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傳記文學語言,形象鮮明不可或缺--談人物傳記寫作技巧之修辭手法運用

傳記文學語言,形象鮮明不可或缺--談人物傳記寫作技巧之修辭手法運用

司馬遷秉一腔正氣,披肝瀝膽,歷經數載創作宏偉歷史鉅著《史記》,為眾多歷史人物作傳,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而又形神具備的人物形象,開創紀傳體史書先例,人物傳記這種文體便綿延下來而生生不息。

傳記文學語言,形象鮮明不可或缺--談人物傳記寫作技巧之修辭手法運用

【瞭解人物傳記】

人物傳記是記述人物事蹟的一種文體。它通過回溯那逝去的歲月雲煙,讓讀者瞭解一個人的生活經歷,體悟一個人的情感世界,追尋一個人思想演變的線索,剖析一個人成敗的緣由,感受沉重的歷史滄桑,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人物傳記,根據寫作者和傳主關係可分自傳和他傳;根據內容可分為正傳、評傳和畫傳;根據傳記的篇幅可分為大傳和小傳。

【把握人物傳記的特徵】

人物傳記的真實性是人物傳記的生命。人物事蹟必須真實可靠,符合歷史事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過是過,不虛構渲染,不隱惡揚善,不拔高溢美,不貶責降低,據事“直書”,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詭”,“事信而不誕”,才能有益於人,傳之久遠。堅持歷史的真實性,是它的首要特徵。人物傳記另一個顯著特徵是鮮明的文學性,就是説,我們把為之作傳的人物寫的鮮明生動。所謂生動,就是要把人物寫活。寫成既具有鮮明的個性,又能體現時代特徵和階級特徵,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軀,而不是乾巴枯燥的偶像或只有動作沒有思想的機器人。司馬遷的《史記》雄視百代,卓然獨立於千古,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於他刻劃了許許多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因此人物傳記文兼具史實性與文學性。

人物傳記怎麼寫呢?寫人物傳記可以運用多種文學藝術手法,再現人物生平經歷和事蹟,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刻畫其鮮明形象和生動個性。傳記素材是構成傳記文學的基礎,事實是界定傳記文學的關鍵。我們為人作傳,不能憑空虛構地名、單位,更不能無中生有隨意捏造人物。我們只能從人物的繁雜經歷中選取典型的事例,而且要儘量選取比較翔實來表現傳主的人格特點,這樣的文章才能有較強的説服力。因此我們要把握材料的蒐集、鑑別、梳理這個關鍵,對所掌握素材,細心鑑別,嚴格選材,作一番“棄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證工作,嚴格堅持史實的可靠性、準確性。確保準確無誤完整無缺。

其次,要選擇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徵的事件詳細記述,把不能表現人物特徵的事件摒棄或一筆帶過。從各種素材中加工、提煉,選擇最能表現人物主要性格特徵的典型事件來寫。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關鍵所在。寫好這些關鍵之處,不僅可以表現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顯示歷史發展的進程及其特點。再次,要抓住人物本質,把人物放在特定環境中,放到他所處的社會關係中去,從表面現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種社會關係的內在聯繫,抓住人物的本質進行記述。來體現人物的時代性和代表性,反映出他是某時代某領域較突出的人物。把人物的形象和個性的刻畫作為寫作的核心,我們還得注意落實好敍述的人稱和結構的安排這兩個個重要環節。

要嚴格堅持史實的可靠性、準確性,寫出傳主經歷的事件,把傳主在事件中的表現,比如語言、動作、神態、細節等或正面或側面描寫出來。傳主所處的環境最能體現人物性格, 交代事情發生的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實性 ,可以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託人物的思想感情, 反映傳主性格和品質 ,我們不可等閒視之。

傳記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蹟。這些資料一般包括五個基本方面的內容:(1)人物的姓名、性別、籍貫、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學歷、簡歷、黨派、職務。

(4)人物的貢獻功績、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風貌本質特徵的典型事件。

【合理運用修辭】

一、人物傳記,亦須講究文采

人物傳記雖不能偏向華麗的辭藻,繁瑣的描寫,多餘的形容,曲折的情節,但語言生動形象,用詞精當貼切,句子流暢,層次分明,佈局合理,還是必要的。在寫人物傳記時,應當重視文字錘鍊,講究藝術手法。因為寫人物傳記就是為了傳於後世,為了“記一方之言,激千秋之愛憎”。為了“鑑人明事”。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可見講究文采,也是編寫人物傳記應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馬克思要求人物傳記應當寫得有“強烈色彩”、“栩栩如生”。恩格斯認為人物形象應當“光芒奪目”。《史通》説:“夫史之稱美者,以敍事為先,至若書功過,記善惡,文而不麗,質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懷其德音,三複忘返,百遍無致”。也就是説,在不影響歷史真實性的情況下,寫人物傳記,崇尚文彩,敍述語言,或    幽默調侃。或樸實自然親切,甚或口語化,做到準確、簡潔、生動,文史並茂,就能引人入勝。

