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計劃 >

【精華】教學計劃模板彙總7篇

【精華】教學計劃模板彙總7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做好教學計劃,讓自己成為更有競爭力的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計劃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教學計劃模板彙總7篇

教學計劃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遊記的有關知識,小石潭記。

2.理解本課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特點。

3.體會作者用詞精煉,描寫生動、具體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難點、重點分析]

1.這篇遊記是作者被貶謫到永州時寫的,通過對小石潭的景物描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鋭、社會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唐順宗時,代表中小地主階級利益的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執政,他們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稱“永貞革新”。當時柳宗元33歲,任禮部員外郎,也積極參與了這一革新運動。但是在保守勢力的瘋狂反撲下,順宗退位。憲宗即位後,對革新派進行了殘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繼遭到殘殺和貶謫。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這時,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後的地區,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鬱。《小石潭記》正是通過精細、生動的景物描寫,表現了自己憂傷、悽苦的思想感情。

2.《小石潭記》的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小石潭記》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處,首先在於它的結構。

全文共分五段,其內容如下:

第一段:敍寫尋潭的過程,概寫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寫潭水與游魚。

第三段:寫潭溪與岸勢。

第四段:寫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記同遊者。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後的兩條貫串動作線在流動,一條是遊蹤,一條是視線。

寫尋潭,以遊蹤為序。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聽着如佩環碰撞那樣清脆悦耳的聲音,這不禁引起作者的極大興趣。於是,砍掉一些竹子,開出一條道路,穿過一大片竹林,一個美妙的天地便展現在眼下:潭。

寫觀潭,以視線為序。尋到“心樂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打開那猶如攝影機一般的眼睛,貪婪地攝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點: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近岸“為坻、為嶼、為堪、為巖”的底石,青葱的樹木,翠綠的藤蔓……啊,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攏回來,投到那連游魚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從何而來呢?視線不由地又一次轉移,拉到很遠,很遠,去尋那源泉。於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勢,四面“環合”的竹樹……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歎“不可知其源”;“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3.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動、傳神地描寫小石潭及周圍景物的?

試以第二段描寫潭中的游魚為例。在這裏,作者不是單純地寫游魚,而是既寫魚,又寫水,最後還落筆於“其境過清”的意境。

你看,魚兒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依憑一樣:陽光照射下來,深深透進水底,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小石潭記》。三言兩語,在寫魚中,就寫出了水的澄澈和天色的晴和。如果不是日麗,不是風和,不是水清,游魚能“影布石上”,能給人“皆若空遊無所依”的感覺嗎?

我們再來看看寫魚。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又飛快地竄向遠處,來來去去,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嬉戲一樣。這裏有靜景,也有動景,不僅活靈活現地表現了魚的姿態,而且以動襯靜,惟妙惟肖地創造了“寂寥無人”的境界。魚兒能這樣往來自若,豈不正説明魚兒從未受過人的驚擾,此地的環境之清嗎?而段末一句“似與遊者相樂”則用擬人的手法,把人與魚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寄寓着作者的詩情。

在這裏,無論是以魚寫水,還是以魚寫靜,用的都是側面烘托的寫法。這種寫法用得好,往往能夠收到正面描寫所難以達到的境界。

4.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本文的重點無疑是寫景,但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難以排遣的憂鬱。篇末所表現出來的悽苦心情,是作者身世遭際的自然流露,悽心與“清”景融為一體,情景相生,確屬難能可貴。

[教學過程設計]

