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計劃 >

學校數學教學計劃三篇

學校數學教學計劃三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現在就讓我們好好地規劃一下吧。好的計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校數學教學計劃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校數學教學計劃三篇

學校數學教學計劃 篇1

本學期所授課程為七(2)(5)兩班數學,作為剛進入中學的學生,他們對一切都感到很新鮮,為做好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特制定本學期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所授課程為七(2)(5)兩班數學,作為剛進入中學的學生,他們對一切都感到很新鮮,為做好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特制定本學期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2)(5)作為兩個剛組成的班集體,學生數分別為61人和62人,基本情況差不多,學生成績相差較大,有部分同學在90—100分數段,比例較小,大部分同學在60—80分數段,也有不少60分以下的同學,其中最低的就十幾分,因此教學困難大,在抓總體的同時要做好學優生的提高工作和學困生的補差工作。

二、教學目標

第一章 有理數 通過實際的例子,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會用正負數表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理解有理數的意義,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藉助數軸理解相反數和絕對值的意義,掌握了有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理解有理數的運算律,並能運用運算律簡化運算。

第二章 整式的加減 理解並掌握單項式、多項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們的區別與聯繫,理解同類項的概念,掌握合併同類項的方法,掌握去括號時符號的變化規律,理解整式中字母,整式的加減運算建立在數的運算基礎之上,能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並能用整式表示。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經歷把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方程的過程,通過觀察、歸納得出等式的性質,能利用它們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瞭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標,體會建立數學模型的思想,通過探究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的關係,進一步體會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過程。

第四章 圖形認識初步 通過實物和具體模型,識別一些基本幾何體,能畫出從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幾何體以及它們的簡單組合得到平面圖形,進一步認識直線、射線、線段的概念和它們的區別與聯繫,通過豐富的實例進一步認識角,理解角的兩種描述方法,逐步掌握學過的幾何圖形的表示方法,初步認識圖形是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重要工具。

三、教材分析

綜合分析本冊教材,有如下特點:

1、承上啟下,立足發展,返璞歸真的反映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和思想方法的深刻內涵,有效的掲示了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的聯繫內容,為後續學習作鋪墊。

2、體現過程,反映規律,知識首先是粗略的、定性的、直觀的,然後才是精確的、定量的、抽象的,通過“思考”、“探究”、“歸納”等逐步引導出精確、定量、抽象的認識。

3、注重基礎,突出重點,課程着重於基礎性、普遍性、通用性的內容。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認真備課,鑽研教材,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提高課堂效率。

2、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全面分析,有針對性的設計教案,並根據每位學生的不同特點為每位同學制定一份學習方案,幫助他們提高學好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3、每月進行一次師生交流會,分批和同學們談學習數學的感受和心得體會,並記入學生檔案袋,及時有效的幫助他們改變計劃。

4、做好學優生的提高工作和學困生的補差工作,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進度表

月 份周 次起 訖 時 間教 學 內 容

9月

131------9月6日第一章第1節

27-----13日第一章第2節

314-----20日第一章第2,3節

421------27日第一章第3,4節

528-----10月4日第一章第5節及“國慶”放假

10月65-----11日第一章本章知識小結及第二章第1節

712-----18日第二章第2節

819-----25日第二章第2節及本章知識小結

926—11月1日第三章第1節11月

102-----8日第三章第2節

119-------15日第三章第3節

1216------22日第三章第4節

1323---29日第三章第4節及本章知識小結

1430----12月6日第四章第1節

12月157-----13日第四章第2節

1614—20日第四章第2,3節

1721-----27日第四章第3,4節

1828---元月3日第四章第4節及本章知識小結元月

194----10日期末複習專題

20xx------17日期末複習專題

2118-------24日期末複習專題文章來

學校數學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情況分析

二年級學生認知水平雖處於初級階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由於學生所特有的年齡特點,學生有意注意力佔主要地位,

以形象思維為主。從整體上看,二年級學生都比較活躍,大多數學生上課基本上能夠跟上教師講課的思路,教師上課組織課堂紀律並不難,而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容易調動。但每個班都有個別的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我行我素。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內容: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簡單的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圖形與變換,克與千克,統計,找規律,用數學解決問題和數學實踐活動等。這冊教材的重點內容是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及用數學解決問題。

