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精選5篇)

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精選5篇)

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1

設計意圖:

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而“恐龍”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文章從題目到內容都吸引着學生好奇心。因此,在設計中,我抓住這一學習契機,引導學生通過多渠道收集資料,以自主學習喚起學生濃厚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閲讀教學始終堅持“以讀為本”。在設計中,我指導學生自主閲讀、反覆誦讀,在語言實踐中體會説明文中用詞的正確生動,並在這過程中感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描繪、敏捷、欣喜若狂、形態各異”等詞語。

2、能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感興趣的語段。

3、練習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熱愛科學、鑽研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弄懂課文內容,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難點: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製作教學課件,課件中包含相關的原始恐龍圖片影像、恐龍化石、文字解説、課文重要句段等。

2、學生準備:課前通過各種方法收集恐龍相關資料,可以是圖片,可以是文字材料。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交流資料

1、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位新朋友。(板書:恐龍)

看到“恐龍”這個詞語,你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用一個合適的詞語概括——的恐龍(笨拙的;龐大的;兇猛的……)

2、你瞭解恐龍嗎?根據查閲的資料進行交流。課件展示相關內容。

2、補充課題,質疑問難: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麼想知道的嗎?

(笨重恐龍怎麼可能飛向藍天的?恐龍和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樣的嗎?他們之間有聯繫嗎?……)

二、初讀課文,自學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不好的地方多讀幾遍。

2、再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飛向藍天的恐龍課文簡説

(1)藉助拼音或工具書把生字詞讀準確,運用已學方法識字。教師巡視瞭解情況。

(2)反饋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A、正音——嶄:‘翹舌音;“凌、恐、盈”後鼻音。

注意字形,尤其是筆順——捷;辨析“頓—噸”

第四組:都指身體的某個部位。

B、有什麼不理解的詞語嗎?預設:

(中生代: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按地層的年齡將地球的年齡劃分成一些單位,人們習慣於以生物的情況來劃分,這樣就把整個46億年劃成兩個大的單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而將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後的時代稱做是顯生宙。宙下被劃分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中生代屬於地質年代的第四代,延續約一億年,這一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這個時期主要的脊椎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

化石:指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瞭解生物的演化過程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毋庸置疑:指無須懷疑,是鐵一樣的事實。)

C、“聽意猜詞”遊戲

三、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1、自由讀課文,把句子讀通讀順,難讀的句子反覆多練。思考: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容?

2、交流討論,試着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顯示,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成了飛翔的鳥兒。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學家假想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兒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學家希望能從化石中重現這一歷史進程。

四、通讀全文,深入感知

讀後,選用課文中的詞句,説説課文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檢測學情

1、檢測生字詞。

2、回想課文內容,説説最感興趣的地方。

二、精讀品位重點段落(第3、4自然段)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導閲讀第二段

1、優秀調查員瞭解演化過程

(1)學校科研組需要招聘一批優秀的調查員,入門考試就是:

自主閲讀這兩小節,小組研討合作填寫表格:

龐大恐龍家族

繁衍生息的情況

時間

特點

第一代恐龍

兩足奔跑

許許多多年後

根據表格,討論:作者從哪些角度來介紹恐龍這一大家族?

(2)彙報交流

用自己的話説説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提示學生可根據表格或課文內容,展開合理想象。融入自己瞭解到的恐龍相關知識,清楚有序地表達。)

(3)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

2、自主品讀體會語句特點

找出你認為寫得比較生動的句子讀一讀,説説它好在哪裏?(出示課件)

如:

(1)比較句子:

A、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B、恐龍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一支”是指某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漫長的演化”是指有着很長的演變過程,而不是突如其來的變化。

(2)“一些與鳥類親緣關係較近的恐龍應該長有羽毛。”

(3)“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

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體會作者語言的準確生動,體會科學家嚴謹執着的工作作風。

三、細讀感悟其他段落。(第1、2、5自然段)

1、科學家是如何得到這樣的結果的呢?讓我們好好地來讀讀課文第一、二兩小節。

(1)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怎樣的假説?依據是什麼?

(2)又是什麼讓科學家“欣喜若狂”?結合課文説説。

(3)理解“點睛之筆”

(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古生物科學家們漫長的研究歷程與取得的成果比做“畫卷”。而要證明恐龍向鳥類演化,“羽毛”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帶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的發現,為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加速了這項研究的進程。因此,説是“點睛之筆”。)

