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所見》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

《所見》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所見》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所見》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

《所見》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讀通”“讀懂”“讀美”三個層次理解古詩,以讀促講,以讀促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藴美。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解題

1、同學們,暑期生活剛剛結束,誰能説説你的假期都去哪裏遊玩了?

2、你們的夏天真豐富。古時候有個叫袁枚的詩人,有一天他來到一片樹林裏,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於是,他把看到的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古詩《所見》。(板書課題)。

3、釋題: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題目的意思嗎?

4、出示課文插圖投影:你看到了什麼?又聽到了什麼?

過渡:同學們説了這麼多,可詩人卻用短短的文字將它表現出來,就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走進文字。

二、學習古詩

(一)讀通古詩

1、自讀古詩,讀準生字,讀通詩句。

2、讀出古詩的節奏。

(二)讀懂古詩

1、理解字詞。(相機指導“蟬”的筆順)

2、走入文字背後。

(1)賞牧童騎牛圖:

A請自由讀詩的前兩句,看一看詩人所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裏看出來的?

B交流:

a騎黃牛。他是怎樣騎的?

b想象説話:讓我們和小牧童一起走進樹林,大家邊讀邊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麼風景。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起來。誰來讀一讀這一句?

C指導朗讀。

(2)鑑牧童捕蟬圖

A就在這曠野中,林陰下,小小牧童騎着牛,旁若無人地唱着,可是他卻忽然停止,能推測一下這是為什麼嗎?

B你為什麼這樣想啊?

C課件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D此時此刻,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

(3)體會情感

站在一旁的詩人心情又是怎樣的?

(三)讀美古詩

讓我們看看畫面美美地吟誦這首詩,把這如畫的詩、如詩的畫留在我們的心裏吧。

三、背誦古詩

四、同題拓展,積累古詩

1、誦讀畫中的畫境可以入詩,詩中的意境可以入畫,詩和畫的關係是何等的親密,袁枚的《題畫》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題畫》)請大家參看註釋,自由誦讀,看一看這兩首詩有什麼相同點。

2、你還知道哪些表現兒童生活的詩句?

3、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五、作業

用本節課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宋代詩人黃庭堅的《牧童》一詩。

《所見》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瞭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反覆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麼?(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麼時候的人。是幹什麼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着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繫,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也叫牧童。)

3.圖上的兒童在幹什麼?(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着牛,唱着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説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見”還可怎麼組詞呢?請大家想一想,“所見”是什麼意思?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覆練習,讀準讀熟

(一)初讀課文

l.教師範讀古詩

2.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3、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蟬

4.學生試讀、教師檢查讀。

(三)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這幅圖,,想想我們讀的詩句,你發現我們剛才只是從圖中用眼睛看了畫面上的內容,可作者所見的,還有什麼?

1、“見”不光是“看見”,還包括“聽見”……再看看這幅圖,再讀讀課文,,你能説出這首詩的意思嗎?先看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中那些詞語不理解?

2、學生質疑。

3、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個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聲唱歌時的心情怎樣?想象這時畫面的情景。

5、指導讀出牧童高興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興地唱着歌,後來呢?請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

7、學生質疑。

8、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個句子的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麼説?

9、你捉過什麼東西?“忽然閉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當時的樣子嗎?

10、你認為這句怎麼讀?與第一句的情景有什麼不同?你認為那些詞語寫得最有意思?你喜歡這個小牧童嗎?

11、教師引讀。

12、這個小牧童捉到蟬了嗎?為什麼?

