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答《山東青年報》記者問

答《山東青年報》記者問

魏伯河

答《山東青年報》記者問

    2000年5月20日,《山東青年報》記者、《創業導刊》專欄主持人王慧敏女士來校採訪,就素質教育、師資隊伍管理、大學生創業等問題廣泛進行了交談。下面是談話的部分內容。

王:魏校長,久聞寧陽一中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先進單位,您個人也是著名的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今天來到學校,第一印象就是這是一所辦得很好、管理水平很高的學校。我想就當前教育上的幾個熱點問題,聽聽您的見解。

魏:非常歡迎新聞界的朋友到學校來做客。教育需要及時地瞭解社會的變革,教育也需要向社會介紹情況,輸送信息,以讓社會更多更好地瞭解和關心教育。您有什麼問題,我很樂意共同探討交流。

王:現在到處都在講教育要向素質教育轉變,可我到過的不少學校素質教育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表面上,實質上比過去沒有多大變化。不知您對素質教育是怎樣認識、又是怎樣實施的?

魏:實施素質教育,我校一直是自覺的、紮實的、而且起步也是比較早的。在“應試教育”傾向最嚴重的時候,我校也堅持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把教會學生做人放在第一位。1994年,我校進一步明確了辦學指導思想:“以開拓進取為主旋律,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我們認為,學校的一切都是為學生、為學生的長期發展服務的,教職員工在不同的崗位上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育人就是學校對學生提供的服務。我們確定的學生培養目標是:“學業紮實,志向高遠,素質全面,特長明顯。”這一目標較好地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為學生服務,就是要為學生成長為這樣的人服務。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突出了三點:

    第一,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就是讓學生學會求知。我們各學科開展的教研教改活動,都強調要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中心,既要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這樣學生才能在潮水般湧來的信息面前應付裕如,才能適應現在和將來社會發展的要求,才能終生受益。

第二,在管理中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塑造學生的自主型人格。我校多年來班幹部由學生輪流當,學生對班內大事、學校大事可以充分發表意見,目的是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參與管理、鍛鍊能力,並且學會換位思考,學會與人合作,養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獨立思考的自主意識、爭強好勝的競爭精神。

第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成為創造型、創業型人才。我校的各種課外活動,包括大型的校園文化藝術節、運動會等等,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創意、投標競爭承辦的。事實證明,學生的潛力是很大的,只要給他們必要的時間、空間和條件,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就會蓬蓬勃勃地發育起來。這是我們學生文學社自辦的.刊物(遞過1冊《光河》),你看怎麼樣,還不錯吧?

王:學生自辦刊物達到這個水平的,真是不多見。我還想問一個問題,象你們這樣一所規模較大的學校,有三、四百名教職工,您是憑了什麼把人心凝聚在一起,和你同舟共濟幹事業的?

魏:我們是公辦學校,不能象民辦學校那樣給教師發高薪。而且,你可能想象不到,由於我們這幾年學校建設走的是一條負債發展的路子,經費特別緊張,我們發給老師的獎金補貼在縣內外同類學校中都是最低的。但是我們的教職工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精神風貌、無私的奉獻精神,精誠團結,鋭意進取,政治上、業務上都千方百計地力爭上游,確實是在“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所以能如此,我認為應歸結於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有一個明確的辦學目標,這就是1994年提出的“創中華名校,育四有新人”。在確定學校辦學目標的同時,我們提出“中華名校要由中華名師來執教”,實施了“名師工程”,鼓勵教師樹立個人的成才目標,爭當中華名師。學校的辦學目標與教師個人的成才目標統一起來,大家才會心往一處想,汗往一處流。崇高的理想是鼓舞、凝聚人心的法寶。當然我們還採取了許多具體的措施,使大家感受到崇高的理想不僅是誘人的,而且是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

第二,我們竭盡所能為老師們解決了後顧之憂。我校教師的辦公條件是一流的;住房問題也已徹底解決;子女上學享受各種優惠:不出校門可以免費上幼兒園,上小學我們有專車接送,上中學我們免收學費,考上大學我們還要發給獎金。醫療、保險也都有充分保障。為老師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創造了條件。

第三,我們認為:培訓是最大的福利。這些年來在教職工培訓上舍得投入:每年都要安排教師輪流到各地參加學術交流、研討活動,博採信息、廣交朋友、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我們要求學歷不達標的教師通過進修限期達標,鼓勵達標教師繼續攻讀更高學歷。學習、進修的費用主要由學校負擔。現在,我們不僅學歷達標率不斷提高,而且已擁有了一批研究生學歷的教師。

王:你不擔心這些教師有了更高學歷以後不回校工作了嗎?

魏:不回來工作的當然是有的。象讀到山東大學美學博士的董強老師,現在是《解放軍報》的知名記者;讀到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博士的楊韶光老師,現在在南京大學做博士後研究。這些人不回來,可以在更重要的崗位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不也是很好的嗎?如果把朱自清拴在中學裏教語文、把陳景潤拴在中學裏教數學,對我們的民族、國家就可能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王:有您這種胸懷的人可不多見。現在不少學校就怕老師考研,千方百計施加壓力,製造障礙,弄得關係很緊張。不過,如果骨幹教師外流比較多,不會影響教學質量嗎?