一、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簡介。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原題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縣境內,當時是一個荒僻的地區。但著名的九嶷山聳峙在它的南面,衡山餘脈盤繞在它的北面,五嶺山脈中的越城嶺和都龐嶺綿亙在它的南面,澄碧的湘江和瀟水橫穿州境並在境內匯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縱橫,風景非常雄奇美麗。柳宗元到這以後,經常上高山,入深林,探尋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大自然的雄奇景象,開闊了他的胸懷,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際遇而帶來的愁緒得到了寬解;同時,也使他獲得了更為豐富的創作素材,從而寫下了包括《小石潭記》在內的,許多具有獨創性的山水遊記,為中國文學史正式奠定了遊記文學的基礎。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語言清麗,手法巧妙,善於抓住不同山水的特點刻意描摹,個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稱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寫中,往往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着強烈的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無窮。《小石潭記》是歷代傳誦的優秀篇什之一。

二、正音、正形。

1.正音:

篁(huáng)坻(chí)參差(cēn cī)嶼(yǔ)嵁(kān) 綴(zhuì) 佁(yí)翕(xǐ)愴(chuàng)邃(suì) 龔(gōng)

2.正形:

洌(三點水) 愴(右旁非“侖”) 坻(右旁非“氏”)蔓(非 )

三、疏通文意,點撥難句。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

“西”,方位詞作狀語,譯時要補出省略了的介詞“向”,講作向西。“步”,古時 是量地單位,一步合當時六尺。《史記·秦始皇本紀》:“輿六尺,六尺為步。”要注意 的是,古時舉足兩次為一步,今天舉足一次為一步。也就是説,古時的`一步,等於 今天的兩步;今天的一步,等於古時的半步,又叫做“跬”。《荀子·勸學》:“不積跬 步,無以至千里。”這裏的“跬”就是古時的半步,今天的一步。“百二十步”,作行的 賓語。“篁”,讀huáng,《説文》:“竹田也”,叢生的竹子;“篁竹”,竹林。“如鳴佩 環”有兩種分析法,一種是作補語,摹擬水聲;一種是作分句,主語“聲”承前省略。 “佩”同“佩”;“佩環”,古人系在腰帶上的玉製裝飾品,行則有聲。“鳴”是使動用 法,意思是發出響聲。“樂”,古讀yào,動詞,喜愛。“之”指代這個地方,但不是小 石潭,因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後才見到的。

教學計劃 篇2

一、美術:

1、表象訓練:每天一張,每週兩種以上。水生動物類、服裝類。

2、寫生聯繫: (1)用鉛筆寫生人物整體,以站立姿勢為主。

(2)寫生樓房、桌椅等,觀察時要求有順序性,方向性。

3、主題畫: 海洋生物、動物。

4、命題畫: 《我和小樹一起長大》《娃娃時裝展覽》《火箭飛上天》,線條要求細膩豐富,整齊,注意色彩搭配。

5、自選畫: 幼兒可以自選繪畫內容。

6、剪貼: 簡單造型,如花朵、樹、動物、窗花。

7、泥工:大小圓球、圓柱、扁圓、圓錐、圓台及簡單形狀的組合物體,做出後自己命名,如水壺、花籃、車等。裝飾小紙盒。

8、摺紙:複習兩種。

二、音樂:

1、五線譜:複習學過的曲子。

2、節奏:自己唱歌時,用拍手、拍腿或簡單的樂器手鈴打出節奏。

3、歌曲: 《小籬笆》《我們愛老師》《我們來唱歌》

4、律動: 《騎馬》《通訊兵》

5、音遊: 《風爺爺》

6、欣賞幼兒歌曲、幼兒舞蹈節目。

教學計劃 篇3

教材分析

本教材根據《標準》的理念,加強了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增加了圖形變換、位置的確定等內容,加強了幾何建模以及探究的過程。這樣,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融合,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空間與圖形”的教育價值,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把握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學情分析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是小學數學幾何教學的重要任務。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徵還是圖形特徵、性質,對於小學生來講,都比較抽象的,也較難掌握。而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作用,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同時,還可以採用活動化的呈現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擺一擺、拼一拼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對四邊形進行分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角都是直角。

2.通過辨一辨,,考一考,找一找,分一分,圍一圍、剪一剪等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將數學知識用於生活中。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能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

2.給四邊形分類

教學計劃 篇4

一複習、導入

1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生答課文主要講的是女媧為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類,冒着生命危險把天補好的故事。)

2、自從女媧創造了人類,大地上到處是歡歌笑語,人們一直過着快樂幸福的生活。就這樣不知過了多少年,可是有一天夜裏,發生了可怕的事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出示課件)

3、看到這畫面,聽到呼救聲,女媧是什麼心情?(難過極了)人類的災難和她有什麼關係?