四、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1、想象着古詩的內容,練習背誦。

2、檢查背誦。

五、指導寫字

1、分析結構,説偏旁。

2、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所見》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教學難、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感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掛圖,課文朗讀磁帶。

2、生字卡片:《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1、學生自由背誦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麼意思。

二、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圖畫,説説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深夜/籬落/一燈明。

5、藉助字典和詩後註釋,理解詩中詞語意思,並圈出不理解之處。

6、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四、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

(1)引導學生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3)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問題,教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

2、聽課文朗讀磁帶。

(1)邊聽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説説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指名描述畫面,其他同學説説是詩中的哪一句,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説具體,説生動。

(3)再聽錄音,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1)把握詩的節奏。

(2)教師範讀、領讀。

(3)學生自由讀、齊讀、小組競賽讀、個人表演讀。

(4)背誦古詩。

各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詩句的意境中。

五、作業

1、練習寫生字。

2、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見:梧葉促織一燈明

聽:寒聲}思鄉之情

感:動客情

《所見》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三個生字,理解詩中的詞語,説説古詩的大概意思。

3、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藴美。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生字,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難點:古詩的理解與背誦。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走進古詩

1、播放“牧童行歌捕蟬”動畫片段,學生在欣賞中勾起對牧童的悠閒自得的好奇。

2、談話:“夏天的時候,同學們都喜歡玩些什麼?”(自由交流)

3、傾聽學生談話,瞭解學生想法,在此基礎上引出古詩《所見》。

(二)初讀古詩,覓得詩趣

1、學生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讀一讀。

2、生讀詩後,瞭解字詞的認讀情況。在認讀的過程中,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

師:現在,調皮的字寶寶跑回了家,躲進課文裏,但我們還認識他們,我們一定會把這首詩讀好。

(三)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1、播放樂曲《牧童短笛》,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着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啊晃啊,就像坐在搖籃裏,真舒服呀!小樹林裏,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在飛,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我們來讀讀這兩行詩。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齊讀。

2、男生邊做“騎黃牛”動作,便朗讀。

引導全班“騎黃牛,讀古詩”。(配樂讀)

3、音樂突然停止,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

提問:小牧童怎麼不唱歌了?他為什麼不唱了呀?

生展開想象,自由發言。

引導學生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學生自由讀,大聲讀——小聲讀——齊讀,引導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4、拓展延伸:小牧童捉到蟬了嗎?怎麼捉住的?

學生模擬表演,自己想辦法捉住蟬。

5、出示課件,動畫演示,體會古詩大意,吟誦全詩。

四、走進詩人,深化情感

通過課件,初步瞭解詩人,淺誦詩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練習

想一想:牧童是怎樣捉蟬的呢?他捉到了蟬嗎?把這些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六、吟詩誦情,欣賞美文

1、學生齊背古詩。

2、送給愛詩的孩子幾首古詩:《小兒垂釣》、《池上》、《四時田園雜興》。

3、課件演示,動畫朗讀。

《所見》教學設計5

分析教材:

《夜書所見》是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第九課中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作的一首詩篇。詩人先是寫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中兩個生字,理解詩句,瞭解古詩的內容。

在反覆誦讀中,感受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家鄉的情感,並背誦古詩。

2、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來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境,積累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複習古詩《回鄉偶書》,説説詩中的思鄉之情。

2、引入古詩學習:

二、讀準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古詩,糾正字音,學習古詩中的生字。

三、學習古詩,體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瞭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1、教師:大家讀得很好了,那麼怎麼來學習古詩呢?(黑板出示)

1、解詩題

2、知作者

3、明詩義

(1)理解詞語

(2)明白句意

4、悟詩情

(二)解詩題

1、學生讀詩題,看看它是什麼意思?

2、學生説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學生沒有其它的途徑瞭解作者,這一部分就由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詩人。讓學生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

(四)明詩義

1、理解詞義

(1)學生讀詩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詞語。

(2)學生説説自己對詩句中詞語的理解。

(3)引導學生通過看註釋理解詞語。

3、明白句義

(1)現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裏,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麼。

(2)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句子,試着説説他們的意思。

(3)為什麼詩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導學生調換詩句的順序,用因為……所以……來説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3)作者還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請看第一、二行詩。

(4)引導學生學習一、二行詩句,説説詩句意思。

(五)悟詩情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回想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背誦古詩。

五、板書

夜書所見

南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思鄉之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回憶童年

夜深籬落一燈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8v04g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