二、合理運用多種表現手法

描寫是傳記文學不可不用的一種手法。成功的傳記作品,所寫人物並非在於面目不一,神態各異。傳記家們懂得和善於處理人物的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係。當然,其中有描寫,對人物既有正面描寫,描寫人的語言、動作、肖像、心理,也有側面描寫,借用環境襯托、他人的評價,顯示人物的品性。值得一提的是細節描寫。寫大事固然重要,但對細節描寫也不可忽視,有時人物的性格特點往往在一些細節中表現出來。茅盾説:“善於描寫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來表現人物性格,而且不放鬆任何細節的描寫。”恰當地記述小事,能見微知著、增強傳記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甚至預示着人物日後的發展。可以這麼理解,能夠表現人物心理性格的代表性時間固然要大書特書,而不太顯眼的行為,片言隻語,一句玩笑卻常能表現出一個人的真實性格,所以,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服飾等角度入手,刻意予以描寫,能給讀者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其次,是運用對比和引用手法。對比,一種是直接把他與他人行為作對比,讓讀者通過是與非、善與惡的認知,彰顯所寫人物的獨特性,使人物形象更鮮明;另一種方法是拿人物的不同時間對事物的不同認識作對比,或者是以人物自己歡愉與悲惋心情作對比,拿人物一時的小過失襯托其長久的不平凡的品質,作為人物的心靈證據,體現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引用這種手法,引用傳主的日記,別人或傳主的話等再現當時實際情況,倒更能增加事情 真實性,突出人物的特點,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引用詩詞文章有關材料,能使文風古樸文雅, 還可印證作者的觀點,增強作品的真實性;引用相關故事,可增加文章的活潑性、生動性 ,引發讀者的閲讀興趣。

再次,欲揚先抑  手法也是傳記文學慣用的一種。先對描寫對象一個側面進行一定程度的貶低,即“抑”,然後着重描寫作品要讚揚的方面,即“揚”。這樣寫,能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容易使讀者在閲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的印象。開頭,往往可以造成懸念。

三、堅守紀實準則下的“虛構”

儘管有人提出,真實是傳記文學的靈魂,違背了真實,傳記文學也便失去生命力。但是,歷史的真實從來都是相對的真實。傳記文學中的人物不可能完全等同於現實中的人、歷史本體的人。傳主生活經歷無限豐富,而我們自己的實錄能力卻是有限的,這兩者的差距會讓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存在空白。這種資料的匱乏和人物經歷的斷裂如何解決,我們必需依據自己對歷史的認識對生活的理解去填補人物生平的空白,續接歷史的鏈條,剪輯錄制傳主一部個性歷程。同時,在寫作過程中,人物語言的個性化處理與修辭法的運用,對話語言的戲劇化,敍述的特定處理,或多或少會改變形象。實際上,虛構手法是不可避免的。其實,加工事件,個性化處理人物語言,正是為了使得我們的人物形象更豐滿,我們的人物傳記更生動。

【範文展示】

『範文』一

憂鬱的奶奶

--江蘇省沭陽縣沭陽如東高級中學高三(23)班小簡

    昏暗的燈光下,執意獨自留在靈堂的我,感到格外悲傷,掛在牆上的奶奶的照片,是我不顧叔叔們的阻攔,堅持用我長髮換來的錢把她舊照片放大的,照片中的奶奶用她憂鬱的目光定定地望着我,想到奶奶悲苦的命運,淚水又一次打濕我的面龐,往事不由用上心懷。

 窮人孩子早當家

    奶奶的姓名裏有一個“伯”字,可見她是家中的老大,照顧弟妹,主持家務事的重任便落到她的身上,可憐曾外祖父母早早離世,撫養弟妹的重任就落在她瘦弱的肩上,因此她一直到三十歲才出嫁給爺爺,這也使得她養成吃苦耐勞秉性,學會了善於操持家務的本領。

少女時代的奶奶應是個討人喜歡的小姑娘,有着甜靜俊麗的臉蛋,繫着紅絲繩的粗辮子。她曾得意地説:“那是人人叫我‘黑牡丹’,因為我又黑又好看。”“你這些嬸孃沒有一個比過我當年的。”

或許年輕時愛美的習性仍未改變,奶奶對美仍有特別的敏感。儘管她和我衣服都是粗布自己縫製的,但色彩的搭配總是引來人們的嘖嘖稱歎。有時陪她到公園散步,路過一個在黃昏中開得如夢如幻的合歡,她便輕呼:“這花開得多好看啊!”驚喜的樣子像個小女孩。

