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題破山寺後禪院》教學設計

《題破山寺後禪院》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題破山寺後禪院》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題破山寺後禪院》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通過寫破山寺後禪院,詩人層層深入着力營造的是一個幽深靜寂的意境,在這過程中,詩人內心的雜念也被一層層地剝除,最終,歸於寧靜,歸於清純,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想遠離塵世的隱逸胸懷。這是一首通過環境描寫表達作者心境的詩歌,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二、學生學情分析:

《題破山寺後禪院》面對的是一羣成長在無憂無慮的21世紀的少男少女,與他們生活的時代差距大,這也是他們進入初中後第二次接觸的古詩,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所以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通過環境描寫表達作者心境的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另外,還考慮到剛進初中的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產生學習疲勞,且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的層次,所以教師必須做到兼顧全體,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靈活安排教學過程。

三、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必須強調和協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互相滲透和協調發展。因而我從三方面擬定了本詩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瞭解古典詩詞的基本學法。

②、誦讀詩詞,讀出詩歌的節奏,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點拔引導品味賞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②、教育學生要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正確對待社會與生活。

2、教學重點:

(1)、瞭解古典詩詞的基本學法。

(2)、在誦讀中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3、教學難點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四、課前教學準備:

1、製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2、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有關常建的經歷,以便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經歷理解作者的心境。

3、問題的設計儘可能讓每個學生有話想説,有話可説。

五、選擇教學策略:

1、整體設計思想:以讀為本。《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 葉聖陶先生説:“閲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説:“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 朱自清先生在《論朗讀》中強調:“讀的用處最廣,語文教學中應特別重視它。”由此可見,“讀”是古詩詞閲讀教學的核心。所以,在這個課時的教學設計上,我按“學法指導—合作探究—信息反饋—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教學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積累、內化語言,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變一言堂為眾言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新學習等等。

2、教學方法的確定:針對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和組合教學方法。談話法激情引趣,朗讀法感知文本,討論法合作探究,點撥法啟迪思考,改寫法將詩歌改寫成現代散文,讓學生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合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四環六步互動”教學法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引導學生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自主質疑、合作探究”等多種訓練手段滲透在課堂教學中。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策略:以讀為主要手段。首先,安排“學法指導”這個環節,讀前做好指導與要求。其次,在學生“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利用“合作探究”的環節,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情感作鋪墊。再次,結合學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的成果進行“信息反饋”,此環節按下列順序操作:解讀—聽讀—譯讀—背讀—悟讀—賞讀。詩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詩歌,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最後安排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更加走近作者,讓詩歌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境界。

4、本設計的特色:

(1)新課的導入: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

(2)環節的設計:“四環六步互動”。四環:“學法指導—合作探究—信息反饋—拓展延伸”,六步:解讀—聽讀—譯讀—背讀—悟讀—賞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引導學生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3)問題的設計:從學生的經驗、生活出發,注意目的性、把握難易性、力求新穎性、強調開放性、體現層次性。

六、教學步驟:

(一)、課前互動(3分鐘)

1、教師唱歌。

2、猜猜老師的姓名,説説自己名字的來歷。

(二)、導入新課(1分鐘)

同學們,今天我不是來教大家唱歌,但是跟“歌”有關,在“歌”字前面加一個“詩”便是了。詩是凝練的語言,詩是精美的畫卷,詩是崇高的思想,詩是樸素的哲理,詩是很多很多……走進詩歌的世界,你的靈魂將得到昇華;走進詩歌的天堂,你將領略到詩歌的美妙。今天,(出示道具)我將用這把鑰匙和大家一起打開詩歌的大門,走進詩歌的無限天地。

(三)、學法指導(2分鐘)

介紹學習古詩的一種基本學法:(幻燈出示)

1、解讀。(瞭解詩歌的題目、作者及背景)

2、聽讀。(讀準字音、節奏與重讀)

3、譯讀。(翻譯詩歌,弄懂詩歌的意思)

4、背讀。(理出詩歌的脈絡,背誦詩歌)

5、悟讀。(悟出詩歌的思想內容)

