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劉辰翁《柳梢青春感》賞析

劉辰翁《柳梢青春感》賞析

劉辰翁《柳梢青春感》

劉辰翁《柳梢青春感》賞析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裏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思故國,高台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作者介紹】劉辰翁生當南宋末葉,和文天祥同時,先文天祥四歲而生,後文天祥十五年而卒。他於宋亡後,隱居不仕。他的詞,“於宗邦淪覆之後,眷懷麥秀,寄託遙深,忠愛之忱,往往形諸筆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的詞,承繼蘇辛,多慷慨之音,但更悽愴沉痛。尤其是宋亡以後的作品。

【答案】1、詞的上闕從哪些方面表現“城”之“愁”?

從高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表現作者的憂愁。視覺方面:“鐵馬蒙氈”,整個臨安城已處於元軍鐵蹄的蹂躪之下,“銀花灑淚”,花燈流淚,渲染了全城悽慘陰森的氛圍。聽覺方面:帶有北方遊牧民族情調的“番腔”,街頭演出的異族的鼓吹雜戲,一片嘔啞之聲,在忠於故國的.南宋遺民聽來根本不能稱為“歌聲”。

2、聯繫全詞,簡要分析“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輦下風光”指心念故國,然而風光不再,表現亡國之痛;

“山中歲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現身在山中、報國無門的憾恨;

“海上心情”則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蘇武牧羊矢志守節之典進一步表明自己守節不仕的志向。

賞析】這首詞,題名春感,實借節序之變遷,而抒發物非、人非之感。詞以對句起,寫元人騎兵之裝飾,披着鐵甲的戰馬,馬身上又披上氈子。下句卻是銀花(花燈)在灑淚,何不相稱乃耳。三句點明時間是春來元宵佳節,徒徒陷入愁城。然而究竟因為是節日,所以又寫有笛聲,有戲鼓,只是因為南腔北調,聽得討厭,厭極而怒,怒而語,脱口而出,“不是歌聲”。這種散文句法,乾脆利落,詞語犀利,截鐵斬釘,但仍有回味之處,耐人尋思。上片就是這樣兩個對句寫景,兩個單句抒情。景以引情,情以襯景。

下片大力抒情,“那堪獨坐青燈”,極寫無啥意緒。而一心所懷念的則是故國。“高台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正是故都往日景色,而今安在?語言極為跳躍,想象尤多內涵。劉辰翁宋亡不仕,高其情操,隱居山中,空逝歲月。但這時宋帝昺在陸秀夫、張世傑等的擁戴下漂流在南海抵抗。所謂“海上心情”,當係指這一歷史事件。山中不忘海上,足見作者之不能忘情現實。詞也以此戛然而止,餘音卻裊裊不絕。如果説,上片的結句似板鼓聲的乾脆,這下片的結句,卻是絃索聲的纏綿。而基調都是蒼涼悲苦的。宋末的遺民詞多悽切嗚咽之音,隱晦曲折。劉辰翁實不與眾同,以慷慨悲歌為多,而豐富了宋遺民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gl472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