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錦集六篇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錦集六篇

為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常常需要預先準備方案,方案是有很強可操作性的書面計劃。那麼你有了解過方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錦集六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 音樂渲染導入

(以理查德曼的鋼琴曲《思鄉曲》為背景音樂,悠然導入。)

師:同學們,20世紀的中國,有一種人,他們懷中緊貼着別人的書信,把一顆顆焦灼的心帶向遠方;有一種人,他們甘心做鴻雁傳書的使者,無怨無悔;有一種人,他們風餐露宿,形如乞丐,卻成了溝通鄉村和城市的橋樑;有一種人,他們用肩挑,用背駝,用手提,甚至用腰纏,用一個人的長征傳郵萬里!

這就是悲情的職業人——信客.

同學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餘秋雨先生的著名文章《信客》。

(課件展示篇名和作者。)

二、 整體感知——初識信客

師:(放慢節奏,停頓片刻,製造搶答的氣氛,調動學生情緒,依次展示問題。)

1、文中寫了幾個信客?

2、文章重點寫了哪個信客?

3、年輕的信客開始時候不願意做信客,為什麼後來答應了?

4、年輕的信客堅守了一生嗎?

三、 重點研讀——走進信客

師:年輕的信客被老信客的精神所打動,他答應了。那他為什麼沒能堅守一生?

學生評説,教師整理:

①信客的工作和生活都很艱苦。

②年輕的信客的身體不行了,老犯胃病和風濕病,得了職業病。

③職業很兇險,村裏對他充滿了懷疑;而在城裏又被人誣陷,還被送進監獄過。

④經常會受到侮辱,有時還無端捱打。

(課件展示:工作勞苦、盛會困苦、身體疾苦、心靈痛苦。)

四、 重點研讀——觸摸信客

師:同學們快速瀏覽全文,在文章裏勾畫出能夠表現“信客”性格的句子,並將成果

與其他同學交流。

課件展示:年輕的信客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學生評説,教師整理:

①他是一個非常誠信的人。

②他非常淳樸,有一顆寬容別人的心。

③他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師:同學們,在這樣生活和工作的情境中,年輕的信客堅守了幾十年。我們和信客相比,到底缺少什麼?

學生評説,教師整理:

①我們沒有信客的堅韌與善良。

②我們缺少對別人的關心和對他人的付出。

③我們缺少信客那樣對事業的執着精神。

④我們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

師(總結):作家餘華説過:“人樹立信念容易,可是要捍衞信念,九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長期的痛苦。”我們和信客相比,信客能付出艱辛的勞動,信客能承受長期的痛苦,而我們則不能。信客能夠為常人所不能為,忍常人所不能忍。

五、 深情感悟——回望信客

師:同學們,當我們再次閲讀餘秋雨的《信客》時,你是否朵了一份感動,一份敬仰。老師為同

學們準備了一張讀書卡,情同學們用最精彩的語言,最真摯的情感,就文章中你感受最深的一部分或者全文,寫下你的感悟。

學生展示:

①不是歸途,是千里奔波;不是牽掛,是大愛無言。路是他的軌跡,是他的語言,信任是他的生命,奉獻是他的義務。他以寬容面對抱怨,以悲憫面對淒涼。從鄉村到城市,從淳樸牽掛到燈紅酒綠,不變的是那條路,不變的是那顆充滿“信”的心。他,是真正的心靈鑄就師!

②面目凝重的婦人,從舊樓裏啟窗張望,張望那個熟悉的背影。信客如一朵雲荷,蒼雲纖荷,雁墜西天,一江悵水,夢若夜寒。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被賦予了無數而唯一的規律。這是一種奉獻,也是一種對生命的另類譜寫!

③一支筆桿,一趟奔波,一聲口信,他的工作如此單純;千萬情節,千奔萬尋,千里送情,他的工作卻又如此厚重。在“信”的路上,他奉獻美麗和陽光,收藏心酸和孤獨。信客去了,千千萬萬信客卻永遠不倒!