(4)想象古生物學家們聽説遼西的發現後驚喜的心情、樣子;讀好課文中的句子。

2、學習第五自然段

(1)自由閲讀,瞭解科學家心中一個更為美好的願望。

(2)説説你們心中關於恐龍的願望。

四、熟背積累語言文字

1、説説自己的學習收穫

2、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試着背一背。

五、課外延伸,實踐作業

1、把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講給爸爸、媽媽聽。

2、選作:再找一些關於恐龍的資料讀讀。條件允許的話,組織一次“恐龍展示會”。

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説: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着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着讀者的閲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着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後,它的後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於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課文最後表達了科學家們的美好心願: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證據,重現恐龍飛向藍天這一歷史進程。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深刻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過程,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3、利用網絡資源,初步培養學生自主查閲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瞭解不同恐龍的不同特點,深刻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請看,這是什麼?(出示課件)是啊,一隻是笨重的恐龍,一個是輕盈的鴿子,看起來一點關係都沒有,用課文中的話説,是毫無關係,可是科學家們通過漫長的研究發現,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係,而且很有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現在,我們一起學習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

2、看到這個題目,你想説些什麼?

二、學習課文三四段,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1、自讀課文三四段。

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覆讀課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能不能解答你的疑問,將你瞭解到的.知識劃一劃。

2、反饋,並相機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同學們學得很認真,肯定有了很多收穫,説説看,你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什麼,解決問題了嗎?

①地球上第一種恐龍什麼樣?你從哪裏找到的?(結合回答板書)

②課文從恐龍的大小,行走方式向我們描述了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讓我們再讀讀這句。

③就這樣,經過了數千年,它們變了嗎,變成什麼樣了呢?你從課文哪一句知道的?讀後你想到了什麼?

④是的,經過了數千年,它們有了很大的變化,還繁衍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用什麼詞形容這樣一個家族呢?(形態各異、可愛……)

⑤同學們,你們想看看這形態各異的恐龍嗎?想不想更深入的瞭解它們?大家可以在網上找找相關資料,看能不能找到你最感興趣的恐龍?(學生自行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

⑥反饋,誰來介紹自己最感興趣的恐龍?可以用上課文中的句子和詞語。

⑦多麼有趣的大家庭啊!讓我們再好好的讀讀這一句。(課件)

⑧這麼多的恐龍,是不是最後都幸運地飛向了藍天了呢?是啊,只有它們中的一支——獵食性恐龍發生了變化,它們變成怎樣了?怎樣變的?從哪些詞體會到的?——逐漸,越來越……你懂得了什麼?(理解文章用詞的準確性)

⑨就這樣,經過漫長的時間,一種生活在地面上帶羽毛的恐龍,在奔跑過程中學會了飛翔,飛向了藍天,成為了天之驕子(板書)鳥類。

三、學習感悟課文第二自然段。

1、其實,早在19世紀,科學家們在經過對大量恐龍和鳥類骨骼化石的對比後,就做出了這樣的推測——鳥類是由恐龍中的一支演化而來,可推測只能的推測,科學是容不得半點虛假的,如果沒有一個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這個推測,那科學家們也只能歎息了,不過,在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首次在遼寧西部發現了保存了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

2、網上學習。同學們可以在網上看看有關遼西大發現的資料。

3、反饋。説説你瞭解了什麼?首次是什麼意思?又證明了什麼?(相機感悟欣喜若狂、“點睛”之筆)

①是啊,歷經百餘年的研究,終於有了結果,科學家們會是怎樣的呢?讀讀這句。(課件)

②這個重大的發現為科學家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證據,也就是文中説的“點睛”之筆,也

難怪全世界的科學家們欣喜若狂,讓我們欣喜若狂的讀讀。

四、小結。

1、同學們,我們利用網絡資源,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已經對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有了深刻的瞭解,在我們即將結束課文的時候,科學家們還有一個美好的願望想告訴大家,是什麼呢?(學習課文最後一段)

2、你們覺得他們的願望能實現嗎?

3、還有很多同學想説説自己的想法,但時間有限,歡迎大家課後進入林老師的博客,將自己的想法發表在那裏。

教學反思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着讀者的閲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着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後,它的後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於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在第一課時中,我讓孩子們很好的讀了課文,對生字、詞語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這樣,在第二課時中,我不需要用太多的時間放在讓學生熟悉課文上來,於是,在本課一開始,我就直奔主題,讓孩子們去學習三四自然段,瞭解恐龍到鳥類的演化過程。恐龍到鳥類的演化過程,看似複雜,但是有着很明確的一條線——時間,在孩子們學習課文時,我順着他們的回答,將時間這條線板書在了黑板上,做為我的板書,這樣,學生對恐龍的演化過程一目瞭然,就能更深刻的瞭解恐龍的演化過程了。

在這節課中,我希望孩子們能更多的自主的提出問題,可當孩子們能自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時,我沒有很好的去引導,而是自己將問題提了出來,感覺就象是老師在一步步的帶着學生走,而沒有很好的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是我今後需要改進的部分。

