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錯位與脱節教學反思

錯位與脱節教學反思

作為園長,身在現場,我很清楚,曉宇老師想要幫助兒童獲得的認知是:大米磨出來的是大米粉。而曉宇老師的實驗是讓兒童比較兩種白色粉末的不同。即使兒童知道大米磨出來的粉末是與麪粉不同的,也無法獲得大米磨出來的是大米粉的認知。

錯位與脱節教學反思

因為對於大米粉的認知屬於陳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關於"是什麼"的知識,不是通過探究就能夠獲得的。就像如果我們不知道"杯子"叫"杯子","杯子"這個知識的獲得是不可能通過探究獲得的。最簡單的直接獲得認知的方式就是有人直接告訴我們,它叫"杯子"。

通過比較兩個東西的不同來獲得概念是不行的。兒童的認知過程應該是先知道這兩個東西的概念,然後再比較區分兩者的不同,建構對兩者概念的深入理解。

另外,兒童通過直接操作、感知獲得的是經驗不是知識。知識是被概括、總結、普遍化和反覆驗證的經驗。經驗又分為物理經驗和邏輯經驗。

案例中,兒童把大米磨成粉末的過程,獲得的是物理經驗:大米經過研磨可以變成粉末。而知道大米磨出來的是大米粉、黃豆磨出來的是黃豆粉,什麼東西磨出來的是什麼粉,這是邏輯經驗。

案例中,孩子的興趣其實還停留在物理經驗上。孩子此時就是對磨的動作、過程感興趣,至於磨出來的.是什麼,孩子其實並不太關心。

孩子根據經驗,認為白色的粉末就是麪粉,於是在磨出粉末後,非常激動、愉快地説磨出"麪粉"了。他們只是用"麪粉"這麼一個詞,表達當時激動的心情,並不關心磨出來的東西叫什麼。此時,孩子的興趣還沒有發展到邏輯經驗上面去,而老師的目標是讓孩子獲得邏輯經驗。

因此,教師的目標與兒童的興趣之間錯位了,教師的目標與比較實驗之間也是脱節的,沒能幫助兒童建構起新經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oxqp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