④裝滿思念與牽掛的郵包,很沉,但仍然揹負着。註定,沒有人掛念的信客,旅途孤獨。跋山涉水,只為將那一份份難以寄託的心情傳送,有幽怨,有思念……這也許就是一個信客的生命。

(背景音樂《思鄉曲》悠然響起,課件展示教師的讀書筆記。)

師:信客,他用一雙腳,走出了一個“信”字。

細細的山路,或是泥濘,或是陡峭,他卻來來回回走過了千萬遍。他的一串串腳印裏,有着村子裏所有的牽掛;他的一串串腳印裏,有着幾十年的歲月殘痕;他的一串串腳印裏有着多少孤獨與寂寞。他擎着悲苦,飲盡風霜,望穿哀怨,看透繁華。他挑着一擔擔的眼淚與痛斥,踏破了一季季的風塵。當季節滑落,歲月流轉,他在黃昏的平靜與蒼涼中迴歸大地。

普通的人能以崇高的方式生存。信客走了,他能帶走的只有記憶;他帶不走的,是一顆善良的人在我們每個人心中刻下的深深的烙印;帶不走的,是他在生命的詞典中,教會我們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的:

1.認識13個生字,做到會認、讀熟,鼓勵學生看上下文隨文識字。

2.掌握10個生字的音、形、義,能自主分析字形,並能在田字格內規範書寫。

3.熟讀課文,通過討論問題“為什麼大家説馬莎長大了?”懂得長大的標誌不在外表“像”,而是要“懂事”——關心他人,承擔責任。

教具準備:錄音機,實物投影儀,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師生齊背《我長大了一歲》。

教師:長大了一歲,多高興呀!有一個叫馬莎的小朋友也想快快長大。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題目是《馬莎長大了》(板題。齊讀。“莎”字註上拼音)“莎”是一個新的生字朋友。大家一起拼拼音節,認認字。

 二、識字,初讀課文:

1.自己試着讀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喜歡的符號標出來。

2.聽讀識字。

師:大家聽着錄音,用心記你不認識的生字的名字(放錄音)

你打敗了哪幾只“生字攔路虎”?請大聲喊出它們的名字。(將掃描的課文放在實物投影儀上。學生交流:我認識了第幾段第幾行的什麼字)

誰還有不認識的字?大膽找出來。(學生反饋不認識的字)哪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就由他來請一位同學當小老師教他,(課堂營造生生互動的氛圍。如果遇到未在生字表內的生字,如:卷、像、鞋等,教師可發問:你是怎麼知道它的名字的?如有學生提出是根據上下文猜出來的,可對這種方法表揚鼓勵)

3.出示詞語(課件顯示。從課文中將帶有本課生字的詞語摘出來,生字設置成紅色,帶拼音,兩個多音字“發”“覺”設置成藍色,如下:穿上 頭髮 有一次 掃地 乾淨 回家 倒水 懂事 但是 全家 覺得)

全班齊讀,遇到穿彩色衣服的生字,用心記一記(當學生讀到兩個多音字時,教師提醒一下,這兩個字另外的名字叫什麼。) (詞語接龍:男、女生輪流讀。)

4.出示13個生字(課件顯示。將每個生字放在一粒種子中,學生每讀對一個字,種子就破土而出,長成小芽芽。) 師:這幾個生字非常調皮,它們鑽到了小種子裏,小朋友讀對了,種子就會變成小芽芽。你覺得哪個生字最難記,就勇敢地站起來讀。(全班活動)

(遊戲:生字卡片開火車。)導語:小司機,快坐好,生字卡片開火車,嗚——(火車頭到哪一行,哪一行開火車讀。)

三、讀通課文,讀熟課文

1.誰想讀第一自然段?怎樣才能長大呢?馬莎想了好多辦法。咱們趕緊看看吧!(將第一幅圖板畫在黑板上)

