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語文活動式教學           開題報告(提綱)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語文活動式教學           開題報告(提綱)

<<中學語文<<人教論壇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語文活動式教學           開題報告(提綱)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語文活動式”教學 

       開題報告(提綱) 

         肖家芸 

一、語文“活動式教學”設題背景 

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實踐,這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對21世紀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生存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基於實踐能力。我國教育與發達國家相比,主要差別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差,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基礎教育一向多“傳遞教學”,少“實踐活動”。由此導致學生學習的天地狹窄,學習方式被動,長於接受,短於創新,眼前應試能力強,終身發展基礎弱。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基礎,便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一切真正的改變,來自於存在方式的改變,所以,通過改變課程的呈現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一輪基礎教育突破口的突破口;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就成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攻堅目標。我們認為,改變教與學存在方式的支點是活動,於是,我們構建了語文“活動式教學”。 

二、語文“活動式教學”的內涵、重點和難點 

語文“活動式教學”意義上的“活動”,是指語文教學過程中在老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參加的,以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內在需求和認知規律為基礎的,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學生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基礎為目的的,以課堂為中心、課內外互動互補的,有序有效的主體實踐活動。其外顯形式,主要是聽、説、讀、寫、思、做等言語實踐,即智力活動;其內隱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體驗和人格雕塑,即非智力活動。以學生的主體活動(智力活動與非智力活動有機結合)為基本方式,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操作平台,推進語文的全程教學,即所謂語文“活動式教學”。 

語文“活動式”教學有兩種存在形態。它既是一種教學觀,又是一種教學形式。作為一種教學觀,它視語文教學過程,尤其是課堂教學為一種特殊的活動過程(當然是相對的),活動是構建自主、合作、探究性新型學習方式的平台,活動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動式新型師生關係的契機,活動是促進主動、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的中介。形成教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構建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活動,實現教學活動化。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它要求語文教師善於挖掘利用課內課外語文資源中的活動因素,創設出適宜的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條件(時空、氛圍、資訊等)和活動策略,通過活動“場”的培育,着力於“場效應”的生成,實現活動教學化。具體到一堂課,就是要以活動的理念,融通課情與學情,建構教學,通過若干廣泛、深入、多元互動、有序有效的學生主體性活動,化解教學的重難點,帶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優化語文的教育教學。其中課程教學的活動化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如何培育適應不同需要的活動“場”,摸索出“場”效應生成的科學有效便於推廣的操作模式,這是本課題研究的難點。 

(圖見附件) 

四、語文“活動式教學”已有的實踐基礎 

1、“五小”活動的實驗奠定了基礎。該實驗始於1999年9月,2000年9月告以段落,着重進行語文學習課內外銜接方面的小活動實驗,即小練筆、小演講、小主持、小製作、小創作。實驗期間舉行了兩次全校性的語文活動作品競賽,面向省、市管理部門的領導、專家和蕪湖市及馬鞍山、安慶、淮北等兄弟學校的同行,作了多種形式的展示彙報。尤其是該實驗於2000年4月作為安徽省創新教育課題實驗展示項目,面向全省作了多媒體演示彙報,獲得好評。該實驗報告及階段性小結,刊登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0年5期。通過“五小”活動實驗,提高了理論認識,摸索了實踐方法,鍛鍊了實驗隊伍。 

2、語文“活動式教學”實驗開局良好。2000年10月始,我們在“五小”活動實驗基礎上,將活動擴大到語文的全程教學中,建構了三個層面(課內教學活動化、內外銜接活動化、課外拓展活動化)、九大類別(探究性活動、轉換性活動、操練性活動、體驗性活動、發展性活動、傳播性活動、製作性活動、專題研究性活動)的活動框架,重點向課堂教學活動化展開探索。該實驗先後被安徽省和全國中語會確立為省級和國家級課題,由校長宛炳生直接領導,華中師大文學院、安徽師大學院的教學法專家出任顧問。已出實驗簡報9期,作省級全面展示兩次,市內外開設研究課十餘次;應邀赴武漢、太原、汕頭、廈門、漯河、大連等省外展示,赴香港展示交流。《米洛斯的維納斯》、《採訪》兩課已由中央教科所音像出版社製成光盤,作為“新教材新教法示範”,於2001年面向全國發行。《米洛斯的維納斯》作為全國首屆語文實驗成果展示的展評課,喜獲一等獎第一名,語文“活動式教學”階段性總結獲安徽省第三屆優秀教育成果二等獎。《中學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語文學習》、《學語文》等重點期刊,已刊發理論與實踐探索文章15篇。建起了“語文活動式教學”實驗網,在省內外多處建立了子課題,其中廣東從化中學連續一年派教師前來進行進修。 

五、語文“活動式教學”實驗深入的有效保障 

1、堅實的領導後盾。學校宛炳生校長一直親自抓實驗,從計劃編制,到課堂聽課,宏觀微觀均予以督導。馬林副校長,徐太春助理、嚴琴主任、唐俊主任等也自始至終關注支持實驗。 

2、精幹的'實驗隊伍 

課題組現有特級教師1人,國家級首期培訓骨幹教師1人,全國優秀語文教師1人,省教壇新星2人,高級教師14人。一批事業心強,業務能力棒,教學科研齊頭並進的青年教師,特別能戰鬥。 

3、一流的導師指導。本實驗除省市教科所領導專家直接指導外,還聘請各方高手。如:全國中語文會副會長張定遠、陳鍾樑先生,全國高校教學法專家陳菊先教授等。 

六、課題研究計劃與預期成果 

第一階段(2001年度):點上實驗階段,非畢業年級(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每一個年級確定具有可比性的1-2位老師作實驗,同時帶兩個班的老師可以選一個班作實驗,另一個班按常規教學,便於效果對照。 

第二階段(2002年度):面上推開階段,非畢業年級,全面布暑、循序漸進,在大方案的前提下,力求各人摸索自己的活動個性,使實驗豐富多彩。 

第三階段(2003年度):模式建構階段,擬從三大類着手。一是技能操作模式,二是情感發展類模式,三是問題解決類教學模式,總結出簡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努力形成自身的理論和操作體系。 

結題定於2003年10月。預期成果: 

一是:操作系列成果《“活動式教學”案例集錦》 編印、展示。 

二是:探索理論總結《語文“活動式”教學》 專著出版。 

三是:學生活動創新成果集錦。 

四是:語文“活動式”教學實驗鑑定認證暨實驗基地掛牌。 

我們的長遠目標是:組建以安師大附中為基地的全省乃至全國性的“活動教學設計工作室”,策劃“活動式教學”的方案,編著《語文“活動式教學”設計》叢書,最終努力形成一套便於實施“活動式教學”的特色教材。 

我們堅信,語文“活動式教學”是與時俱進,意義深遠的課題。有學校的堅強支持,有教育部“課題辦”、省、市教科所,全國中語會、高校教學法等方方面面的指導鞭策,我們的實驗目標一定能實現。 

                     二○○二年六月十四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g2wk9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