魏:在我的觀念裏,人才應該是一條生生不息的“流”,而不應該是一個靜止不動的“潭”。水如果靜止不動,就會失去生機;一個人才羣體如果完全不流動,也會老化、退化。現在講優勝劣汰,也是一種流動的形式,但如果在一個單位裏僅僅是不斷地淘汰,而沒有一部分走上更高層次,就不是一個真正的“流”。一個真正的“流”,才能保證人才輩出、青出於藍。人才流動如果每年在10%左右,應該是一個最佳狀態。

王:看起來,寧陽一中的教師真是幸運。聽了您的一番話,我真想到寧陽一中來當一名教師了。如果我們的教育以及社會各界多一些您這樣的領導,該多好啊!

魏:您過獎了。比我更好的應該多得是。在您今後的採訪中肯定會遇到。

王:最近,我受命主編《創業導刊》,瞭解到當前大學生創業成了一個熱門話題,不知您是什麼看法?

魏:我認為,大學生創業是一個可喜的現象,應予鼓勵和扶持。在我國目前,更有現實意義,尤其應該大力倡導。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四化建設急需大批人才,幾乎到處都喊着人才不足。我們這些年的教育培養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按理説,這些大學生正好有用武之地。然而事實卻是,現在幾乎到處都存在着大學生分配難、就業難的尖鋭矛盾。矛盾的產生,固然有用人體制上的原因,大學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原因,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不在這裏。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多年的“應試教育”,是一種窒息創造精神的教育,它培養出來的主要是大批缺乏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求職者(有的則連求職的本領也沒有,只會坐等分配),而很少有創業者。創業者可以給社會增加一定量的就業機會,求職者則只是與現有就業者爭飯碗,給社會增加就業壓力,更不要説在高科技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了。我們過去和現在的許多大學生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不包分配”對他們幾乎成了滅頂之災。根本原因就是他們缺乏起碼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應試教育”,也使社會上人們有關教育功能、目的的觀念發生了扭曲。這種扭曲了的教育功能、目的觀長期積累,形成了“應試教育”的社會基礎。父母送孩子上學,從小就希望他能考上好的大學、選學好的專業。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上大學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是為了將來能分配到一個好的單位,工作輕鬆、付出少而條件好、收入多的單位,也就是謀一個好的飯碗。聽説“大學生今後不包分配”了,不少家長馬上產生了“那上大學還有什麼用”的困惑,一些家庭比較困難的家長便紛紛拉孩子輟學。他們不懂得教育的目的是為人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打基礎,是為下一代人繼承上一代人的事業、進而開闢創造新的事業打基礎的。這種扭曲了的觀念必須逐步調整過來。

在校大學生創業,當然面臨着會和學業發生矛盾的問題。對此,要從政策上創造條件。不僅應當允許大學生在課餘時間從事創業活動,還應當象國際上大學那樣,允許大學生申請暫時停止學業從事創業活動,保留學籍和學分,今後在適當的時候再來完成學業。至於有的大學生創業有成後不再回校學習,也應看作是正常的現象。世界首富、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就是大學一年級後開始創業的,後來也沒能再回校學習。但社會上少了一個拿着畢業證的大學生、多了一個比爾蓋茨,對國家、對社會、對個人、對家庭都沒有什麼不好。我校歷屆學生中有不少是富有創業意識的。例如,92屆校友陳廷宇,考入北方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大學期間開始從事微機的銷售活動,畢業時已積累了一批資金,沒有等國家分配,自己在濟南搞了一家計算機公司,現在已初具規模,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還為其他人創造了就業機會。我校96屆校友桑哲,大學三年級開始從事文化出版方面的創業活動,今年春節後在濟南註冊了一家公司,成為山東省第一個在校大學生老闆。他們的成功經驗證明大學生創業是一條可行的發展道路。大學生創業還會面臨其他問題,但在實踐中都會逐步解決的。有的人也可能要跌幾個跟頭,這並不可怕,創業過程中本來就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跌倒了爬起來,失敗了重整旗鼓再幹,只要不氣餒、不退縮、不服輸,最後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作為我們中學,好象和大學生創業沒有直接關係,但應該教育學生及早樹立創業意識。有了創業意識,就會自覺地培養鍛鍊自己的創業能力,將來不論是大學在校期間創業、還是大學畢業後創業,都更有成功的希望。沒有創業意識,還想着上了大學之後坐等國家分配,將來就不僅不可能大有作為,還將面臨失業的危險。

當今社會需要大批創業者,未來社會需要更多的創業者,我希望我們寧陽一中的學生早一點樹立創業意識,也要求我們的老師及早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這樣,在今後的競爭中,我們的學生將比他們的同齡人搶先一步,取得主動,並有可能從中出現中國的比爾蓋茨。

      

標籤: 青年報 山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98yl7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