2.圖文結合,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馬莎想了哪些方法?(學生交流圖意。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她穿上**的高跟鞋,又學姑姑的樣子,把頭髮捲成卷兒……”引導學生讀這句話,教師重點指導好“捲成卷兒”這個詞。) 看到這樣打扮的馬莎,大人們是怎麼説的?(指導朗讀時,考慮到學生不能模仿大人的語氣,因此教師有必要做一下示範並加上動作)。隨之請1~2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繼續範讀,然後再個別讀,全班讀。) (交流體會:咱班小朋友對馬莎説點什麼?在討論中使學生感悟,成長的關鍵不是外表“像”) 馬莎又去幹什麼了?(同時出示第二、三幅圖)

3.圖文結合,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交流圖意)誰能看圖説一説?(隨着學生交流的次序,引導學生自己小聲讀讀找出相應的段,然後組織彙報展示。將兩段活動分別打在投影儀上,根據學生讀書的次序,相機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話,指導學生讀好“就學着**的樣子把地掃乾淨了。”做到通順、不漏字、不添字。另外,還要指導朗讀**的話,教師可這樣引導:“哪個小朋友能像媽媽那樣,讀讀**的話?”讀完後,請學生評一評,發揮以評促讀的作用。第四自然段中爸爸説的話,學生容易加上“好像是”。在讀之前,教師提醒學生看準每個字去讀,在此基礎上指導朗讀。組織男女生比賽,徵求同學們的意見,女生或男生想讀誰説的話,就讀一讀。將**的話和爸爸的話,分別出示在屏幕上。引導學生注意:爸爸、媽媽誇小馬莎的話一樣嗎?哪兒不一樣?為什麼他們説的話不一樣呢?在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悟,成長的關鍵是要懂事——關心他人,承擔責任。)

爸爸説馬莎長大了,大人們也是這麼想的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4.指名讀最後一個自然段。組織交流:為什麼大家説馬莎長大了?

四、拓展活動:

馬莎以後自己會怎麼做?(採取多種形式可以説,可以演……)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概述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人教課標版高中化學必修①“第一章 從實驗學化學

第二節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一課時(45分鐘)。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在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反應等方面的定量關係時是廣泛運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學計算裏還是最關鍵的概念,可使計算較為簡捷明瞭,非常重要。本節教材的特點是概念多、理論性強,教學難度大;在本課時教學中安排了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幾個高難度的抽象概念,這些概念不僅涉及宏觀領域,還涉及微觀領域,難點集中,理解困難,為教學帶來了障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科學上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夠初步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意義,及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2.能夠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係,並能從物質的量的角度來認識物質的微觀構成,及化學反應中物質質量之間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所給資料,提高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的能力;在思考、討論和交流中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養成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2.通過物質的量的教學,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

3.在摩爾是堆量的教學中,提高遷移應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物質宏觀與微觀間量的關係的探究,感受化學界的奇妙與和諧;能夠對學習自然科學感興趣,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接受能力較強,處於初三和高一的銜接階段;在該階段學生對國際單位制中的“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對國際單位制中的“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將“物質的量”這一抽象概念與“物質的質量”相混。 學生的好奇心強,已具備了探究的意識;掌握了探究必備的相關知識,如知道化學反應的實質是物質構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數量比進行,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質量滿足質量守恆定律。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師引導探究,啟發學生自主建構概念。

對於抽象概念的突破,採用直觀的方式展示,如視頻、動畫等,變靜為動,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並自己建構新概念。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PPT課件

概念動畫

實驗視頻

相關圖片

多媒體教室

六、教學過程

環節一:提出問題

(一)情境引入

教師通過學生熟悉的化學反應視頻引入(此處需常見的化學反應視頻,如炭在氧氣中燃燒)

學生觀看視頻,從化學反應方程式出發,討論分析其中包含的意義。

C?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物質質量12g 32g 44g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出發,學生將這一反應中所包含的意義進行復習總結:

(1)從質量守恆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氣反應生成44克二氧化碳(2)從微觀機理角度,1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結合生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問題

教師從學生的討論結果出發,提出引導問題: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物質間的化學反應是微粒按一定數目關係進行的,那可稱量物質與微粒之間是否存在一種聯繫?我們有何辦法能將微粒數量與物質質量聯繫起來?