引讀:女媧是人類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水深火熱中掙扎,她無比焦急,所以——-——曾經的歡聲笑語變成了痛苦的呼喊,自己的孩子隨時會被奪去生命,她還沒有想出辦法了,所以————

過渡:望着山崗上、洪水中的孩子們,女媧知道必須立刻行動起來

二、詮釋——大愛

1、她又是怎麼做的呢?請同學們快速的瀏覽課文二、三、四自然段,找一找為了拯救人類女媧都做了哪幾件事?

2、學生概括(引導學生簡潔的表述)

3、三件事中課文重點寫哪一件?(找石補天)為什麼重點寫這一件呢? 師小結:對啊。重點的內容應該圍繞着題目去寫。文中求雨滅火、造船救人只用了短短40 個字就帶過去了,而找石補天卻用了兩大段。我們寫作文的時候也要這樣,主要事件要寫得詳細些,不是主要事件就寫得簡略,有詳有略。接下來我們跟隨女媧一起去補天。

(一)找石

1、女媧補天先做了什麼?又做了什麼?最後做了什麼?生答:先找五彩石,又煉五彩石,最後補天。(教師板書在補下面寫:找、煉、補)要補天必須先找來五彩石,找五彩石容易嗎?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你從哪些句子體會到女媧尋找五彩石的艱辛?用波浪線劃出來。

2、大家從哪些句子讀出找五彩石的不易?

3、(課件15)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幾天幾夜)從這幾天幾夜中讀懂了什麼?她是白天找,夜晚尋。白天找五彩石容易嗎?從哪看出不易?(零零星星)請你讀出女媧的不易)那晚上呢?(就更難了)想象一下女媧晚上怎樣找五彩石(她

摸黑找,沒有光明,找起來更麻煩)那可真夠辛苦的,請你讀出女媧的艱辛。 過渡:女媧就這樣不分白天黑夜地尋找着五彩石

4、(課件16)還從哪體會到女媧尋找五彩石的艱辛?①指導讀“找啊找啊”②你從哪個詞感受到找石的艱難?(終於)終於説明了什麼?(找的時間長,很辛苦)請你讀出女媧的辛苦。不過找到五彩石之後女媧是什麼樣的心情?(請你讀出高興)

③這一句中還有一個詞語也寫出了找五彩石不容易,看誰眼睛最敏鋭?(找啊找啊)老師覺得這裏有問題。怎麼連着寫了兩個“找啊”,太囉嗦了,乾脆這樣於是,她又找啊,終於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行不行呢(不行,去掉就表現不出找得很困難,不容易了。)

哦,看來重複地用還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呢!不能去掉啊。那你們能通過這個詞語讀出這種困難嗎?(指名讀)

5、(課件21)女媧“找啊找啊”,那麼女媧都可能到過哪裏找純青石呢?(出示課件)她到了(),但是();她到了( ),但是還();(生練説)

那些地方都沒找到,但女媧放棄沒有?

生:沒有,

師:是啊!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女媧艱辛的足跡,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女媧疲憊的身影,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後,終於———

生齊: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6、同學們,在找尋五彩石的過程中女媧有沒有過退縮?

7、生齊:沒有。

師:有沒有過猶豫?

生齊:沒有。

有沒有過放棄?

生齊:沒有!

女媧為了尋找五彩石是經歷了這麼多的艱辛都沒有退縮,都沒有放棄,同學們,她心中在想些什麼?你們能不能用其中的一組詞語説一説?