另外,語文和信息技術的整合課,對我來説是一次嘗試,而對學生來説,在計算機室裏上語文課,更是一件新鮮事。孩子們大多家中沒有電腦,僅僅靠在學校上的微機課中瞭解了一些很粗淺的知識,所以,在運用計算機時注意力往往不在學習語文上,而對老師提出的要求做的不太好,於是,我在設計課時,就沒有設計太多的運用網絡資源,所以,顯得在課堂中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不太到位,這是我下一步要改進的。

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發現問題,提出的一種假説: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證實假想的探索過程,同時向我們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語言準確生動,內容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語言準確生動,學生在認真閲讀的基礎上,可以根據課文描繪的情景,展開豐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瞭解的有關恐龍進化的知識。採用質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樹立學生探究意識,培養學生鑽研科學的精神。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弄明白課文的主要內容、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一支恐龍怎樣演化成鳥類的過程,並有條理地複述。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熱愛科學、鑽研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弄懂課文內容,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教學難點:

能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佈置學生課前蒐集有關恐龍的資料。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讀課題

1、師: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位新朋友。(課件出示恐龍圖片)同學們欣賞完這些圖片,你用一個合適的詞語來概括:

()的恐龍

(笨拙的;龐大的;兇猛的……)

2、出示課題,學生讀課題,讀了這個有趣的課題,你有什麼問題嗎?

笨重恐龍怎麼可能飛向藍天的?

我們知道的恐龍沒翅膀,怎麼能飛向藍天呢?

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

3、師: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課文吧。課文中會告訴我們答案的。

二、初讀課文,認讀詞語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學習生字詞。

恐龍、兇猛、鴿子、描繪、輕盈、敏捷、欣喜若狂、形態各異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課文主要的內容:

①科學家是怎麼發現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的呢?

②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

四、深入讀書,解決問題

1)默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思考:句中劃線的詞語能刪去嗎?為什麼?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一支”指的是恐龍的某一個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長的變化”是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過程,而不是突如其來的變化。)

(恐龍種類多,演化成鳥類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準確。演化需要非常長的時期,所以用“漫長的演化”很準確。)

2)再次朗讀體會説明文用詞的準確性。

師:在20世紀末期科學家在遼寧西部發現了什麼?讓我們來讀課文尋找答案吧。

2、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理解重點詞句。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1)“點睛”之筆是什麼意思?

2)為什麼説這是“點睛”之筆呢?

(因為遼西的恐龍化石向世人提供了恐龍張羽毛的證據,所以説是點睛之筆。)

由此説明:恐龍和鳥類在骨骼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老師課前蒐集了關於“地質年代”和“中生代”的資料,現在大家來了解一下。

五、拓展

1、瞭解“地質年代”和“中生代”的資料。

2、讀課文,思考:恐龍飛翔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

3、看完視頻,你還有什麼問題嗎?請寫下來,明天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聽寫詞語,同桌互批。

2、課文中是用這裏的哪個四字詞來形容這龐大的家族,請找出來。(形態各異)

3、理解:形態各異(也可以用這個詞説一句話。)

我們所知道的恐龍是沒有翅膀的,那麼,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學習第四自然段。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習第四自然段。

出示學習提示:

1)自讀課文,並獨立思考: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邊讀課文,邊批註,寫寫你的感受)

2)整理填空(四人小組合作完成練習)。

()年前,第一代恐龍()。經過(),繁衍成()的()的恐龍家族。

一些獵食性恐龍身體(),體表()。有一些轉移到(),在樹木間(),具備()的能力,最終能夠()。

就這樣,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脱離同類,飛向藍天,成了天之驕子,演化成今天鳥類大家族。

3)小組內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4)彙報交流。

2、指明覆述:

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3、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部分。

三、總結概括全文,激發探索慾望

1、科學家們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研究,幫助我們瞭解了體態笨重的恐龍最終變為輕盈靈活的鳥兒的演化過程,這一切凝結着他們多少寶貴的心血啊!但是他們並沒有就此止步,他們心中還有一個更為美好的願望——重現這一歷史進程。

2、你認為科學家的願望能實現嗎?為什麼?

四、課外延伸,實踐作業

1、把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講給爸爸、媽媽聽。

2、再找一些關於恐龍的資料讀讀,組織一次“恐龍展示會”。

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⒈會認7個生字,學會13個生字,理解形態各異,繁衍,茹毛飲血等詞語。

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⒊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體會文中正確生動的語言,激發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預設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⒈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飛向藍天的恐龍》板書課題。

⒉學生質疑:恐龍是怎樣飛上藍天的飛向藍天的恐龍是指哪些恐龍。

大家心中的問題,只有仔細讀書才能發現。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

⒈讀書要求:

①讀準生字音,讀通課文,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②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⒉學生交流讀書收穫

過渡:是啊,科學家們根據研究向我們提出了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這一假説,他們在大量化石顯示中發現: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板書:漫長的演化)恐龍是如何飛翔藍天的寫在課文的哪一自然段中(第四自然段)