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想辦法

設計意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從而為學生了解引入“物質的量”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礎。

環節二:方法探究

(1)從微觀角度出發,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分組彙報所想出的辦法;

教師針對學生討論結果,將學生的認識過程與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聯在一起,模擬科學家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一個某種原子為例,此處要標出1個原子的質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稱量),為將微粒與物質質量聯繫起來,將此種原子由一個開始不斷堆積(此處需要媒體課件,展示微粒堆積的過程),同時質量隨微粒數目的增加而相應的增長,直

到有一刻該微粒集體的質量可稱量。就可説某克的物質中微粒數目是多少。)

學生體會,聯繫宏觀與微觀的橋樑,其核心是一種化小為大的思想。

(2)摩爾——堆量

教師以學生常見的物質為例,演示其粒子堆積的過程,並伴有總質量、粒子總數的同步變化。(如以碳原子為例,展示碳在堆積的動畫課件)當堆積的微粒數為6.02?10我們就説這是1摩爾,如以碳原子為例,6.02?10

子。

學生進一步的體會摩爾是聯繫宏觀與微觀數量的橋樑。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詞與摩爾相似。

學生思考,並回答常見量詞的名稱,如“雙”、“打”,“公斤”等。

(3)遷移應用

教師將示例微粒改變,而微粒數目6.02?10232323時,個碳原子,我們就説這是1摩爾的碳原不變,引導學生回答此時這些微粒量是否為1摩爾?(此處需1摩爾不同物質的相關圖片)

學生回答肯定,並得出結論:將示例微粒改變,同樣數目是6.02?1023時,我們説它是1摩爾。

設計意圖:圍繞提出的問題,再現科學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時的思維和方法;通過一種物質遷移至其它物質,使學生體會摩爾是一量的單位。

環節三: “物質的量”概念

(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

教師進而指出“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就像“千克”是“質量”單位,“米”是“長度”的單位。(舉例類比),摩爾簡稱“摩”,符號:mol

學生理解,並細細體會摩爾與物質的量間的關係。

(2)“物質的量”——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之一

教師展示有關國際單位制中7個基本單位的信息(此處需要有關國際單位制方面的圖片),物質的量是其中之一,記作n。

學生看教材P12資料卡片,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建構新概念。

(3)“物質的質量”與“物質的量”

教師提出思考問題: “物質的量”是“物質的質量”嗎?為什麼?並結合教材P11圖1-11給出結論。

學生思考,討論。

(“物質的量”不同於“物質的質量”。如以炭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質的質量12克,而“物質的量”是1摩爾。)

(4)阿伏加德羅常數

教師介紹:國際上規定,1摩爾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數與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個碳原。

數相等。實驗表明,這數目約為6.02?1023。6.02?1023mol。

NA

學生體會,記憶。 ?1稱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

設計意圖:在摩爾——堆量的基礎上,提出了“物質的量”概念,降低了學生在理解這一抽象概念時的難度;通過將常見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對比分析,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構過程。

環節四: “物質的量”的應用

在初步瞭解了物質的量等相關概念後,教師讓學生繼續完善在環節一中做的分析,將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微粒數聯繫在一起。

學生思考、討論做出總結:

C?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1NA 1NA 1NA

物質的量 1摩 1摩 1摩

設計意圖:通過將物質的量(摩爾)概念再次應用於化學反應,使學生更好的體會“物質的量”作為聯繫宏觀質量與微觀數量間的橋樑給我們研究問題帶來的便利,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併為以後進行相關的化學計算的學習做好準備。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從以下方面進行評價:

學習參與情況: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活動,吸取其它同學在該問題中正確的地方,有根據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張。

自主學習情況:聯繫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反饋練習:

判斷下列説法是否合理,並説明理由:

1.摩爾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NA)個微粒的集體就是1摩爾

233.NA的精確值為6.02?10,單位為mol

23?1 4.1摩爾物質均約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個H原子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設計説明】

