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設計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設計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南宋文學家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全詞就登臨所見揮發,由寫景進而抒情,情和景融合無間,將內心的感情寫得既含蓄而又淋漓盡致。下面給大家分享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教學設計,歡迎借鑑!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設計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設計1

一、三維目標

1、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藴涵的深層含義。

3、培養鑑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提高文學修養。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品味詩詞語言,深刻理解詞人悲苦心情。

2、教學難點

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提問法、問題探究法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辛棄疾,我們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詞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學之外的辛棄疾是怎樣的人呢?他曾經揭竿而起,曾經威震四方,曾經率領區區五十幾個士兵長驅直入敵營,在五萬多精兵駐守的兵營中活捉了殺死己方將領的叛徒,更有人稱他為“隆中諸葛”,肯定他的謀略超羣。但這樣一位將才,卻在當時的時局之下,備受排擠,有心殺敵,但卻無路請纓,終至壯志難酬。然而,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壯志難伸的辛棄疾在文學方面卻是成就卓著,成為南宋詞壇上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人稱“詞中之龍”。

那麼,我們這節課就來給大家介紹這位詞壇大家,主要來欣賞他的代表作品《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二)、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稈,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難”,中原淪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爭此起彼伏。在遍地烽煙之中,辛棄疾降生了。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與金人簽訂了屈辱條約,從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棄疾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濟南人耿京聚眾數十萬反抗金朝的暴虐統治,年僅22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隊伍奔耿京部下,擔任全軍書檄文告的掌書記職務,顯示出非凡的.膽略和胸襟。紹興三十二年,辛棄疾勸耿京與南宋政府取得聯繫,並以文人的身份跟隨諸軍提領賈瑞等奉赴建康(今江蘇南京)面見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東途中,辛棄疾獲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張安國殺害,便立即率領50名騎兵,直奔濟州(今山東鉅野)有五萬之眾的金兵營地,將張安國生擒綁縛於馬上,疾馳送到建康處死。這一壯舉充分表現出辛棄疾非凡的膽略勇氣。

辛棄疾深謀遠慮,智略超羣。南歸後,年26歲的辛棄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論》,31歲進獻《九議》,指陳任人用兵之道,謀劃復國中興的大計,切實詳明。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辛棄疾,南歸後本來希望盡展其雄才將略,揮擁萬夫,橫戈殺敵,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然而,自隆興元年(1163)符離之役失敗後,南宋王朝一戰喪膽,甘心向金朝俯首稱臣,納貢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請纓無路,報國無門。而辛棄疾受到歧視而不被信任,只好轉而在詞壇上開疆拓土,將本該用以建樹“弓刀事業”(《破陣子》)的雄才來建立詞史上的豐碑。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並稱“蘇、辛”。代表作有:《鷓鴣天》、《清平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

(三)、賞析全詞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明確】開篇寫景,營造了宏大壯闊的意境。面對這闊大的境界,詞人那種磊落的胸懷讓我們一覽無餘。

2、“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明確】借景抒情。“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層層疊疊的遠山,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髮髻,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

——【明確】借景抒情。寫的是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寓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羣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這裏的遊子指辛棄疾自己。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伐收復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

4、“把吳鈎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明確】是借動作抒情和直抒胸臆,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看、拍,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鈎看了”。“吳鈎”,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閒置身旁,只作賞玩,無用武之處,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説不出來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裏,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無人會、登臨意”則慨歎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讀到此,於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種情感感染。

5、“休説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明確】用典抒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值得注意的是,這裏辛棄疾雖然那張翰自比卻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憤懣,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6、“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明確】用典抒情。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裏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牀上,叫他睡下牀。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説: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牀呢?“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

小結:所以,這二層的大意是説,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於此是説,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於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7、“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明確】用典抒情。“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據《世説新語言語》,桓温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歎地説:“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麼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我今日內心是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閒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裏,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8、“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明確】直抒胸臆。“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裏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遊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已,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英雄無淚,只因未到傷心處,辛棄疾卻黯然流淚,那是因為他的心在滴血呀!

(四)、問題探究

1、上片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借景抒情

2、上片描寫了哪些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斷鴻、遊子

3、在上片裏,作者是怎樣借景抒情的?

——作者用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等自然景物,烘托出一種悽清冷落、無線悲涼的意境,來襯托作者壓抑、孤獨、憂愁的心情,巧妙的做到了,情景交融。

4、在下片中,作者寫了哪些人和事?