女媧心想:無論??都?? 即使??也??為了??一定??

7、此時此刻,你眼前出現了一位怎樣的女媧?(生回答,師板書:偉大、無私)

(二)煉石補天

1、在經過了千辛萬苦之後五彩石終於找齊了,於是女媧又開始煉石 了。自己讀一讀這句話。(生自由讀)

2、聯繫一下前面這句話,你又有什麼新的感受嗎?(女媧太辛苦了)

3、師:是啊!同學們,這就是她對全人類的愛啊!為了拯救人類,她冒着生命危險。這就是我們的女媧,一位——— (指板書)生讀

4、好,石頭終於煉好了,讓我們一起隨着女媧把天補上吧!

(課件出示“女媧把它裝在??被補好了”)

5、老師來讀女媧補天的句子,你們邊聽邊圈出女媧的動作。(生勾畫)

師:從這幾個動作,你感受到了什麼?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動作,原來還在噴火的大黑窟窿,現在——立刻被補好了。神奇吧?這就是神話故事的特點。哪個動作最讓你感到神奇是呀,

6、僅僅一個“潑”字,就能讓我們感受到女媧的神奇法力,讓故事充滿神奇的色彩。看來,作者的這個“潑”字,用的真是恰到好處。

7、女媧這一潑啊,潑出一片歡歌笑語,潑出了人們幸福快樂的生活。現在,人們常常看見的五彩雲霞,傳説那就是女媧補天的地方。

8、誰能講講這個故事?

三、指導複述故事

1、什麼是復什麼是複述?(課件出示)複述就是把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説出來,不能背誦課文,要把課文內容儘可能詳細地講出來。複述前要熟讀課文,記住故事的情節和重點詞句,把課文內容變成自己的話。複述時,話要説得清楚、明白,就像是在給別人講故事或介紹某種事物一樣。

2、述?(課件出示)(課件出示)

四、拓展 延伸

1、拓展:傳説女媧補了天以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2、女媧真是功德無量,當人們看到天邊出現的五彩雲霞的時候,就會想起那美麗善良的女神——女媧,就會想起這一個美麗的傳説——女媧補天。

3、其實,天究竟有沒有破?有沒有女媧和女媧補天這回事呢?

對,神話故事中的人和事都是不存在的,是人們想象出來的。(板書)神話故事寄託着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追求!希望讓人類的生活會更美好。所以女媧補天的故事流傳至今。神話故事除了女媧補天,還有很多,像我們上學期學過的《盤古開頭地》,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精衞填海等等,希望同學們出讀一讀,特別是最後這個《共工觸山》

教學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通過開展國學經典誦讀工程,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學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傳承中華文明,發揚中華文明,提高文化底藴。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二、具體措施

1、誦讀經典的時間:每週的經典誦讀課、每節課前一兩分鐘、每天放學的路隊上、每天中午快上課時間十分鐘以及每週五的早讀時間。

2、具體做法:

(1)每天利用“文學廣角”,向學生介紹名言警句增廣賢文或詩歌,讓學生摘錄在讀書筆記上,並在晨會時簡單地加以介紹,豐富學生的課外閲讀的種類。教室黑板的左側,摘錄詩文或名言佳句。黑板右側摘錄是《增廣賢文》,教室環境也要體現班級特色,除了詩畫、詩文,還辟有詩園,內容多是學生閲讀古詩文的活動成果,有古詩書法展、有讀後感,還有手抄報等等。

(2)課前放學一吟,熟讀成誦。為減輕學生背誦負擔,倡導見縫插針,積少成多的誦讀方法,號召學生充分利用每天課前一兩分鐘時間,開展“課前一吟”活動,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選姜英秀為班級誦讀長,黑板每天更新一個內容,誦讀長帶領大家課前誦讀,直到上課鈴響;每天中午放學的路隊,讓孩子們揹着古詩出校園。無論是課前還是課後吟誦古詩都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紀律上,可以減少學生的吵鬧。回家後還有家長帶領孩子進行親子誦讀.。