1、指導思想:

⑴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要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並且應當將人文精神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去。所以,在新課程指導下的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掌握恰到好處的語文知識

⑵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頒佈和實施,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特別是在課堂教學方面,提倡目標的多元性、方法的靈活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強調課堂應該是開放的、生成性的課堂。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設疑、答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現對文本的解讀與知識的落實。

2、主要特點:

本篇教學設計,力求準、穩、實,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將老師的教轉化為導,通過情境引導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大膽質疑、積極探究,使老師與學生之間,知識學習與技能培養之間形成積極互動的局面,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產生活躍的心理狀態和興奮的思維狀態,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豐收。

作為文言文教學,加強誦讀是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設計注重誦讀教學,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知識,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提高文言閲讀的能力。

3、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思路,根據文意背誦課文。

4、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自始至終以朗讀為教學的手段和依據,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題導讀法。教學過程中,以設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把握文章內容,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力求以問帶講,以答帶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使其善於動腦,敢於發言。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燭之武的勸説藝術。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古代有句話:一言九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這句話説明口才的重要性。無獨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衝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説:我寧可把這傢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裏,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通過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整體把握

1、解題: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述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説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説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衞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説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複述故事情節:

讓學生根據圖片提示覆述課文情節(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順序如下)

三、研習課文

第一步,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準字音,聽清句讀。

2、學生自讀課文,讀清節奏,讀清句讀。對照註釋,結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畫詞句疑難點。針對疑難,四人一組,分組討論。

第二步,精度課文,質疑探究,解決疑難字詞。

1、小組內質疑,組內自行解答。

2、組長質疑,學生或教師解答。

3、教師質疑,學生解答。(教師質疑重點落在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並注重向課外遷移。)

重點實詞: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

重點虛詞:之、以

重點句式:

⑴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⑵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內容研讀(在學生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問題串連全文,並適時的採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誦讀文章。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加強討論與交流,把握課文內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思考: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退秦師的?

提示:秦晉圍鄭,鄭國危如累卵。

此時引出對寫作背景的介紹:

背景資料: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無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值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兩年後發動了這次戰爭。

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一學生領讀第二段,討論: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這一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提示: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羣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由男生齊讀第三段,全體同學考慮:燭之武是如何説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説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最後,女生齊讀。)

4、學生齊讀第四段,討論:晉侯在秦軍撤退時為什麼不乘機襲擊秦軍?

提示:主要考慮到仁知武的道理。

第四步,重點難點分析(仍以問題討論的方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回答問題的同時加強對文本重點內容的把握,完成文章的難點學習。)

1、細讀課文第三段,燭之武具體運用什麼方法全退秦師的?請給題目中的燭之武和退秦師之間加上一個合適的字,表明你的觀點。(大家討論)

可加的字如: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術,動之以利,曉之以理。

(勇)退:燭之武關鍵時刻深明大義,不計得失,舍小存大,顧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縋而出,知難而上,義無反顧。

(巧)退:既有運籌帷幄、瞭然於胸之計謀,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辭。

2、燭之武的這段説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請加以分析。你認為,隨着燭之武卻説的步步深入,秦伯的內心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請揣摩秦伯的心理,並在燭之武説辭的每一層後,試着補充秦伯的對答之辭。(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提示: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從若亡鄭而有益於君到君之薄也。

第二層,從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到君亦無所害。

第三層,從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到唯君圖之。

觀點舉例:第一層後:這跟我有關係麼那又怎樣

第二層後:有道理讓我考慮一下

第三層後:還真是這樣我差點上它(晉國)的當

(説明:通過這一問題的設置,讓學生進一步瞭解燭之武的勸説藝術。)

(討論之後,讓學生反覆誦讀本段,併力求當堂背誦。)

第五步,人物形象分析。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後發言,師引導學生歸納。

1、燭之武:

⑴ 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⑵ 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⑶ 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