逆來順受的媳婦

然而,當編着長辮子的小姑娘變為少婦時,她的另一種不幸便開始了。爺爺雖然勤勞,但是脾氣比較擁急躁,稍不如意便會拳腳相加。曾祖母刁蠻刻薄,奶奶的生活變成一部《苦情花》。爺爺在家裏、田裏隨手抄起鐵鍬、棍子就朝她打去,鼻青臉腫是家常便飯,婆婆也常折磨、辱罵。好在於我五六歲時,婆婆便死去,爺爺的脾氣也稍好。

多年以後,我問她是否恨她的婆婆,她紅着眼睛歎了口氣:“我倒很想念他,總想着她待我的好處,要不是她幫我帶孩子,我哪能出去幹活呢?”這便是奶奶最大的特點:心地仁慈。無論別人怎麼對待她,她想到的只有人家的好;無論別人如何傷害她,她所能做的也只有寬容。

奶奶的善良、寬厚讓每一個接近她的人都感到貼心、温暖。向鄰人借米時,她用瓷缸裝着平平的回來,米恰好沒到邊緣。還米時,卻將瓷缸裝得滿滿的,堆成個小饅頭。她説這叫“平米進,滿米出”。因此,鄰居們沒有不喜愛奶奶的。冬日裏來了乞丐,奶奶在施捨他們錢後總會將鍋灶裏熱乎乎的大餅剷出,塞進他們破爛的布袋裏。讓他們在寒冷的冬日裏能有一路温暖。

晚年的辛勞

對於我,她是疼愛萬分,這也許與我幼年缺失母愛有關。家裏的叔叔們常説:“這哪是孫女呀,就是當心肝寶貝!”的確如此,我記得因我怕寒,每至冬日便感到腳特冷,奶奶便給我墊鞋墊,可我的腳很小,街面上賣的鞋墊都是大人穿的,她便自己做。天黑時,她擰亮昏黃的燈泡,戴起老花鏡顫巍巍地鉸,不時還拿起我的腳比劃比劃。我的腳一寸一寸地長大,她每年都要鉸好幾副,最後竟存了一箱子的鞋墊。

在那些寒冷的日子裏,我踩着奶奶做的鞋墊,覺得每一腳都踏進了温柔裏。

到我在學校寄宿,她每逢星期就要從老家趕來,拎着大包小包來看我。待我進入高三後,她更擔心我營養不良 ,怕我掉頭髮、掉眉毛,怕我哪一天暈過去。她甚至問我要不要她陪讀,每天做飯給我吃。爺爺説,她將每天雷打不動的京劇換成了新聞聯播--老人家正嚴密地關注高考動向。2013年的高考作文題公佈後,她竟一字不差地向我複述一遍,要我引起絕對重視。

再後來,是在醫院裏見到她。我到現在才知道原來她偷偷地幹許多活。她做廣場清潔工,三點鐘就要起身,她也曾在烈日下到公園裏鋤草,也曾在馬路邊佝僂着拾荒。她一直擔心爸爸,便拼命做活攢錢準備供我念大學,過度的勞累使她的膝蓋軟骨嚴重受損。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她在路邊拾破爛,她面容憔悴,灰白乾枯的頭髮飄散在耳邊,我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她卻笑着説:“我還沒死呢,哭什麼啊!”她安慰我説奶奶不會死,奶奶要看你上大學。只是奶奶啊,你為什麼不能等着看看我的大學通知書啊。

奶奶今年76歲,恰好比我大58歲,我覺得這也許是上蒼安排好的,上蒼説:你的一生註定要歷經坎坷、磨難。可是奶奶也把這世間最善良、最美好的人的品行留給了我,我前進的路上便不再孤單、無所畏懼。

「點評」

小作者含着淚水,記下了奶奶勤勞辛苦的一生,雖然沒有感天動地的大事蹟,平凡人的平凡事蹟卻使得奶奶的形象顯得非常高大,深深打動人心,可見,人物傳記貴在真實。語言雖然平淡,可是字裏行間飽含的深情,讓文章增添感染人的魅力,樸實二字,也是人物傳記一個重要內核。

『範文』二

我的母親

--江蘇省沭陽縣沭陽如東高級中學高三(23)班 汪偉

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勞動婦女,40 幾歲的勞碌生活中並沒有創下什麼豐功偉績,幾件平凡小事卻也讓我覺得應該把它書寫出來。

