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計劃 >

事物發展的原因教學計劃

事物發展的原因教學計劃

教學目標

事物發展的原因教學計劃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內因、外因的含義,能列舉事例分別説明內因和外因在事物變化發展中的作用,並能運用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分析在個人成長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有關現實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由於本節承擔着與第二、三課銜接的任務,因此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由於本節內容的難度和容量不是很大,因而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就自己熟悉的問題發表見解,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和理論聯繫實際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內因外因相互關係的學習,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觀點分析和解決個人成長中遇到的如主觀努力與外部環境的問題的過程當中,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與全面素質;

本框題主要講述基本原理,為下一框題的方法論、人生教育奠定基礎,但在原理和事實的分析中,藴涵着豐富的思維教育的內容,屬於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中要針對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實際問題或模糊觀點及熱點問題,加強教育引導,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學建議

關於“”的教材分析

一、結構:第一節“”,共2框。

第一框《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直接、明確地體現了本節內容與第三課的關係,突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的思想,具體講述了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側重於基本原理的教育。

第二框《堅持內因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從個人成長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個方面,分析了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觀點的方法論意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內因和外因的關係。

[原因剖析]

這一問題是本框題的教學重點,也是全課教學的難點。因為,只有理解了這一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變化發展的原因,才能在實踐中更好地處理內外因的相互關係,促進事物的發展。

[理論剖析]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教材通過大量事例的分析,説明內因“引起”、“推動”事物的變化發展,“決定”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和“生物多樣性、適應性的形成”都是學生在生物課中學過的,對此,學生一般是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同樣,單獨地講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講外因對於事物的變化發展能夠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學生理解和接受也不會感到困難。而當學生思考外因有時還會起“非常重大”的作用,特別是“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時,疑難問題就會多起來。這又是本框教學的難點。

強調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批判形而上學的外因論,決不是否認外因的作用,而是要恰當地、正確地理解外因的作用。首先,從性質上看,存在着兩種外因:一種對事物發展起加速、促進的作用;另一種則起延緩、促退的作用。其次,從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況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因此,我們不能千篇一律地去看待外因的作用。尤其是在內因根據具備,只差某種外因條件事物就能發展變化時,外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兩者的關係可用表格表示:


                   

內因


       
                
                         
                         
                         
                         

外因


       
                
                         
                         
                         
                         

區別


       
                
                         
                         
                         
                         

含義不同


       
                
                         
                         
                         
                         

事物的內部矛盾叫內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地位作用不同


       
                
                         
                         
                         
                         

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觀察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對外因要給予充分的重視,要做“一分為二”的分析。

注意區分割裂內因外因辨證關係的錯誤傾向:忽視內因的決定作用;忽視外因的條件作用。

2、“外團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是本框題的難點。

[原因剖析]

從學以致用、增強教學效果的實效性等角度來看,搞好這一問題的教學,可以為第二框題正確對待主觀努力與外部環境條件的關係、正確對待機遇等內容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

[理論剖析]

事物的發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運動和變化,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相互作用的表現和結果,而事物的矛盾運動又總是和事物外部的影響分不開的,這種影響是通過加強或削弱矛盾雙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現出來的,所以,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對內外因的作用及外因是否“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的問題,哲學界一直存在着爭論。如:一種觀點認為外因不僅是事物發展的條件,也是發展的根據,常常直接起第一位的作用。機械運動中位置的移動,物理運動中加熱使水變為蒸氣等就是如此。另一種觀點認為內外因是相對而言的,此方的內因是彼方的外因,彼方的內因是此方的外因。如打仗,對於勝者來説,主要原因在於內部,對於敗者來説,主要原因就可以説在於外部了,反之亦然。關於外因再重要也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也有人認為可以反過來説,即“內因再重要也必須通過外因起作用”,而不能一律強調內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學生提出的疑問大多是聯繫社會生活實際進行思考時產生的,如主觀努力與環境、條件、機遇的關係等。雖然都是具體的問題,但大致不會超出哲學界上述爭論觀點的範圍。

教材中強調的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並特別説明外因有時“還會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對於“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須通過內因,而決不可能撇開內因單獨地起作用”,教材通過大量的事實進行了分析。教學時,一是要把握好這一範圍和限度,不必過多地展開;二是要緊緊扣住教材的觀點去回答、解釋學生的疑難問題。

3、在個人的成長中要學會正確地對待內因和外因。

[原因剖析]

從學生的思想狀況來看,在這一問題上存在的疑點較多;從中學生的顯示錶現來看,許多問題的發生都與不能正確對待外部環境、條件有關,因此這一問題貼近學生實際,針對性強,既有現實的教學意義,又有長遠的指導意義,是本框題的重點。

[理論剖析]

內因和外因關係決定我們在觀察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要正確對待內因外因首先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個人的成長主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其次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部環境對個人的成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個人的成長中外部環境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因此必須做“一分為二”的分析。

關於“”的教法建議

一、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當中的作用:

1、從事例引出概念,要分析好種蛋變為小雞的具體事例為理解原理作好鋪墊,這一事例分析得好,學生對於其中所藴含的基本原理和內因、外因的基本含義就能夠比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因為在初中和高中《生物》課上,學生已經學過卵的孵化和遺傳、變異問題,因此,在自學的基礎上,可以讓他們自己來分析。在分析討論中,教師應一步步地進行引導:①首先找出種蛋變為小雞的原因是什麼?(種蛋和温度)②再看兩者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樣?(根本原因、條件)③温度的條件作用怎樣才能發揮?(通過種蛋起作用)