6、賞讀。(品味欣賞詩歌的精彩之處)

(四)、合作探究(5分鐘)

按照這種基本學法,這六個步驟,按部就班小組合作討論學習《題破山寺後禪院》。(5分鐘後期待你精彩的發言)(教師巡邏指導)(板書:題破山寺後禪院)

(五)、信息反饋。(25分鐘)

(1)、解讀。(3分鐘)

①解題:破山寺,即興福寺,古址在江蘇常熟虞山北麓。後禪院,禪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後院,前院講經、供佛,後院即“後禪院”,為僧人居住區。那麼,“題”字是什麼意思?

題目的意思是什麼?(寫破山寺後禪院。)交代了寫作的內容。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它分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板書)

②作者、背景簡介:常建——唐代詩人。生卒年和字號不詳。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只做過盱眙(xū yí)尉的小官。由於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遊覽名山古剎,尋幽探勝,後來隱居鄂渚的西山。《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在他遊覽破山寺時所作,這是他的代表作。

(2)、聽讀。(5分鐘)

①教師範讀。

②同桌互讀互聽。

③指名讀。

④齊讀。

(3)、譯讀。(3分鐘)

要朗讀好詩歌就要以理解詩歌內容為基礎。接下來,請同學們把這首詩翻譯出來。

譯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早晨進入古老的寺廟,早上的太陽照耀着高聳的樹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遠處,僧人的房舍被花木濃蔭覆蓋着。

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

山的景色使鳥兒歡悦,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淨盡。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自然界的)各種聲響這時都悄然寂靜,只剩下(僧人敲的)鍾和磬的聲音(在迴響)。

(4)、背讀。(5分鐘)

①譯讀詩歌,讓我們瞭解了詩歌內容,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作者在遊覽破山寺時寫了哪些景物?(板書:古寺 初日 高林 曲徑 禪房 花木 山光 鳥 潭影 鐘磬音)

這些都是描寫後禪院的環境,這種環境給我們什麼感覺呢?(幽靜)板書:環境(靜)

②根據板書試背詩歌。

③閉上眼睛背誦詩歌。

(5)、悟讀。(3分鐘)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習詩歌,要反覆朗誦,感受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人的感情,達到與詩人心靈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會更好地領悟詩歌。

這首詩通過描寫後禪院幽靜的環境,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呢?(板書:寄情於景、遠離塵世)可以用詩中的哪個字來概括?(空)板書:心境(空)。接下來,請同學們面帶表情地朗讀這首詩,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學生朗讀)

(6)、賞讀。(6分鐘)

這次朗讀讓我們更加走近常建,一首好詩啊,它猶如一杯香茶,光讀是不夠的,還要仔細欣賞,才能發現它意味無窮。請同學們看看,這首詩哪些地方寫得最精彩?(學生各抒己見)

3、反覆誦讀詩歌(齊讀、分組讀、齊背)(機動時間)

(六)、拓展延伸(5分鐘)

1、常建為什麼隱居呢?

明確:因為他得不到進仕的機會,看到仕途的艱險,想遠離這個煩擾的塵世而隱居。

2、從詩歌所表現的內容和思想來看,你同意他的做法嗎?為什麼?(同意,因為這是作者善於排解內心苦悶的做法。)(不同意,因為這是屬於逃避現實的做法。)假如你是常建,你會怎麼做?(請用“假如我是常建,我會------”這樣的句式説説。)(學生各抒己見)

3、在現實生活中,你有遇到過困難與挫折嗎?你是怎麼處理的?請舉例説説。(學生各抒己見)

小結: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無論怎樣,我們應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正確對待社會與生活。

(七)、佈置作業(1分鐘)

1、把《題破山寺後禪院》這首詩改寫成寫景散文。

2、運用這種方法自學《望嶽》和《觀滄海》。

(八)、結束課堂(1分鐘)

英國哲學家培根説:“讀詩使人睿智”。希望你們從此以後會喜歡上詩歌,在詩歌的天地裏找到無限樂趣。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這節課就上到這裏,下課,同學們再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pj2gr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