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閲讀欣賞課之六步曲

閲讀欣賞課之六步曲

   一節閲讀欣賞課的整體思路是:

閲讀欣賞課之六步曲

在能力訓練和提高的基礎上,懂得和學會欣賞英語閲讀,培養閲讀興趣,昇華閲讀情感,增強創新意識。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訓練為主線,以任務性活動為載體,以激發學生興趣為手段,以提高綜合運用英語能力,尤其是閲讀能力為目標,努力營造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陶冶學生閲讀情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讓學生帶着一些由易到難的問題去閲讀該短文,提高閲讀效果。讓學生對獲得的信息加以運用,提高寫作水平。

我們可以嘗試着把閲讀欣賞課分為以下六個步驟:

一、選取閲讀材料。

教材與教法是關乎教學的大問題,教材在教學“三角關係”中更是舉足輕重,它決定了教學雙邊活動的內容取向和方法取向。用一個比喻的説法,教材就如同食物,食物的質量直接決定了人的食慾,進食的方式,消化吸收的情況。對閲讀材料的選取從來大意不得,選取閲讀材料有三個原則,一是材料要短小精悍,字數超過一千字的不選;課堂教學必須要考慮時間。文章太長,當堂課不能完成,課堂任務單調,學生容易倦怠。、難易適中。二是材料必須切近學生的生活,那種選材陳舊,觀點老化的文章不選;三是選文的語言文字必須生動活潑,形式靈活多樣,為學生所喜聞樂見。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可高估學生的水平,太難會挫傷學生學習的鋭氣和積極性。 文章要貼近現實,符合學生的愛好。要有趣味性、科學性、知識性,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佈置學生在課外閲讀指定篇目。這是一個自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調動已有的語文知識和技能,對文章進行理解、分析、鑑賞、評價。筆者認為,學生的閲讀能力的提高不在於教師在課堂上對文章的鉅細不遺的分析,而在於放手讓學生主動自覺地接觸文章。“以講代讀”的作法,學生被教師牽着鼻子走,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尋找直覺經驗,也就不可能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理解,讓閲讀充滿創造、充滿靈氣。教師的分析通常會給學生隔靴搔癢的感覺,只有讓學生自己去閲讀文章,他們的思想才會沉入文章的深層,才會對文章的內容形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切膚之感”。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閲讀的主體,才會使書卷的文采精華融化到他們的血液中去,才會使他們口長於言,筆長於寫。我們説,堅持讓學生自讀文章,進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會讓他們受益終生,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了閲讀本身。

二、課堂上,讓學生讀文章。

在佈置學生閲讀前,教師要提出適當的要求,或作適當的提示,以提高閲讀的針對性和指向性。讀可以分為默讀和朗讀。默讀是帶着疑問去查讀, 更能夠提高閲讀效率,同時讓學生得到知識方面的渲陶。閲讀欣賞課堂需要選取四五篇相關的文章,時間有限,不可能每一篇都細細去分析,我要求每位同學精讀1~2篇,其他文章略讀,以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吟味”。平時教師要做一些精讀、略讀等知識的介紹,教給學生揣摩語言、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提煉觀點的方法,授之以漁。對於精讀的文章,要求學生讀深讀透,避免走馬觀花、淺嘗輒止。所以一般一、二兩篇文章以讀説為主培養學生快速閲讀能力。跳讀為獲得特定信息而進行的符號辨認的過程,可跳過一些不相關的句子。 第三篇以讀説寫為主培養學生細讀能力。細讀指在對全文有整體印象的前提下,所進行的深入細緻的閲讀,要求瞭解各段主要意思和文章細節,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推斷。第四、五篇以聽讀説為主,培養學生綜合閲讀能力。

朗讀在閲讀欣賞中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閲讀形式,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易於形成審美態度和調動各種審美心理因素。朗讀,不僅可以積累豐富的閲讀材料,而且可以培養起很強的語感,培養豐富而細緻的感情。葉聖陶在《〈精讀指導舉隅〉前言》中説:“吟誦的時候,對於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這雖然説的是中文作品的朗讀,可是這個道理對於英文作品,同樣適用。朗讀是作品欣賞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品的意藴常常需要出聲的讀才能表現出來,同時作品的美感也往往需要朗讀才能傳達出來。讀的過程是一個對作品感受、理解的過程,要十分注意朗讀的語調,處理好高低、強弱、緩急。教師要學生朗讀的最好是那些形象性、情感性較強的文章,尤其是作者直抒胸臆的文章。通過閲讀,讓同學們知道一些文章的標題往往隱含在主題句中,而主題句往往就是段首句或出現在結尾段。文題是文章的靈魂,作者在文章的最後再一次點出了這篇文章的主題,做到首尾呼應,所以要學生做題時一定要注意文章的標題、開頭或結尾,這樣的閲讀既起到了欣賞作用,還提升了對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自由討論階段。

