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商鞅南門立木》教學反思

《商鞅南門立木》教學反思

今天講了一節公開課,是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第六課《商鞅南門立木》的第二課時內容。

《商鞅南門立木》教學反思

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為順利變法,首先解決百姓的信任問題,於是商鞅想出了南門立木的辦法。那就是,在城南門立一根大木柱,並規定誰要把大木柱扛到北門,就有十兩黃金的獎勵,後來漲到五十兩黃金。有一個小夥子把大木柱扛到了北門,商鞅踐行承諾獎賞了小夥子。南門立柱的'事情傳遍全國,震動了國民,為朝廷樹立了威信,為變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節教學的重點是瞭解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故事和意義,難點是認識言而有信、説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

教學目標有繼續學習課文,品析文中關鍵語句,深入瞭解商鞅南門立木的用意交流對商鞅南門立木這一做法的看法,從中感受商鞅的膽識與魄力。

在具體的執教過程中,採取老師設置問題,學生自主閲讀,在閲讀中解決問題,在交流問題中合作探究,老師只是引導點撥的方式方法。從執教過程來看,是朝着既定方向去努力了,但是由於課前考慮不足,引導不是很到位。老師或多説,或者説少,以至於在課堂上本應用時很少的部分(第一自然段分析)卻用了5分鐘,導致來後來的時間充裕,乃至於最後讓學生品讀課文(留有3分鐘之久)。

當然,本節課有一點自認為做得還不錯,那就是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如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描寫方法的訓練,語句的揣摩體會等。

最後總結一下:首先,備課一定要充分,要預設好教學環節,並精心備好引導過渡的語言,實現課堂環節的流暢自然;其次是放開手腳讓學生去讀、去思、去分析、去回答,老師做好引導點撥。在這裏不妨説一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在授課時,不到弟子實在弄不懂而發急時,不去啟發開導他(不憤不啟),不到他心裏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不悱不發),如果學生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最後,師生合作,實現一堂好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xzy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