母親頭上的疤痕

母親頭上的疤痕現在還在。

那年收成不好,為維持生計,父親隨着打工潮外出打工,家裏只剩下母親,爺爺和我。

公糧和土地税管理費早就繳清,村裏的書記卻又帶人來收説不出名目的義務費。母親生氣了,要書記拿出鄉政府的文件,否則堅決不給,書記揚言要扒糧食,母親死死地閂上了門,將那羣虎狼般的人擋在了門外。可他們硬是把門砸開,書記帶着十幾個人一起衝了進來。書記叫人一把薅住母親的頭髮,把她狠狠地撞在門檻上。母親的頭皮被磕破一大塊,血肉模糊。可母親並不妥協,她衝到廚房裏,抄起菜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一行人被母親的舉動驚住了,他們從沒見過如此比男人還強硬的女人。書記罵了一句:“算你有種!我們走!”母親趕忙跑過來抱住躲在牆角的我,淚流不止。後來母親回想起這段經歷,卻笑話自己當時沒有把菜刀架在那位書記的脖子上。

母親的豆腐坊

母親為了補貼家用,在家裏開起了豆腐坊。

每天早晨三四點鐘,廚房昏黃的燈光下是母親忙碌的身影。淘豆子、磨豆子、煮豆漿、壓豆腐,母親的動作嫻熟而敏捷。廚房內豆香瀰漫,水汽氤氲。我那時尚小,不能幫上什麼忙,只負責將做豆腐剩下的豆漿、豆腐腦吃喝乾淨。

母親做的豆腐細膩白嫩,因此便不愁銷路。就這樣,母親用她的雙手、一粒粒黃豆,一桌桌豆腐替父親撐起了半個家。

病牀前的孝順媳婦

人們常説,久病牀前無孝子。可是這句話在我家是不適用的。我的爺爺患腦血栓,常年卧病在牀,生活嚴重不能自理,父親在家自然好辦,可是兩個人都在家也不是辦法。母親決然對父親説:“你儘管放心出去打工,把爺爺交給我伺候,倘若有一點不周到,你回家踹我的臉。” 父親瞭解母親的為人,便放心外出打工,這可苦了母親,一日三餐外加早點,親手用勺子喂爺爺吃,爺爺舌頭不靈活,食物常會落在牀上,自己倒着急,母親耐心勸慰爺爺,絲毫沒有怨言。反而笑着説,“老小老小,人越老越變小,人哪有不老的?”媳婦照顧公公,最難的是洗澡,可是母親不怕,一天幾次擦洗身子,不嫌骯髒不嫌臭,爺爺躺在牀上幾年,身上沒有褥瘡,室內沒有異味,冷熱有空調,冬天曬太陽,夏天早晨坐輪椅吹吹風。爺爺囉嗦着對人講, “自己的兒媳婦勝過兒子。”

善良的母親

十四歲,我上了初中。學校離家很遠,其實,與其説學校遠,倒不如説家很偏僻。母親隔三差五到學校看望我,星期天,督促我完成作業,要我陪爺爺説説話,初二那年的暑假,我不小心着涼,深夜裏上吐下瀉,外面又下雨,母親揹着我一步一步走了兩里路,來到村衞生室,一夜未眠,我的病好了,母親卻熬紅了雙眼。天矇矇亮,她把我拜託給醫生,自己又跑回家照顧爺爺,這就是我勤勞善良的母親。鼻尖一酸,一氣之下跑出了家門。

高二那年,外婆病重,母親打電話問候,幾乎每天一遍。後來外婆去世,舅舅們知道母親分不開身,瞞着不讓母親知道。母親從三姨處得到了消息。但她並沒有哭,只是癱坐在椅子上。並不是母女親情淡薄,而是精神的打擊讓她失去了哭泣的意識。

三姨説:“家家都有難事,你的苦衷,我們懂,我相信媽也能理解,媽會原諒你的。”

後來我回家,母親一邊向我説着這些事,一邊將壓抑多年的淚水傾倒出來。

母親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的性格中有堅韌的一面也有柔弱的一面。我雖然是家中的獨子,卻未能受到掌上明珠般的待遇,或者説全是在母親的手掌下長大的;雖然我也曾懷疑過那首歌--《世上只有媽媽好》是否該反過來唱,但是現在看來母親在相夫教子方面做得至少説是不比別人差的。

我曾叩問“母親”二字到底意味着什麼,到底包含着什麼。後來我才逐漸懂得,它不僅僅是一個稱謂,意味着一種責任,更意味在最困難的時候,以一種在母性的力量為家人撐起一片天。

「點評」

勤勞善良堅強,孝順長輩,關心愛護兒女,在家中撐起一片天,面對不平,挺身而起,這就是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這樣的人值得書寫。這篇人物傳記,選材典型,條理清楚,樸實的語言寫出平凡人物的不平凡,基本把握人物傳記寫作的箇中三味。

2016年5月20日

陳士應  郵箱:

家庭:江蘇沭陽縣沭城鎮新康花園3號樓二單元401

手機號碼:13585279236

Qq  1152507899

 

陳士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g2domz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