兩個人交換自己的那個蘋果,各人仍只有一隻蘋果,而彼此交換思想,則各人就會有兩種思想.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將閲讀這樣一種個體性十分強的活動變成一種互動性的活動,討論是實現這一轉變的最好形式。討論是一種充滿思辯色彩的活動。討論可以以同桌的兩人為單位,也可以是四人一組,甚至更多的人一組。討論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可以是自由式,也可以是中心發言式。教師可以先確定一些題目,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但要注意討論題的開放性和啟發性。討論中要堅持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並重的方針,要避免學生偏離這一原則,致使討論渙散蕪雜,扯得過遠。要讓學生就文章藴含的豐富內涵,以及語言的特色和技巧,進行賞析,品味,借鑑;要讓學生思考討論文章的結構層次、佈局謀篇;要讓學生多作由此及彼的聯想,進行比較鑑別;要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 

     這樣的討論是信息的輸出,達到學以致用,交流情感的目的。要注重討論的質量。有些課堂內的許多討論,看似熱鬧,而實際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學生或者蜻蜓點水,或者談天説地,沒有中心,沒有重點。因此教師必須在討論之前對學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要求暢所欲言,要求深入進行,要求抓住重點,要求不偏離話題等等。同時還要注意對於學生的表現及時加以積極的評價和鼓勵,所謂評價之於教學,猶春風之於花木,能讓學生在提高的同時感覺如沐春風是再好不過了。在本環節中,全班同學可以被分為幾組。讓各組儘快完成並展開競賽,培養同學們的團隊合作精神,通過競賽,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同學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樣搭配成小組之後進行課堂活動,一些能力和基礎相對比較弱的同學們,也進行了較好的參與;最後簡單的書面表達將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了總結,讓同學們把語言知識進行合理而恰當的運用

四、教師點撥。

要使閲讀教學有序、有效地進行下去,教師的適當點撥是十分必要的。教師的點撥可針對文章的內容,也可針對文章的形式,但無論那一種都要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要特別注意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在討論中,不同的思想和見解會碰撞出火花,教師要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引導討論向縱深發展。點撥應點在疑難處,點在關鍵處,可説可不説的不説,可詳説可簡説的簡説。一般情況,不對問題下結論,要給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

五、學生上台彙報表演。

學生在對文章有了一定的瞭解、達成一定的認識後,要想辦法讓他們把自己的感受説出來。學生可能在開始的時候不夠踴躍,不要緊,老師要有耐心,作適當的激勵和引導,給學生以信心。其實,講是一種宣泄,也是一種提高。人們在講的時候要考慮內容、組織語言、調控情緒、安排層次,總之,是一種十分複雜的活動,通過這種活動,閲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同時得到了優化。我們不要求學生所理解、所講述的都是標準答案,要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見解,要營造一種暢所欲言的局面。 

    這種閲讀欣賞課的精華就在於它給了學生自由地想、痛快地講的機會,它打破了閲讀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僵化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學民主思想。這種以學生講代替教師講的做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克服了他們思想中的依賴情緒。學生在上講台的過程中鍛鍊了膽量,訓練了思維,提高了口頭表達水平,它所產生的綜合效應是無法估量的。 在這種閲讀欣賞課上,只要我們放手,我們就會發現學生思想的活躍大膽,甚至深刻,我們還會對學生的侃侃而談、妙語連珠刮目相看。

六、教師小結。

每節閲讀欣賞課結束前,教師要作適當的小結。這一點搞得好可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教師對那些在課堂上表現積極的學生要加以表揚,對討論中出現的閃光點要加以肯定,對學生在討論和演講中存在的問題要加以指正,還可以將文章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拎出來讓學生再思考、再認識。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教師示範和講評的過程。教師的小結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學生説了什麼和怎樣説的評判上,更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要提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供學生參考、琢磨。學生會通過教師的小結,受到啟發,獲得靈感,增強信心。教師的小結要精要,複述性的東西要少一些,提示、闡發性的東西要多些。總之,教師的小結要達到這樣一種效果:既是對當前課的有力的收束,又能更好地為下一節閲讀欣賞課蓄勢,使這種課型長期、順利地進行下去。

這樣的一節課教師根據文章涉及的具體信息,延深、擴展了教材的內容。課堂活動圍繞“閲讀與欣賞”展開,環環相扣,在閲讀中讓學生欣賞到成功的喜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同時讓學生自主創設情境,操練語言文化知識。由於閲讀欣賞課的閲讀量較大,相對應的活動就比較多,容易造成了時間搭配不夠合理,導致最後的比較閲讀和discussion沒有能夠拓展和延伸開來,沒有能夠很好地達到學以致用,交流情感的目的。所以對課堂的整體設計要嚴密,整個課堂就會出現教者所期待的亮點。

另外,我們還大力提倡在閲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技術具有集圖像、聲音、動畫、文字於一體等多種信息功能,而電腦接入以太網後,具有信息量大,信息變化速度快,信息資源高度共享等特點,是過去任何一種傳媒無法比擬的。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從而改變了學生怕上閲讀課的通病。

總之,一堂閲讀課精彩與否,不是看老師教的是否眉飛色舞,而要看學生是否學的津津有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r3z93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