2、突出"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不同作用"這一教學重點,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注意處理好教學內容的前後聯繫。分析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歸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時,應簡要分析內因外因的含義,指出:事物在各種外部條件的影響下,其內部矛盾着的雙方的力量處在此消彼長的不斷變化之中,一旦矛盾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便會引起雙方地位的相互轉化,於是新矛盾取代舊矛盾,新事物取代舊事物。上述道理,教材中雖已涉及,但未作進一步的要求,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適當地加以解釋。

②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內因、外因的作用。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3、講授基本原理時,儘量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受到啟發和教益。教材所引郭老向高考落榜的學生書贈"蒲松齡落第自勉聯"即是一例。

4、關於"想一想"、"議一議"小欄目的運用。"想一想"中的《古蓮子沉睡千年之謎》是引自初中《生物》第一冊(上)的"課外讀"的事例。這些唐宋年代的蓮子,堅實的果皮幾乎是不透水的,而泥炭層中氧的含量極少,當地氣温低、雨量少,以致使這些蓮子得不到萌發的條件—水分、氧和適宜的温度。這一事例簡單明瞭,用來説明僅有內因也不可能發展的道理,很有説服力。

"議一議"中孟子的話轉引自三年制初中《語文》教材第二冊《談骨氣》一文,孟子的這段名言,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裏雖然只要求學生能用哲學觀點來加以闡釋,但藴含的教育意義也是很明顯的。

(5)在教學方法上,可以採取"讀—議—講"或"讀—講—議"的方法,即先自學,議論,教師最後講解,也可以先自學,再講解,最後就幾個疑難問題集中進行討論。應當注意的是,本框引用生物、化學學科的事例較多,儘管學生對這些知識比較熟悉,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學或議論解決問題,但教師對相關的知識有大致的`瞭解,也是必要的。教學時,還可以藉助生物課本中的插圖或教學掛圖。多媒體教學設施來輔助教學。

二、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1、重視導入,引起學習興趣。講好弗萊明的偉大發現,啟迪學生思維,引起探求答案(在第一段並沒有明確的答案)的興趣,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2、本課重點教學內容的分析一定要密切聯繫實際。無論是正確對待內因還是外因,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關鍵在於是否能抓準學生的思想脈搏,緊密聯繫學生的思想實際。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①抓住主線。關於"要重視內因的作用",着重講了三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個人的成長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是貫穿其他問題的主線。明確了這一觀點,其他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課文中引用的《傷仲永》一文,引自初中《語文》第六冊;1995年第4期《民主與法制》雜誌以《一個"天才"的夭折》為題,介紹了山東省莒縣的李尊省由一個被視為"神童"和"天才"而最後淪為罪犯的故事,發人深思。方仲永和李尊省的事例,能夠比較好地説明內因和外因在個人成長中的作用,富有教育意義。李尊省是個早熟的人才,最終卻變成了階下囚。怪誰呢?怪這個社會不識才嗎?不是。怪領導和同事排擠他嗎?也不是。關鍵是他不能善待"貧窮"二字。其心理髮展水平是不健康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很低。他多疑,氣量小,心胸狹窄,性格脆弱,經不住一點挫折,缺乏明確的、一貫的奮鬥方向。儘管他並不是貧窮到無法忍受的程度,然而還是經常為金錢而自卑,最後終於斷送了自己的前程。對於類似這樣的例子,教師在教學中應善於引用,通過學生自己探究獲得結論,要比教師的講解來得深刻。

②善於啟發。對於學生提出的疑問和存在的問題,要善於啟發誘導,使他們真懂真信,才能收到教學實效。如關於正確對待機遇的問題,教材第7段的三個反問句,就是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的。特別第三句,現實感、説服力更強。經過啟發,學生完全可以舉一反三,得出正確的結論。

需要注意的是,機遇是指好的機會、好的境遇,可以説是一種幸運,但決不是什麼"命運"。機遇雖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又有必然。抓住機遇需要具備敏鋭的觀察力;具有抓住機遇的準備和窮追不捨的精神;豐富的想象力和開拓進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廣博的知識和聰明才智。不具備這些條件,即使千百次地遇到良機也無濟於事。古往今來,抓住機遇獲得成功和失去機遇悔之莫及的事例,都不少見,如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雖然機遇使他當上了趙國大將,但在與秦國的長平之戰中,仍逃脱不了全軍覆沒的結局。教材中的漫畫(機遇為什麼總是擦身而過?),就生動地説明了這個道理,教師可多加利用。

③正反對照。教學實踐證明,採用正反比較對照的方法去分析問題、説明道理,會給學生留下較深刻的印象,有助於學生更透徹的理解和接受。

④搞好分析。要使學生對方法論要求懂、信、會、用,必須進行細緻、透徹的分析。如本框教學難點是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個人成長中的外部環境問題,教材中首先把外部條件分為不能自由選擇的和可以自由選擇的兩大類,然後講要對這些外部條件?quot;一分為二"的分析。前者是大同中的小異,如家庭、學校條件的差別問題,仍屬於正確對待順境逆境的問題;而後者則涉及擇友、交往和選擇學習榜樣的問題,學生中存在的具體問題較多,應聯繫實際搞好分析。教材中設置了"議一議"欄目,可以作為突破難點的輔助手段。

3、處理好深化改革、堅持自力更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係問題,沒有作為教學重點來處理,並不是説不重要,而是從中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進行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的現實針對性出發來考慮的。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堅持對外開放的關係,是我們長期堅持的方針,也是哲學教學中傳統的內容。

4、關於教學方法。講個人成長中的問題時,可採用討論法,以便於交流和啟發,機動靈活地解答疑難問題;講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擴大開放的關係時,可採用講讀法,以便於學生理清思路,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加深理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jihua/zox8x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