(3)除了學校安排的閲讀課以外,每週固定安排週五的早讀為課外閲讀交流時間,學生就最近讀的《國學經典》中的語段進行交流。

(4)、每月固定時間,組織學生彙報本月的閲讀情況,並評選出本月的“閲讀之星”,實施獎勵措施。每月一次講故事比賽,內容為《百篇故事啟迪》中所述故事。

(5)、每天的晨會都給學生留一定的時間,讀背《增廣賢文》《聲律啟蒙》中的句段,以及古詩。老師做適當講解,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6)利用班會開展《增廣賢文》和《聲律啟蒙》古詩詞誦讀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7)班主任負責經典誦讀活動的協調和成果檢測工作。

(8)引導父母子女一起誦讀,增進親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9)組織班級讀書交流會,師生共同交流。主要以討論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針對自己所看到的有趣的,或比較精彩的故事片段進行交流、補充、抒發感想和體會。故事主要來源於《百篇故事啟迪》

(10)、利用家長會向家長介紹誦讀的目的、意義以及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效,請家長配合督促指導,同時也請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言傳身教,當好孩子的榜樣。

(11)爭取達到人人能背誦,班內一半以上的人吟誦如流。總之,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尋找機會讓學生多接觸,多讀多背,不增加負擔,使國學經典誦背和閲讀課外書籍活動成為學生課外生活的一件樂事。

教學計劃 篇6

一、學情分析

通過一學年的學習和認識,二年級的同學們在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上有了明顯的進步。每個孩子都活潑可愛,有着很強的上進心和集體榮譽感。他們純潔善良,好奇心強,求知慾強。但是由於年齡小,自制能力差,時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課時愛隨便説話或者做小動作。在一年級的學習中,他們認識了植物的生命起源,瞭解了植物的生長過程以及人的生命來源及性別特徵;學習了上學路上、乘車、課間活動、上下樓梯、公共場所需要注意的安全問題;學習了燃放煙花、爆竹要注意的安全事項;感受勞動的樂趣,逐步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和生活習慣;學習與同伴交往的方法;掌握安全快步集合、疏散的要領。能認真對待學習,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在行為習慣方面,懂得禮貌待人,課間不追逐打鬧,課上積極舉手發言,開動腦筋思考問題,作業工整,不亂塗亂畫。在衞生方面,大部分學生能做到不亂扔,不亂吐,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在不經意間會亂扔亂吐,相信在這一學期的幫助下,一定會改掉這些不好的習慣。這學期要通過各種方式,指導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抓好班上的紀律,組織學生多講故事,多聽故事,培養他們良好的文化底藴。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校紀校規,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班上班風好,學風好,但也有個別學生,組織紀律渙散,身體健康意識差,本學期要加強組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加強學生珍愛生命、提高生命質量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分為八大單元:悦納自我、敬畏生命;安全生活、珍愛生命;遠離危險、珍視生命;防範傷害、呵護生命;健康生活、樂享生命;健康成長、關愛生命;快樂生活、悦享生命;實踐演練、保護生命。將對“生命的認知”和“生命的價值”教育理念貫穿其中,把“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安全意識的教育”貫穿始終,涵蓋了“生命認知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生命價值教育”的中心理念。這門課程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幫助兒童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係,學會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社會;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提高自我生存和自我保護的素養及能力的綜合活動課程。

1、綜合性:本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生命安全教育為主旨,有機融合了生命教育、人身安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勞動技能及生存環境等方面的內容,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2、趣味性:內容的呈現採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用了許多精彩的故事、童話、案例,圖文並茂,適合兒童的思維發展特點和閲讀習慣,體現了課程內容設計的人文性,增強了趣味性和可讀性,對學生經驗和發展等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3、生活邏輯性:教材貼近學生的學習,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以學生現實的社會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學生當下的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體現生活全景及其各部分相互聯繫的系列主題活動及學生的自主活動為教材的基本呈現形式。