⑴ 善於納諫。

⑵ 勇於自責。

⑶ 善於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四、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燭之武成功地勸説了秦君,憑一己之力,解救了鄭國,其勸説的藝術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提示:主要從燭之武的勸説藝術進行分析總結。燭之武的一段説辭,曉之以利害,動之以感情,言辭巧妙。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尊重他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對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們評在價燭之武時,有的説他是一個志士,有的稱讚他是一個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個辯士,也有人説他具備這三種人的特點。請發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題為開放題,只要自圓其説即可。

觀點示例:

⑴ 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於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於言辭,以至於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係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説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⑵ 勇士: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辯士: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後,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寥寥數語就説服了秦君,憑三寸之舌勸退強敵,可見,燭之武是一位辯士。

所以説,《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於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五、歸納寫作特色(師引導學生討論後歸納。)

1、伏筆與照應: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敍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説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説明秦、鄭並沒有多大的矛盾衝突。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並説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紮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

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於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後,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係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是怎樣説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説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後,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六、作業

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燭之武退秦師再次印證了舌頭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戰場。對此,你感受如何?請聯繫你所瞭解的史料寫一段文字,不少於300字,題目自擬。

提示:可以結合史料從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闡述自己對口才的認識。具體史料可以聯想到毛遂義正詞嚴,説服楚王與趙國締約;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衞了趙王的尊嚴;諸葛亮舌戰羣儒等。

【板書設計】

秦晉圍鄭 秦晉退兵

五 越晉難治 妙

論 亡鄭利晉 語

救 舍鄭利秦 退

鄭 晉人無信 秦

國 晉人無厭 師

【教學反思】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往往是老師講得多,學生聽得多,這種授課方式的效果往往只是暫時的。在本設計中,打破傳統方式,讓學生在閲讀中質疑,自行討論解疑,通過這一形式,提高學生文言文閲讀的能力。

在對重點難點的講讀中,採用比較個性化的方式:讓學生在題目的退字前添加合適的字,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深刻地瞭解燭之武在退秦師時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及其勸説藝術,從而讓學生了解燭之武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救國救民的行為,並學習他學習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完成情感態度方面的教學目標;同時,還讓學生在燭之武的説辭之後想象秦伯的反應和可能有的對答之辭,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燭之武是如何步步深入的進行勸説的。

總之,本設計遵循新課改的要求,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掌握文言知識,提過閲讀能力,並不同層次的對文本內容進行把握和理解。同時,授課過程中,學生積極性高,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談論與探討之中,因此,可以説,這一設計(這堂課)還是比較成功的。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運用一邊讀,一邊想的方法,讀懂每個自然段,從而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太陽的特點,太陽和人類的密切的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2.學習本課生字詞。初步體會數字説明和比較説明的作用和方法。學習使用如果就造句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一邊讀,一邊想的閲讀方法,讀懂課文,瞭解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係。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本課新出現的字詞。

(二)用一邊讀,一邊想的閲讀方法,按自然段讀懂意思,劃分結構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2.理解自然段的內容,特別是沒有中心句的第5、6自然段的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學生自由讀課文,通過,讀解生字詞,並把不理解的詞語劃下來。再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檢查初讀課文情況,並糾正讀音。

1.讀準本課生字讀音,特別注意菌(j&n)不要讀作(j(n)的音。

2.防止讀錯以下多音字讀音:

傳 chu2n(傳説、傳遞) 都d#u(都是太陽送來的)

zhu4n(自傳、水滸傳) d&(首都、都市)

差 ch4(差不多) 漂pi1o(漂浮)

ch1(差數、差錯) pi4o(漂亮)

ch1i(出差)

3.注意不要讀錯以下帶點字的讀音:

比較(ji4o)

疾(j0)病

雖(su9)然

哪(n3)能

那(n4)裏

抵(d!)得上

4.獸殖蔬蒸是翹舌音,注意不要讀錯。

5.正字:

生字中,殖的右半部直不要少一橫;蔬字不要少寫一點;菌的下部不要寫成因;療是病字頭,不是廣字頭。

抵得上的抵是扌旁,不要寫成亻旁。它的意思是頂、相當。

汽和氣:汽,由液體或固體變成的氣體。如汽車、汽水。氣,如氣體、空氣、氣味。

(二)思考解答:這是一篇什麼體裁的課文?是寫人、寫事?還是寫物、寫活動?

