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課件 >

吉祥紋樣美術課件

吉祥紋樣美術課件

《美術課程標準》中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闡述中明確指出美術課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吉祥紋樣美術課件,歡迎大家閲讀參考,希望幫助到你。

吉祥紋樣美術課件

教材分析

本課屬於小學美術第三學段“設計應用”領域的教學內容。《美術課程標準》中對第三學段設計應用領域提出的學習目標是:“瞭解一些簡單的創意、設計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進行設計和裝飾,美化身邊的環境。”對比第一學段的“簡單的組合和裝飾”及第二階段的“簡單的設計和裝飾”,去掉了“簡單的”一詞,意味着進入較高一級的層次。本課與第4課《吉祥圖案(一)》屬於同一單元的內容,是在上一課瞭解吉祥圖案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傳統吉祥圖案的表現方法以及傳統的吉祥圖案與現代設計如何巧妙結合。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感悟吉祥圖案豐富的文化內涵,體驗我國民間藝術中吉祥圖案的美感,激發對民間藝術的熱愛之情。

整合前:本課主要採用的表現方法是刮畫,刮畫的方法二年級上冊學生就已經學習過。

整合後:本課主要採用的表現方法是校本課程瀝粉畫表現,這種形式更加適合表現吉祥圖案題材。

學生願意積極嘗試與借鑑新奇、適當的藝術表現形式及手法,有意圖的表現作品。校本課程瀝粉畫與美術教學有機整合,整好滿足了學生的.這一需求。

 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學習過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瞭解一些簡易的創意和表現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

2.吉祥圖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校正是以傳承民族文化為特色,校園中京味文化樓的環境佈置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校本課程中的傳統文化類更是佔據很大比重。《瀝粉畫》校本課程的開設使學生對瀝粉畫技法有過接觸,這一切使我校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更加濃厚的興趣和更多的瞭解,為本課學習奠定了基礎。

 教師的經驗積累:

1、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熱愛,對這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積累。

2、以傳承民族文化為內容開展過課題研究,做過相關研究課,撰寫的案例、論文多次獲獎。

3、開設《瀝粉畫》校本課程,並以吉祥圖案為主要表現內容,研究出一套適合小學生初步學習瀝粉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教師活動】以競賽的方式複習上節課學的知識。

(1)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寓意。

(2)吉祥圖案的表現手法。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搶答:

吉祥圖案的寓意:牡丹──富貴、雙“喜”字──雙喜臨門、魚──年年有餘,蝙蝠──幸福,……

吉祥圖案的表現手法:文字、諧音、象徵等

【設計意圖】複習並使學生對吉祥圖案這種傳統民間文化有進一步理解。

二、講授新課

1.創設情景,指示課題。

引入:同學們你們看,我這裏有一很平常的彩紙,它可以變化出無數種美麗的圖案,讓我們來看看(師邊説邊示範)。

教師:為什麼這個小小的彩紙有這麼神奇?咱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吧。

小結:原來這些彩色紙通過折剪,就變成美麗的圖案。

揭示主題:今天我們就利用這個原理,學習製作美麗的吉祥圖案。

(出示課題)

2.探索學習,學做吉祥圖案。

(1)欣賞分析

教師:為什麼我叫它“吉祥圖案”呢? 它和其他剪紙有什麼區別呢?請你從作品中尋找答案。

A:這些圖案的形狀有什麼特點?

B:這些圖案的內容分別是什麼?

小結:我國民間美術的吉祥圖案,形式和題材多種多樣,它們色彩鮮豔、構圖飽滿。人們常常借用一些吉祥圖案與其相關事物名稱的諧音,寓意對幸福的嚮往與追求。

(2)合作探究。(每組發一張剪好的吉祥圖案。)

請每組同學以小組探究的方式,研究其內容、形狀特點,並試着製作。每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紹這張吉祥圖案的意義和製作方法。

教師:大家在製作吉祥圖案的過程中碰到問題了嗎?我們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小結:同學們經過自己的努力,研究製作出了不同內容、剪法的吉祥圖案,你們可真棒!

(3)學習借鑑

提問:課本上的吉祥圖案中主要有哪些內容?還用了哪些方法?(剪、刻)

 三、創作實踐。

教師:聽了每組同學的介紹,請你選擇你喜歡的方法或創造一種新的製作方法,製作吉祥圖案。(通過創作實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和提高動手的能力。)

 四、展示、評價

1.展示:同學們你們看,我們的手多巧!一會兒功夫,我們就做出了這麼多漂亮的吉祥圖案,請大家介紹一下你製作的吉祥圖案有什麼寓意?你最喜歡哪一件作品?你知道的吉祥圖案還有哪些?

2.打開課本按要求填空:我知道的吉祥圖案有哪些。

3.藝術源於生活,我們如何美化生活。

教師:大家經過自己的努力,製作出一張張美麗的吉祥圖案,請你説説這麼美的作品,有什麼用,我們可以用它裝飾哪裏呢?請小組討論。

 五、拓展

欣賞:民間藝術剪紙及現代剪紙,講述有關剪紙的故事。如果你已經喜歡上了剪紙藝術,我們課下還可以繼續研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kejian/y8v32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