①在老師已介紹實驗裝置和實驗原理的基礎上,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實驗操作並記錄數據。實驗中,一隻小球在軌道上的速度在慢慢增大,另一隻小球在軌道上的速度增大得較快。

②分析實驗數據,定量比較單位時間內速度的改變量。對於比較速度變化的快慢該以什麼為依據,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組長髮表意見。教師引導,歸納得出加速度概念。

(5)設計和選擇指導

學生完善知識結構的教學策略。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後,通過有趣的實例體會加速度的實際應用。通過具體數據表格説明勻變速直線運動是加速度不變的運動。由於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關聯性,應引導學生對速度、速度的變化量及加速度進行比較、分析,以期對它們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用課堂討論的方式向同學們強調兩個問題:第一,速度、速度變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意義是完全不同的,速度變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還要看這一變化所用的時間;第二,加速度的大小與速度的大小沒有任何直接關係,高速公路上高速勻速行駛的汽車,它的加速度為零。暫時迴避幾個問題: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向量,如何判斷方向的問題應暫時迴避,注意循序漸進,不要求過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頓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變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變化的快慢”。

(6)對教學設計的反思與評價。

到這裏,本節課的設計思路已基本形成,即:學生主觀感受——猜想與假設——實驗測量——分析數據——得出加速度的概念——對加速度的理解。這一條探究之路很好地落實了本節課的重點:加速度的概念及理解。讓學生用探究的方法,體驗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應當是學生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徑。

物理加速度教學反思篇4

加速度的概念,對於剛邁上高中門檻的初中學生來講,實在是太抽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數情況下,學生只涉及到運動多少路程、位移,運動有多快?很少碰到速度變化有快慢之分的現象,可以説不學物理,在頭腦中是不會自發的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其次,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高,對於速度、速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率的區別很難分清;最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只重結果,輕過程,再通過大量的習題來死記結論,如果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得不到培養。另,加速度是聯繫動力學和運動學的橋樑,機械振動、電磁場、能量守恆、動量定理等內容都涉及到。

利用一節課的時間把它講清講透是不可能的事,使學生心理上自動接受並運用,這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上課時要充分挖掘書本的素材,如圖像、表格、數據;盡最大努力蒐集與速度變化快慢有關的現象,引起學生重視加速度的概念;採用演示、類比、比喻等一切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加速度的意義;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學習物理的興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kpn0v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