(1)、張翰——樂於歸隱

(2)、許汜——謀取私利

(3)、劉備——雄才大略

(4)、桓温——歎時光流逝

5、詞的下片,作者連用三個典故,有何作用?

——作者連用三個典故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1)、張翰的典故,即表明了詞人對金人和南宋朝廷的激憤,又表明了自己不會像張翰那樣置政務不顧而隱居。

(2)、三國時許汜和劉備的典故,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立志恢復山河的雄才大略。

(3)桓温典故,直抒胸臆,感歎時光。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結合註釋解釋全文大意,瞭解本詞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理解文中所涉及典故。

【過程與方法】

加強朗讀訓練,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詞意,感悟詞情,培養學生讀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辛棄疾在仕途失意情況下,願為國效力的曠達胸懷,卻報國無門的苦悶情感,增強自身以國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註釋解釋全文大意,瞭解本詞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理解文中所涉及典故。

【教學難點】學習辛棄疾在仕途失意情況下,願為國效力的曠達胸懷,卻報國無門的苦悶情感,增強自身以國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請學生展示預習任務的完成情況:簡單介紹辛棄疾,教師補充。並且請學生回憶學過的蘇軾的詩詞。

2.補充本詞的創作背景。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通讀課文,結合註釋理解文章大意。

2.朗讀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語調、節奏、感情。並思考:本詞上、下闋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上闋,由寫景表達自己的“愁”與“恨”;下闋,由用典表達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

(三)細讀課文,深入研讀

1.教師指名一個學生讀,其餘學生思考:上闋作者的觀察順序是怎樣的?

(由遠——近;天地——自身;)

2.同桌之間相互討論,如何能看出來?

(首先,先出現的意象是秋色、水、天。“秋色”的修飾語是“千里”,給人以遼遠之感,後“水隨天去秋無際”正是這種遼遠之感的具體表現,“無際”以體現出此時作者是在描寫窮己之目所能及之景;玉簪螺髻,是寫山,山雖也屬遠景,但比起“千里”“無際”而言,空間上的延伸感略有降低,是除天際以外的另一視線標的物;“落日樓頭”“欄杆拍遍”就又近一層,從看得見摸不着之景,變成了可觸摸之景。整個過程作者以秋色起興,逐漸吐露出“愁”“恨”“遊子之情”,從無情之景寫至有情之景,從遙遠的天際逐漸關注到自身的情感。)

3.小組合作,上闋中作者的“愁”“恨”“遊子之情”都是緣何而起?

(首先,“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出自皮日休《縹緲峯》“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以及韓愈《送貴州嚴大夫》“山如碧玉”之句。此處體現山河的美好壯麗。然而,建康屬於南宋偏安之地,北方的宋朝已被金人佔領,作者也被迫投南。此時,山河越壯麗,山河淪喪之痛就越強烈,因此“獻愁供恨”似是將自己的繾綣愁腸供奉給山河一般,愁恨難平;其次,作者是山東濟南人,因山河淪喪被迫背井離鄉,南行之此地,已然身世飄零,而作者在朝廷中又被排擠,孤獨之意就更加一層。此處“江南遊子”暗指“南逃、被異黨排擠、不被君王重用”三層含義,“落日”代表了宋王朝衰敗的頹勢,“孤雁”代表了自己身世飄零又無法實現政治理想的苦悶。)

4.小組合作,下闋使用了哪些典故,又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其一,張翰因為想吃家鄉的魚就辭官回家,暗含作者的思鄉之情;其二,許汜於風雨飄搖之中求田問舍,表明自己不齒許汜之流,一心報國的情懷;其三,環紋被整,路過金城,見樹長大,感慨自己年歲漸長,表明作者時不己待,對自己政治願望難以實現的擔心。)

(四)小組討論,拓展延伸

小組討論,結合文本中的幾處典故,談談什麼樣的內容才能成為典故?

(真實出現過的人、文字、事件,虛構的東西不叫用典,如神話。)

(五)回顧全文,小結作業

小結:結合板書請學生集體簡述本文説明的內容,結束課文。

作業:對比閲讀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思考兩首詞在表現手法和所表達的感情上有何異同,下節課來分享一下。

五、板書設計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清秋、水、天 玉簪螺髻 樓、欄杆---------由遠及近

張翰————思鄉;

許汜————全心報國;

桓温————老之將至,壯志難酬

六、教學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內涵,把握本文情感,須對辛棄疾個人生平有一定地瞭解,在這個問題地處理上,可以預先留下預習任務,讓學生先對此進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導入環節討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rwrde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