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計劃 >

上冊科學教學計劃4篇

上冊科學教學計劃4篇

時間真是轉瞬即逝,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現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教學計劃,就是在準備做教學計劃吧。那麼如何輸出一份打動人心的教學計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上冊科學教學計劃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冊科學教學計劃4篇

上冊科學教學計劃 篇1

一、課程標準對《科學》的目的要求

教學目的: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以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使他們受到愛家鄉、愛祖國等思想品德教育

二、本冊教學目的要求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以地球上的物質及變化、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機械與物體的運動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起來,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繫。

三、全冊教材分析

全冊共23課,外加兩課《研究與實踐》。從知識結構上分七單元:《物質的變化》、《人的一生》、《微小的生物》、《地球和地表變化》、《物體的運動》、《生活中的機械》、《研究與實踐》。

《物質的變化》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性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繫的觀點看待事物的變化。

《人的一生》單元通過蒐集、整理自己生長髮育過程中呈現的特點,從微觀處認識生物的基本的構造和功能,理解遺傳和變異是生命呈現出的共同特徵。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的教學難點是強化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規律,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高,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繫,突出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訓練。

五、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 物質的變化 3課時

第二單元 人的一生 3課時

第三單元 微小的生物 4課時

第四單元 地球和地表變化 7課時

第五單元 物體的運動 2課時

第六單元 生活中的機械 6課時

研究與實踐 2課時

六、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的設想

引導學生藉助他們不斷豐富的間接的生活經驗,切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培養學生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不斷創新的意識。引導學生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上冊科學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四、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五、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上冊科學教學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習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三、學生情況分析:

1、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一班的學生不如二班發言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

四、教材內容簡析

本冊共分五個單元,共22課。

第一單元

豐富多采的生命世界:作為本冊教材的第一個單元,選取了學生生活中最為熟悉的生命世界的內容作為開始。在學生經歷了探究有關動植物形態、習性、生殖等方面特徵的過程後,本單元將引領學生綜合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和能力,通過觀察、調查、資料收集等活動,展覽、實驗、繪製關係圖等設計活動,以及記錄、交流、製作等活動對生命世界的構成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

第二單元

無處不在的能量: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聲、光、電、磁等現象以及學習了常見的`力、力與運動、礦產資源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的能量,併為後面進一步研究能源奠定基礎。該單元以能量為核心,整合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和地球宇宙世界中的相關內容,從系統的角度引導學生了解什麼是能量,認識多種形式的能量探究能量的轉化和控制。

第三單元

寶貴的能源: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能量的各種形式、探究了能量的轉化和控制之後,為繼續研究能量的來源設計的。該單元以能源為線索,通過分析能量的來源體現了“結構與系統”這一組統一概念。

第四單元

太陽家族: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生命世界的多樣性和物質世界的能量轉換以後,繼續研究地球宇宙世界的“結構與系統”通過對太陽系的解祕,來了解太陽系的結構。

第五單元海洋資源:在充分關注生命世界的多樣性及其與能量和能源的關係基礎上,“海洋資源”作為本冊教材的最後一個單元,再次從系統的角度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查閲資料、討論和舉辦展示會等多種形式,瞭解各種類型的海洋資源,探究海洋資源的利用方式以及存在的問題。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六、教學進度

第二至三週(6課時)第1、2、3課

第四至五週(6課時)第4、5、6課

第六至八週(6課時)第7課、專題研究:植物栽培、繁殖新技術

第九至十週(6課時)第8、9、10課

第十一至十二週(6課時)第11、12、13課

第十三至十四周(6課時)專題研究:能量轉換裝置;第14、15課

第十五至十六週(6課時)第16、17課;專題研究:能源問題研究

第十七至十八週(6課時)第18、19、20課

第十九至二十週(6課時)專題研究:開發太陽系的計劃;

第21周(2課時)第21課;

第22週期末複習

上冊科學教學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五、補差意見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jihua/qk0gl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