你是根據哪一自然段知道的(讀好第三自然段)

三、自讀自悟,精讀第四自然段

⒈請幾個學生朗讀,默讀,想想這段話向我們介紹了哪些恐龍

⒉出示文本交流:

⑴文本一

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後腿支撐身體。

這句話,你知道什麼作者是怎樣寫的。

⑵文本二

數千萬年後,它的後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有些恐龍像它們的祖先一樣兩足奔跑,有些恐龍則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龍身長几十米,重達數十噸,有些恐龍則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有些恐龍兇猛異常,是茹毛飲血的食肉動物,有些恐龍則温順可愛,以植物為食。

①讀,理解繁衍茹毛飲血的意思

②寫了哪些類型的恐龍(大小行走方式性情)能不能把分號改成逗號

③用什麼方法寫的

過渡各種各樣的恐龍奔跑的,行走的,笨重的,小巧的,温順的,兇猛的這真可以算是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④讀出情感

⑶文本三

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骨骼中空,身體輕盈;腦顱膨大,行動敏捷;前肢越來越長,能像鳥翼一樣拍打;它們的體表長出了美麗的羽毛,不再披着鱗片或鱗甲。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這些樹棲的恐龍在樹木之間跳躍,降落,慢慢具備了滑翔能力,並最終能夠主動飛行。不過,有些科學家認為,飛行並非始於樹棲生活過程。他們推測,一種生活在地面上的帶羽毛恐龍,在奔跑過程中學會了飛翔。不管怎樣,有一點毋庸置疑:原本不會飛的恐龍最終變成了天之驕子——鳥類,它們飛向了藍天,從此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天地。

①課文是怎樣介紹獵食性恐龍的,與鳥兒有什麼相似之處

②讀文後填空

一些獵食性恐龍身體_________體表__________有一些轉移到_______在樹木間________具備_________最終____________。有些科學家推測,一種生活在_________,在_________學會了飛翔。

③引讀師:正因為一些獵食性恐龍身體

生:逐漸變小,體表長出了美麗的羽毛

師:科學家覺得他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

生: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了樹上生存。這些樹棲的恐龍在樹木間跳躍,降落,慢慢具備了滑翔能力,最終能夠主動飛行。

師:有些科學家推測

生:一種生活在地面上的帶羽毛的恐龍,在奔跑過程中學會了飛翔。

④換詞讀:所以,不管怎樣毋庸置疑(不用懷疑肯定有理由相信)原本不會飛的恐龍最終變成了天之驕子——鳥類,它們飛向了藍天,從此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天地。

⑤播放恐龍演變鳥的短片

⑥這是一篇科普文章,既有知識性又有科學性。這節課我們瞭解了一些恐龍演化成鳥類的知識,現在來看看作者在寫這段話的時候,你覺得哪些詞語用得特別準確。比如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後腿支撐身體。這裏大約兩億三千萬年前寫出了恐龍出現的時間,大約表示不確定的數。

學生尋找:(逐漸其中一些可能慢慢推測……)

通過朗讀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⒊作者在寫恐龍的一支演化成鳥兒的過程,説説是按什麼順序介紹

過渡:是啊,這個演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兩億三千萬年前的第一種恐龍到數千萬年繁衍成的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一些種類經過長時間的演化變成了鳥類,在億萬年前飛向了藍天。

生齊讀課: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⒋總結全文,激發探索精神

師: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脱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家族。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你認為有沒有這種可能説説你的想法。指名答。

師總結:同學們對未來寄予了厚望,你們説得好,隨着越來越多恐龍化石的發現,給科學家的研究提供了幫助,他們不斷探索,通過科學技術手段,現在已經能夠形象直觀地再現恐龍生活的畫面,演化的過程,滅絕的原因。讓我們一起走進恐龍世界去感受科技的魅力吧。

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欣喜若狂、輕盈、敏捷”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恐龍是怎樣演化成鳥的。

3、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知識的興趣。

4、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樹立學生探究的意識,培養他們鑽研科學的精神。

【教學準備】

有關恐龍的資料、課文朗讀磁帶、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掛圖展示,激趣導入

二、板書課題、解題

飛向藍天的恐龍

三、聽課文錄音帶,自學生字詞

1、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2、自學生字詞:

⑴認讀字:

鈍凌。

⑵書寫字:

恐、兇、笨、鴿、僅、頓、描、繪、噸、盈、敏、捷、嶄。

⑶新詞:

遲鈍:反應慢,不靈敏。

五彩斑斕:燦爛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迴旋的飛。

後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飲血、毋庸置疑等詞語讓學生用老師教的方法自己解釋、討論。

四、自由朗讀課文,感悟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大量的化石顯示,鳥兒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學家們假想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兒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學家們希望能從化石中重現這一歷史過程。

五、小結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確定自己喜歡的段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vwe2e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