這篇是寫物太陽(屬天體)的説明文,但不是自然課。學習這一課,除了解有關太陽的知識,還要學習介紹有關太陽知識的語言和表現方法。

(三)按自然段輕聲讀課文,畫出每個自然段的中心句,明確每一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如果沒有中心句,自己概括擬寫。投影幻燈出示:

1.太陽離我們一億五千萬公里遠。

2.太陽大得很,一百三十萬個地球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

3.太陽會發光,會發熱,是個大火球。

4.如果沒有太陽,地球上就不會有植物,也不會有動物。(第一句是第二段的總括句,如畫了這一句也不算錯誤。)

5.有了太陽才有雲、雨、雪。

6.有了太陽才有風。

7.太陽光有殺菌能力(或利用太陽光預防和治療疾病)。

8.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或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陽送來的)。

(四)引導學生用歸併自然段的方法,劃分出兩個結構段。

第1~3自然段為第一段:太陽離我們很遠,它很大,很熱。

第4~8自然段為第二段: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

提醒學生:第一段寫太陽的特點,第二段寫太陽和人類的關係。第二段開頭的一句話即第4自然段開頭的一句話,既是兩段之間的過渡,也是第二段的總括。

(五)指名自由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自然段之間和結構段之間要掌握適當的停頓。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一邊讀,一邊想,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太陽的特點;明確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

(二)體會數字説明和比較説明的作用,並初步學習用數字説明問題的方法。

(三)學習用如果就造句。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一邊讀,一邊想,通過閲讀,瞭解太陽的特點,明確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係。

(二)理解詞語和重點句子,認識數字和比較説明的方法,做好詞語、句子的練習。

三、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

指名讀第1自然段。

1.指出課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個窮國的君主,善於射箭)射日的傳説做開頭,后羿射日的傳説是真實可信的嗎?

(不可信,這是神話傳説。)

2.既然不可信,課文為什麼引用它做文章的開頭呢?看看不用它做開頭,一上來就説太陽離我們有一億五千萬公里遠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課文用后羿射日的傳説做開頭,你覺得有什麼作用?

3.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傳説和太陽離我們一億五千萬公里之間用其實過渡,其實是什麼意思?不用這個詞可以嗎?提醒學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還有這個詞或類似的詞語。其實,所説的是實際情況。起轉折作用。

4.接着課文寫了太陽離我們很遠,用什麼寫法説明太陽很遠呢?(用數字)

如果不用數字,只説很遠很遠或特別特別遠,哪一種説法好?為什麼?

(肯定:用數字説明問題,是説明事物的一種寫作方法。它給讀者的印象是具體的、確切的,有較強的説服力。)

5.指名讀第2、3自然段。

提問:看看這兩個自然段用什麼寫法説明太陽很大、很熱的?寫太陽很大時,把太陽和什麼作比較?寫太陽很遠時,為什麼用鋼鐵作比較?要求學生把數字填在思考·練習第2題的括號裏,然後歸納:

(這一小段不僅用了數字説明的方法,表現太陽很大、很遠,還用一百三十萬個地球才抵得上一個太陽作比較,進一步説明太陽很大,就更加具體、鮮明瞭。鋼鐵是堅硬的金屬,碰到太陽表面六千度的温度,竟變成汽。這就把太陽很熱,形象具體地告訴了我們。)

6.齊讀第一段,做課堂練習:

①用數字説明天氣很冷或很熱,火車行駛很快,塔樓很高,樹幹很粗,等等。

②有一位籃球運動員身材很高,用數字或比較的方法,具體説明很高。

③公園有一棵老槐樹,樹幹很粗,用數字或比較的寫法,説明它很粗。

(二)學習第二段:

1.指名讀這一段。這一段是寫太陽和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的,從哪些事實説明這種密切的關係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話歸納了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來。

2.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這兩句話在説法上相同不相同?

