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計劃 >

中學七年級科學上學期教學計劃

中學七年級科學上學期教學計劃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中學七年級科學上學期教學計劃

科學是一門初一剛開設的新課程,與生活的聯繫較多,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教師應正確引導,以期在測試中取得好的成績。本期擔任初一4、5、6班的科學教學任務,三個班共有學生180人左右。這些學生來自於農村,基礎高低參差不齊,有的基礎較牢,成績較好。當然也有個別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教師要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髮展進步。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策略:

新教材區別於舊教材具備以下特點:

新教材加強學科間的聯繫,促進了課程綜合化發展,較好地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交叉整合,而不是作簡單的拼盤式處理。

科學新教材圖文並茂,大量實物彩色圖片、形象的模型圖與優美生動的文字相結合,將科學知識生動直觀的展示出來,而不只是缺乏生氣的抽象文字符號。

新教材重視探究學習與實踐活動等學習方式,鼓勵獨立思考,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克服課本中心和知識中心傾向,不單純強調獲取間接經驗。

新教材側重於提供大量科學信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留出發展空間,而不在於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多少,更不要求學生掌握系統而連貫的知識。

以上特點,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和現代科技知識,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實踐創新精神。

教學策略:我們必須努力創造條件,改革現行教學方式,包括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激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所以在教學中:

1. 擯棄應試教學,努力實施開放式教學

1.1 開展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

第一、建立“情景與互動式” 教學。

第二,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第三,重視樹立學生的問題意識。

還有,課堂上充分利用教學信息資源。

1.2優化實驗教學途徑。

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活動方式,學生只有遵守實驗的“遊戲”規則,具備了基本的實驗技能,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策略是:《科學》課程要求我們優化實驗教學途徑,用科學的方法使學生初步形成基本實驗習慣,提高實驗能力。

首先,課堂中演示實驗和隨堂小實驗相結合。

其次,對於分組實驗,我們不能將其作為學生驗證科學規律的一種手段,同時學生必須克服“照方抓藥”的通病,否則浪費了時間,實驗習慣的養成,實驗能力的培養便無從談起。

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課外、假期開展探究性實驗活動,積極拓展實驗教學途徑。

2. 實施探究性學習,有效地開展《科學》課程教學。

2.2探究性學習的成效,關鍵在於我們作必要的過程和方法的指導

①對新現象、新知識提出質疑,提出自己的觀點,開展討論;

②應用已有的知識對發現和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

③運用各種實驗方法獲取資料進行初步的科學分析;

④進行邏輯推理,得出比較切合實際的結論;

⑤將探究結論與他人合作交流等。

2.3探究性學習的成效,還在於我們進行恰當的教學設計

3. 開展形式豐富的教學活動是《科學》課程教學的必要補充。

三、教學目的和要求:

1. 科學入門

單元 內容 節名 課時

一 科學在我們身邊 第1節 1

二 實驗和觀察 第2節 1

三 基本測量技能 第3節~第6節學生分組實驗實驗一:測量物體的長度和體積實驗二:温度計的使用實驗三: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 8

四 科學探究 第7節 1

2.觀察生物

單元 內容 節名 課時

一 常見生物觀察 第1節~第3節 8+1

二 生物體的構成 第4節~第6節 8+3

三 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 第7節 1

3.地球與宇宙

單元 內容 節名 課時

一 認識地球 第1~2節,分組實驗 5

二 太陽和月亮 第3節 2

三 觀測太空 第4~6節,分組實驗 6

四 探索宇宙 第7節,小結 3

4.物質的特性

單元 內容 節名 課時

一 物態變化 第1~3節;學生分組實驗;觀察水的沸騰現象 4

二 物質的構成 第4節 2

三 物質的溶解性和酸鹼性 第5~6節 3

四 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第7節 1

四、 具體措施:

(1)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

(2)加強科學用語的教學

(3)重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

(4 )加強實驗教學

(5)積極開展科學課外活動。

教材簡要分析:

第一冊一共四章。

第1章“科學入門”是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有序地開始較為系統的科學教育。因此,本章主要是引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初步瞭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最後引導學生初步進行科學研究。教材中先是用一個電燈熄滅後尋找原因的探究過程作為範例,再通過測量人的腳印長短判斷人身高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瞭解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總之這一章的內容是為今後學習科學打基礎的,有些內容屬於情感和價值觀念,有些內容是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第2章“觀察生物”是從宇宙和地球等宏觀環境進入到人類周圍的局部環境。在小學階段已學習過常見的`植物和動物,並進行了簡單的分類,本章首先是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然後通過觀察,對生物進行外形結構描述和分類,再從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來學習生物體的一般特徵,體現了生物體構造的層次性。第二冊第3章“代代相傳的生命”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最常見的生殖、生長髮育、成熟到衰老死亡的週期性生命現象。後面幾冊中還將學習“對環境的察覺”“生物體的調節”“生物體的代謝”“生物的遺傳和進化”“生物與環境”等等內容。“空氣與生命”“植物與土壤”等內容與這一章也有一定的聯繫。

第3章“地球和宇宙”中的教學內容在小學階段幾乎都已接觸過。學生已經知道地球的形狀、地球表面的大陸和海洋,已接觸過地球儀,知道太陽和月球有關的常識。這是同一教學內容在不同年級中的第二次循環。在7-9年級,更多的是從原理上理解這些科學現象。其中的月相變化由於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物體在空間運動時的相互位置的變化關係,雖然小學階段已有接觸,但在本章中仍然是個難點,需要做演示實驗來幫助學生來理解。與本章內容密切相關的是第2冊第4章“不斷運動的地球”,將學習地球運動的規律,地球公轉和自轉,晝夜、年、月、日的形成等,因此在教學中如涉及這些內容,請不要展開。

第4章“物質的特性”,引導學生認識從宇宙、銀河系、太陽系、地球到地球上的生物與非生物,都是由物質構成的,是自然界不同層次的物質。小學階段已學習用感官判斷物體的大小、輕重、形狀、顏色、冷熱、沉浮等以及物質的溶解和三態變化現象。7-9年級將藉助於顯微鏡認識細胞和單細胞生物。同時認識構成物質的粒子不要小得多,建立起物質由微小粒子–––––– 分子構成這一概念。這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肉眼無法直觀地看到分子,需要用一些數字和模擬實驗來説明。但分子這一概念十分重要,只有認識了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才能解釋物質的特性。本章僅僅學習物質的三態變化、溶解性、酸鹼性、其它特性如導電性、磁性、密度、比熱等將在以後幾冊“電路”“電和磁”“生活中的水”“常見的物質及其性質”“材料”等教學內容中敍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jihua/3nzzy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