4、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從根本上説,本課程不是側重於知識體系的教育,而是在於引導學生體驗,形成關於生活與生存積極的生命態度與情感,獲得有益的生命經驗,促進生命的健康發展。

5、發展學生的自助和互助能力:教材注意調動學生自身的教育資源,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

 三、教學目標:

1、讓同學們明白植物和動物都是有生命的,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2、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3、教育學生熟識求助電話,瞭解求助電話的作用;

4、讓學生掌握滅火技巧;

5、教育學生要遵守交通規則,培養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認識基本的安全標誌,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識;

6、讓學生知道生活中的陌生人是存在一定危險的,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

7、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衣服要隨天氣的變化而變化,多進行安全、有益健康的户外活動,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與生活習慣;

8、教育學生注意食品安全。

9、讓學生了解疾病與健康的基礎知識。

10、讓學生感受爸爸媽媽的辛苦,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四、教學措施

1、採取“1+X”的教學方式進行。“1”即一週一個課時進課表;“X”即每天靈活安排少量時間,多形式地組織生命安全教育活動及實踐技能操練,強化意識,鞏固效果,掌握技能,形成習慣。

2、“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明確活動的目的性,而不是為活動而活動主體意識。

3、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精心創設教學情景,採用探究式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多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利用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4、以教師的真情實感調動學生的情感,注意通過學習活動挖掘學生對生活的感受,豐富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形成對人、對事的正確態度。

5、注意對學生課上生成性問題的指導,以及學生對學習的反饋。

6、給學生體驗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對生命和生活的看法。

7、學生有自己的興趣和選擇,給學生一個更寬鬆、更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學習氣氛,在選擇中提高認識。

8、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每一個學生,能夠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用不同的尺度衡量不同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1周----第2周:悦納自我、敬畏生命

第3周----第4周:安全生活、珍愛生命

第5周----第6周:遠離危險、珍視生命

第7周----第8周:防範傷害、呵護生命

第9周----第10周:健康生活、樂享生命

第11周----第12周:健康成長、關愛生命

第13周----第14周:快樂生活、悦享生命

第15周----第16周:實踐演練、保護生命

第17周----第18周:總結、複習

教學計劃 篇7

【摘要】衞生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xx年5月頒佈了護理等7個專業門類新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對照新的培養目標及新特色大綱,中職護理專業病理教學應進行以下適應與改進,編寫符合中職護理專業層次的病理教材;調整現行教材內容;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

【關鍵詞】新教學計劃大綱中職護理專業病理教學適應與改進

20xx年5月,衞生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頒佈了新修訂的護理等7個專業門類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確立了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為:“技能型、服務型的高素質勞動者”,新大綱特色為“圍繞目標、注重方向、強化技能、厚重人文”。為了切實貫徹新計劃新大綱內容,中職護理專業病理教學應做如下適應與改進。

1編寫符合中職護理專業、層次的病理教材

針對新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精神,應重新編寫病理課程教材,新教材內容應從以下兩方面做好適應與改進。

1.1降低教材難度,突出中職層次特點

由於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是面向農村和基層的實用性較強的通才,而非研究生、本科生那樣有紮實的理論基礎知識的“專才”,招收的是初中畢業生,文化基礎薄弱,因而對原有教材中較深的、較難的理論知識應刪繁就簡,使教材通俗易懂,更加貼近中專生的實際理解接受水平。

1.2聯繫護理臨牀,突出護理專業教材特點

教材的編寫要充分考慮護理專業自身的特點,除將病理、病理生理學內容依照系統特點有機結合,獨立成節外,還要增加病理與臨牀護理聯繫的內容,使病理學更加貼近護理專業,為學習護理專業的後續課程打下基礎。