三、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2、 知道除法的含義,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乘法和除法的關係;能夠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

3. 使學生學會辨認軸對稱圖形;結合實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

4. 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綜合應用表內乘除法的計算技能解訣一些簡單和稍複雜的涉及乘、除運算的實際問題。

5.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二級運算的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學會計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帶有小括號的兩步式題。

6. 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認識餘數。掌握除數是一位數,商也是一位數的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知道餘數要比除數小。

7. 結合生活實際,體會生活中有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經歷數數的過程,能認識萬以內的數,結合實際物體知道這些數的組成與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滲透數學模型思想。

9. 通過一系列的猜測、比較、推理等活動,使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與組合數。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2.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措施

1.科學安排解決問題的教學,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應用意識。

2.萬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重視發展學生的數感。

3.改進表內除法教學的編排,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學校數學教學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以及存在的問題:

我從事七年級一、二兩個班的數學教學,從期末考試成績來看,部分學生的成績還算可以,有一半學生成績相當糟糕,分析原因,主要是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後知識學習太快,學習跟不上;還有就是練習的量太少,所以這學期的主要突破口是加強對學生的輔導,加大學生的練習力度。在學習能力上,一些學生課外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較差,向深處學習知識的能力沒有得到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邏輯思維能力,計算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以提升學生的整體成績;在學習態度上,絕大部分學生上課能投入到自學和討論中,積極的探討新知,也有少數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有空就偷着玩,不愛學習。在教學方面,平時對學生的練習抓的不夠緊,沒有及時跟上輔導,致使有些學生越拉越遠。

二、設計思路: 以《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三、教學目標:

1.瞭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與性質,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會利用三角形全等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學習幾類簡單的尺規作圖。

2.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和角的平分線的性質;掌握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和角的平分線的尺規作圖方法;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

3.瞭解分式和分式方程的概念;能熟練地進行分式的約分、通分和加減乘除運算,會解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會解有關分式方程的應用題。

4.理解眾數、中位數的概念;掌握求加權平均數的兩個計算公式,會計算加權平均數。

5.通過具體實例,瞭解定義、命題、定理、推論的意義,會區分命題的條件與結論,學會綜合法證明的格式,會證明以前學過的一些重要定理。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計五章,第一章《全等三角形》,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全等三角形,怎樣判定三角形全等,尺規作圖。第二章《圖形的軸對稱》,本章的主要內容是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及其性質,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及其性質,角的平分線及其性質,等腰三角形及等邊三角形。第三章《分式》,本章是在學習了整式的加減乘法運算和多項式的因式分解的基礎上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分式的概念與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與乘法、除法,分式的通分與加法、減法,比和比例,分式方程。第四章《數據分析》,本章內容主要包括加權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數據的離散程度、方差、用計算器計算平均數和方差。第五章《幾何證明初步》本章內容包括定義與命題、為什麼要證明、什麼是幾何證明、平行線的性質定理與判定定理、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幾何證明舉例。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三角形全等的幾種判定方法.

(2)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和角的平分線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3)分式的基本性質,分式的加減乘除運算法則.

(4)加權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方差的概念與計算.

(5)綜合法證明的格式,會證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與判定定理、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與判定定理。

難點:

(1)三角形全等的幾種判定方法。

(2)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理解.

(3)連比,分式方程的增根,列出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應用問題.

(4)加權平均數的兩個計算公式,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區別與聯繫,方差的計算公式.(5)學會綜合法證明的格式,輔助線的添設。

五、具體措施:

1、加強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面向全體學生。由於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發展和興趣、特長等不盡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組織教學時,應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出發,併兼顧學習有困難的和學有餘力的學生。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特別予以關心,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指導他們改進學習方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使他們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大綱中規定的基本要求,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要通過講授選學內容和組織課外活動等多種形式,滿足他們的學習願望,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2、重視改進教學方法,堅持啟發式,反對注入式。教師在課前先佈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jihua/l3vej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