(意思是一致的,都説明太陽和地球上的動、植物的關係非常密切。説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從正面説的,是事實;第二句是從反面説的,不是事實。)

第二句雖不是事實,可是當作事實説的,從哪個詞看出來?(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設的句子裏。如果後面提出的事實沒有太陽是假設的,就的後面是假設的事實所產生的結果:地球上不會有植物,也不會有動物。

4.課堂造句練習:教師提出假設的事實,學生補充可能產生的結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媽媽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這條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橋樑,________________

5.讀第五自然段。根據前面概括,這一段告訴我們:因為有了太陽,才有雲、雨和雪,為什麼?根據下面的問題,畫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麼生成的?(雲)

雲是什麼生成的?(無數小水滴)

無數小水滴是怎樣形成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

水蒸氣是哪裏來的?(從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樣變成水蒸氣呢?(吸收了太陽的熱變成的)

6.看看這一小段話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討論:讀一讀這一自然段,寫了幾句話?上一句末尾的詞語和下一句開頭的詞語有什麼特點?

(上一句末尾的詞語也是下一句開頭的詞語)

歸納:這一小段話,承上啟下,環環相扣,清楚地寫明因為有了太陽,才有了雲、雨和雪。

7.做課堂練習,用課堂討論形式模擬第5小段句式,説幾句話。上句末尾和下句開頭使用同一個詞語。出示第一句:走進公園大門,迎面是一個圓形的花壇,接下去,要求學生用花壇開頭説出第二句。如花壇裏開放着五顏六色的花朵,花朵圍繞着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噴出清亮的水珠,水珠映着陽光,閃着七色光彩。

(如有同學問起這種説法叫什麼,可以説明是頂針辭格)

8.讀第6自然段。提問:這一小段是寫有了太陽才產生了風,從段中指出的,誰能用一句話歸納:風是什麼?

(風是流動的空氣)

空氣為什麼會流動?

(空氣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熱的緣故)

空氣為什麼會有的冷,有的熱?

(有些地區吸收太陽的熱量多空氣就熱,有些地區吸收太陽熱量少,空氣就冷)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十單元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答課後問題。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培養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學會相互評價。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想象力的培養。

教學難點:

1.培養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學會相互評價。

2.體會詩歌的節奏美、音樂美、意境美。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貼圖、音樂CD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複習舊知 導入新課

1、複習第一課時所學生字詞。

2、齊讀課題,繼續學文

二、發揮想象 感情朗讀 培養美感

1、讀通課文,找出詩歌中出現的4個人物

2、根據學生喜好隨機教學第二、三小節

教學第二小節

(1) 指讀第二小節,想想從中知道了什麼?

(2) 抓住“神奇”重點詞理解,以讀帶講(學生互相評價)

(3) 發散思維:從橋上走過還會看到什麼?

(4) 再讀第二小節

教學第三小節

(方法與第二小節雷同,適當放手讓學生自學)

3、仿編兒歌

用“ 説,彩虹是 。”的句式説話。

(小組交流 個別説)

4、教學四、五小節

(1)分角色朗讀

(2)讀好問句(個讀、小組讀、齊讀、師生比賽讀)

(3)隨文教授“巨”的筆畫順序

5、教學第一小節(解釋“彩虹”現象)

6、教學最後一個小節

7、齊讀全文(配樂、表演讀)

三、拓展思維 發揮想象 表達感情(機動)

四人合作畫彩虹(這個環節也可放在課後)

四、總結全文 激發興趣 引導探索

這彩虹多美啊!它是大自然媽媽那雙巧手的傑作。你們感到大自然媽媽的神奇了嗎?想要更多更好地探索大自然媽媽的奧祕,平時要多閲讀科普類的課外書,就能成為一個知識豐富、視野開闊的孩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3zmw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