2調整現行教材內容

在新的病理教材未出台的情況下,應針對現行教材中那些臨牀中用不着的抽象、深奧的理論性內容進行大膽的剔除,避免學生因文化基礎、理解能力較差而出現聽不懂導致厭學的現象,病理教學重點放在實用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內容上,注意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放在講授疾病過程的一般規律及主要常見病的基本病變上。結合臨牀實際需要,病理生理學的課時比例較以往應適當增加,重點放在水電解質平衡紊亂、酸鹼平衡紊亂、休克、缺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等內容上。

3改進課堂教學方法

新教學計劃、新教學大綱中強調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教學目標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要求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課堂教學方法的適應與改進上應改變傳統的“灌輸知識”的授課模式,通過多種重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學模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使課堂具有活力和吸引力,藉此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3.1引入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利用案例引起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學習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其綜合職業能力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學的引入,使深奧、概念抽象的病理學知識與臨牀診斷、治療和護理的知識、技術聯繫更緊密,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取知識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吸收轉變,這樣就能更好地適應新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就病理學而言,臨牀病例、日常生活案例、病理髮展史上的典型案例,只要是與病理學內容相吻合,均可引入教學之中。

3.2強化精講點撥

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本着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實用”為原則,大膽刪除本專業內容中偏難、偏深又與臨牀實際應用關係不大的理論知識,儘量將授課內容概括、精減。如講心力衰竭時重點講解心力衰竭的定義、病因、誘因、機體的代償及功能變化,而對複雜的發病機制可用兩句話總結為:心肌舒縮功能障礙,心肌各部分舒張收縮活動不協調。對於與護理操作密切相關的誘因應着重強調,如對心力衰竭病人輸液應嚴格控制滴數、輸液量,適時引導學生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讓學到的知識立刻學以致用,增加學生學習的成就感、職業自豪感。

3.3注重歸納總結

病理學知識內容繁多,病理變化複雜,對於有聯繫的疾病、病變,教師可預先制訂詳細的討論提綱,找出病變之間的共性和個性,啟發、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如對大、小性肺炎、間質性肺炎可從病變性質、好發人羣、病變範圍及好發部位、X線特點、臨牀表現、預後六個方面進行總結,此外如腫瘤、組織的損傷、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等等均可以列表的形式予以歸納總結,使知識要點更有條理、更簡潔,特徵性的病變更加突出,方便記憶。

3.4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

病理學中許多重要的病變有大篇大篇的文字性描述,而質量好的多媒體課件可以非常直觀地將枯燥的文字描述轉化為感性認識,再由病變緊扣臨牀聯繫,這樣通過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信息量大、教學內容表現力、感染力強的特點,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病理學知識的感性認識,加深對病變的理解,這樣學生學習的時間、空間能極大加強。

4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運用,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技能,強化實踐性教學亦應成為適應與改進的重要措施。

4.1調整充實實驗教學課時與內容

根據新計劃、新大綱的要求,結合護理臨牀實際應用,對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的實驗課比例進行了調整,大幅度的刪減病理學實驗課時,針對臨牀護理特點開設了空氣栓塞、水腫、休克、缺氧等動物模型的內容,加強學生動手、觀察、分析、綜合能力以及合理分工協作的能力。

4.2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進行病理學知識競賽,鼓勵學生應用總論的一般規律解釋各論的特殊規律,運用病理變化解釋臨牀表現,根據臨牀表現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即提出護理診斷),討論解決的辦法(即護理措施),實現知識向能力的遷移,現學現用、活學活用知識,讓學生體會到病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在護理學習中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到運用所學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拉近醫學基礎和護理臨牀的距離,激勵學生進一步主動地、有目的、有效率地學習病理。

參考文獻

[1]田佳蓮,王鳳華.編寫整體護理教學案例的體會[J].中華實用護理雜誌,20xx.22(2):70-7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jihua/qpgg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