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注重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作文創新精神

注重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作文創新精神

  “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綱愁線愁情愁理愁眉苦臉愁斷肝腸”,可以説,這是對當今中小學生對作文課厭煩程度的生動寫照,也可以説,這是對大多數中小學生作文練習無效率的癥結形象的披露。翻開學生的作文本,你會發現有許多學生的作文內容雷同,毫無新意;語言乏味,假話、大話、空話連篇,讀之乏味。出現這種情況,不能不説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注重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作文創新精神

我們都知道,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語文又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生不但可以在課上,而且可以在生活中學習母語,作為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作文,更應該從生活中汲取營養。葉聖陶先生就説過:“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精闢的闡述了寫作與生活的關係。《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也提出“寫作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都強調了生活對於寫作的重要性。我們的學生恰恰忽視了這個源頭,閉門造車,寫出來的文章當然內容空洞,缺乏新意了。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寫作的總目標:“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我們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還達不到這一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各學段的寫作目標,我改進教學方法,注重生活實踐,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一種敢於超越的精神,由創新意識(動機、需要、理想)和創新品質(獨立性、創造性、批判性)形成的不畏困難、勇於創造的精神。反映到作文中,就是“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充分體現自己的個性。具體做法是:

一、樹立寫“真”意識,讓學生敢寫

這裏所説的“真”,一是指真實的生活,一是指説真話,抒真情。當前,小學生害怕寫作現象嚴重,為了消解學生寫作的神祕感,我從寫“放膽文”起步,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所謂“放膽”,就是教師提供一種或幾種習作的範圍,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命題,自己選材,立意,不限體裁,不規定字數,時間,學生愛寫什麼就寫什麼,愛怎麼寫就怎麼寫,讓學生的習作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這時學生寫出來的話絕對是“誠實的、自己的話”。如學完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後,我也讓學生把自己家庭的生活寫出來,特別強調學生可以自主選材,學生的寫作興趣被激發了,寫上來的作文內容豐富,生活氣息濃厚。如:“今天我做菜,繫上小圍裙,走到菜鍋前,靈人一點通。”這是竇豔宇同學第一次做菜的情景,這裏既有新奇的興奮感,又有一種躍躍欲試的心理。“爸爸媽媽在單位都為居民奔走效勞,在家又都為我忙得不亦樂乎。我呢,是事業心加上愛心的爸爸媽媽共同撐起的這片天地裏的小寵兒。這,就是我們一家。”這是張鵬幸福的一家。從這些話語中,我感到學生已對寫作發生了興趣。以後的日子,即使我不佈置,學生也會在日記中記下他們對自然、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悟。這些話,完全是出自一顆真心,毫不矯情。難怪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每一個兒童就其天資來説,都是‘詩人’,只要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造的源泉’,就能使詩人的琴絃發出美妙的樂聲。”我的教學實踐告訴我,這“創造的源泉”,便是生活。學生懷着興趣去觀察生活,就會有許多新奇的發現,他們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寫作的慾望就會越來越強烈,寫出來的話完全是“發乎情性的自然”,這一點對學生來説至關重要。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突破選材定勢,培養創新精神

現在中小學生作文的一個普遍問題是:思路狹窄,選材陳舊,語言乾澀。有的學生到了初中,仍在沿用小學作文的事例,學生普遍反映“不知道寫啥”。對於學生來説,寫作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在作文中創造並表述真善美,鞭撻假惡醜,他們也在作文中不斷審視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發展。作文是學生的精神家園,可我們看到的卻是一片荒蕪。針對學生反映的“不知道寫啥”的問題,我嘗試了以下做法:

(1) 實驗寫作:就是讓學生自己做一個科學小實驗,然後

把實驗過程寫下來。我曾讓八年級的學生做高錳酸鉀和砂糖的溶解的實驗,讓他們觀察、描述水、高錳酸鉀、砂糖的變化,由於是自己做的實驗,學生們觀察的比較認真,寫出來的文章不但有趣,有的學生還能寫出自己的感受呢。

(2) 製作寫作:讓學生動手製作一件物品,然後寫下製作

過程,製作物品的形狀,學生們寫的饒有興趣。

(3) 表演寫作:我曾讓學生從課本中選取感興趣的課文

如《核舟記》,幾個同學一組進行表演,這一過程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學生通過表演,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表現在作文中,有的寫表演的感受,有的寫表演的具體情景,內容豐富多彩。

