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電能》説課稿

《電能》説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電能》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電能》説課稿

一、教學內容

本節教材是圍繞“電能”這個概念展開的。課文開始既用兩幅組合圖,從供電和用電兩方面展現了電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接着介紹了電能的單位及計量電能的儀表──電能表,最後引出電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內容上循序漸進,逐步上台階,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同時教材也體現了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滲透科技意識等課標中的新理念。

現代生活與電的聯繫是最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學有必要也有責任把電學知識作為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來處理。本節教材就是在學生了解了一些基本電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來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慾望,進而學習電能的。同時由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較多接觸“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會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發揮生活經驗的作用,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因而對於這個更深層次上反映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本質的能量的單位及電能表的使用是本節的重點,而電功的概念則是本節的一個難點。但教材沒有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概念的嚴密性,降低了傳統物理學中歷來受到重視的知識的難度要求,所以對“電功”概念的要求不必過高,這樣才有助於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自信。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課件中豐富的視屏資源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它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導向作用,併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等因素,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目標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能的單位是焦耳,另一個單位是千瓦時。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瓦或千瓦。

2、會讀家庭電能表。

(二)過程與方法

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

1、瞭解電能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2、認識節約用電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方法為主的綜合啟發式,同時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個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貫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問題為線索的原則,堅持啟發式。在教學各個環節不斷地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適時點撥誘導。

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同時也為了使教學內容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有效的節省教師講解、板書、板畫時間,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可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交互功能的CAI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學是一種精神交流活動,教學內容只有放進一定的教學環境,才能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應。將章首語配上圖片和朗讀配音,播放給同學們看:廣袤的戈壁灘、勁舞的狂風、轉動着扇葉的風車田……把學生課間休息時還尚未安定的心帶進神奇的物理世界,讓他們在聽和觀察的過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進電能的`大門。 (二)提出問題

當學生還沉浸在驚奇和遐想的氛圍之時,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今天的人類已經離不開電能了,同學們都知道,我們所使用的電能是通過那些方式獲得的嗎?

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有了適宜的問題就反覆一石激起千層浪,必然在學生思維的海洋裏激起軒然大波。

(三)學生分組討論

現代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面臨的問題越來越複雜,而社會分工的細化則又限制了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範圍。因此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小組討論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也體現了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思考,熱烈討論,並把交流結果寫在草稿紙上。

(四)小組展示討論成果

可讓某一小組推薦一代表發言,其他小組幫助指出不足並進行補充,培養學生準確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質。作為教學資源的提供者、設計者的教師要及時展示各種獲取電能途徑的視屏材料和圖片資料,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發現的歡樂,為人類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同時還要捕捉學生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五)提出問題二

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教師要設計好問題線索,讓學生思維的漣漪一圈圈盪漾開來。

問題二:無論走到哪裏,都可以看見電能的存在,同學們能列舉出電能被我們利用的實例嗎?

(六)小組合作交流後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為”雖然電能被廣泛應用的實例非常之多,但讓學生們依然交流討論並展示,一方面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全體學生,特別是一些困難生對於物理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説“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體展示

利用圖片及視屏展示電能的應用實例,並從能量轉換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人類是如何應用電能的,同時也為電功的引入埋下伏筆,做好鋪墊。

(八)提出問題三

用電是要付電費的,同學們都知道你們家的電費是怎樣被計量出來的嗎?對於電能表,同學們有哪些瞭解?又想了解些什麼?

(九)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小組藉助課本和課前收集的電能表説明書對電能表的功能、規格、讀數等進行交流探討。允許個別好奇心強的同學上講台查閲教師製作的有關電能表的課件資源,資源有:

(1)電能表在家庭電路中安裝位置的視屏素材;

(2)演示電能表工作時的Flash動畫;

(3)能夠進行交互操作的有關電能表銘牌上數據和單位的物理意義;

(4)有關電能表讀數及電費計算的例題;

(5)IC卡電能表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電的作用的圖片(可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教育以及節約用電關心科技發展意識的培養)。

(十)小組彙報探究結果

可採取由一個大組專門找問題,另一大組進行答辯,其它大組進行補充,而教師則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進行潤色、強化和拓展。

(十一)介紹電功

利用多媒體再次展示、引導學生回顧人類從能量轉換的角度應用電能的實例圖片,歸納出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是電流做功的過程,有多少電能發生了轉化就説電流做了多少功。並讓學生再補充列舉一些電流做功的實例。

(十二)反思與小結

在臨近下課時,師生可共同對探究內容進行反思,討論本節課究竟學了哪些知識,為什麼學這些知識,學的過程中有什麼經驗與失誤,下一次怎樣改進才能做得更好。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來強化和潤色。最後,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樣性或問題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可研究性的作業,使學生的探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作業為:假設生產的電能只供家庭使用,那麼請你查閲資料,我國xxxx年的發電總量可供應多少個家庭?

五、板書板圖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搞好教學的一項必備的基本功。由於本節課採取的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可在反思小結環節,將板書內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來,力求能直觀地顯示教材的思路,同時也對學生養成整潔、美觀,有條理的書寫習慣產生一個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板書如下: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電能”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在實際執行教學結構中的各個程序時,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沉着冷靜,隨機應變,排除干擾,適時適度地調整原定的課堂教學設計方案,以求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標籤: 電能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e4kjk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