通過這些活動,同學們發現可寫的東西很多,只要留心觀察,作生活的有心人,就不愁沒啥可寫。 

我們的學生寫起作文來,往往思路狹窄,這就需要教師進行

必要的指導。如:《生日》作文指導課上,大多數同學都説寫自己過生日如何快樂,同學過生日如何熱鬧,選材雷同。這時我提示:我們還可以寫給媽媽、奶奶、爸爸、爺爺過生日,還可以寫生日這天發生的事,還可以寫城市與農村孩子不同的生日,同學們的思路一下子開闊了,紛紛回憶起給長輩過生日的情景;另一次寫表現母愛、父愛的作文,學生也習慣於從正面選材,説父母如何疼愛自己,寧可苦自己也要滿足孩子的願望,我又點撥:這些事固然可以表現父母的愛,但我們能不能從反面想一想,哪些事表面看起來表現了父母的粗暴,實質上卻藴涵着父母的深愛呢!這樣一提示,學生們也能舉出一些例子。一位同學回憶説:自己小時候一遇上下雨天就賴在牀上不去上學,終於有一天,父親在勸説無效的情況下舉起了巴掌,自己是被父親打出家門哭着走到學校的,坐在教室裏,偶然向窗外一望,卻發現父親拿着傘站在外面。從此,自己再也沒逃過學。這個同學説,現在想起來,是父親的巴掌使自己改掉了一個壞毛病,這也是父愛的表現。通過這樣的指導,在以後的作文中,學生的選材有了新意。

三、寫“想像作文”,培養創新精神

當前,社會上批評學生作文的模式化嚴重,連説假話,也異口同聲,千人一腔。這種例子比比皆是,舉不勝舉。而造成這種情況,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學生缺少想像力,特別是缺乏創造想像力。為此,《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作文要“運用聯想和想像”,要“寫想像中的事物”,要寫“想像作文”。

想像是在頭腦中改變舊錶象,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孩子的想像力是豐富的,黑板上畫一個圓,他們可以説出像太陽、像圓圓的蘋果、爸爸發怒時瞪圓的眼睛、老師唱歌時張大的嘴巴等等。魯迅先生説:“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蘇霍姆林斯基也説:兒童“常常使人吃驚地提出他在感知周圍世界的形象過程中,在他的意識裏產生的使人最為意想不到的問題。”為此,我抓住機會,讓學生練習這類作文。如《阿長買<山海經>》、《老王送香油和雞蛋》等,既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鍛鍊了學生的想像力。還有一次作文,一名同學想像奇特:“我有一個美麗的設想,我要讓蒼蠅變得像蜜蜂一樣可愛。”可以説,想像是創新的翅膀,學生的想像之鳥一旦高飛,頭腦中會浮現出新穎生動的意象。每給一次這樣的作文,想像力便得到一次鍛鍊,生命體驗就得到一次拓展,創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

四、注重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貫穿了這樣的思想:只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才能實現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特別重視自由表達,放開種種束縛,在寫作中培養創新精神。可見,寫出個性,有創意,才是作文的關鍵所在。《語文課程標準》在不同學段提出“寫自己想説的話”、 “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力求有創意的表達”等,都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創新精神。然而,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作文大都已變成了與個性、心靈毫不相干的東西,至於創意更是談不上。作文中充塞着偽聖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語言,唯獨喪失了學生自己。改變這種狀況,必須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有一次,我在一個學生的作文裏發現了這樣一段話:

人們都厭惡小草,説它使人們勞累,説世界上沒有小草該多麼乾淨。可是我要給小草平反,如果沒有它,人們就不會到地裏去幹活,莊稼沒有人給鬆土,長得就不會快,從這個意義上説,它對莊稼還有幫助呢。再説,城市裏還在種草綠化環境,足球場裏種的也是草,怎能説它對人沒有好處呢!

這種與眾不同的觀點在學生的作文中出現,真的很可貴。我給了這篇作文一個“優”。對於學生的“突發奇想”,教師絕不能輕易的否定,而應該多加鼓勵,要知道,鼓勵是創新的助手。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還在作文命題方面做了改進,即少寫命題作文,提倡自主擬題,這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寫作能力。實踐證明,學生是能擬出很好的題目的,如《課本,我的小船……》、《老師,我懂得您的心了》、《老師,您為啥總是那樣瞧着我》、《那一瞥,我終生難忘》、《我感到了嚴字後面的愛》,都出自學生之手,寫出的文章也個性鮮明,感情真實,明顯高於命題作文。

創新精神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只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經驗,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作文真正“本於內心的鬱積”,“發乎情性的自然”,傾吐出自己的積蓄,我們“詩人”的琴絃一定會發出美妙的樂聲的。

 

郭巨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3nzdq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