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魯迅《故鄉》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魯迅《故鄉》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迅《故鄉》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魯迅《故鄉》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魯迅《故鄉》教學反思1

這篇文章很長,一般需要三課時才能解決。但考慮初三教學時間較緊,我計劃用兩課時完成。

我反覆閲讀文章,雖然這樣的文章自己也已經上了多次,但是每次總是有新的感受和觸動。本教學設計從理念和文章處理上希望有以下幾個突破。

1、努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到了初三發現很多學生已經不再參與我們的課堂,哪怕是很簡單的內容也不願意,因此想通過小組討論和教師引導,逼迫這部分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這一點我覺得效果沒有我想象的好。

2、努力想讓學生思考,儘可能讓教師的教授放到第二位,讓學生自主去感受、體會和表達,那樣雖然可能不成熟、不完整,但比教師雖然精彩的分析,實際上效果更好。不過在本節課中,這方面的目標沒有達成,學生的思維容量不夠,語言表達和書面表達訓練不到位。

課文解讀方面:

1、努力想不破壞文章的整體性,以“悲哀”為情感基調,分析悲哀的具體原因,然後過渡到環境描寫和人物分析來。

2、人物分析想通過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再度深入文本,自主比較分析閏土的前後變化,從而歸結人物命運的原因,直至挖掘文章主題。

不過設想雖好,但是操作中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導致教學流程不夠流暢,學生表現不夠理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教學切入不夠明確,對文章的感情基調的把握,由於學生未能深入文本,讀出自己的感受,僅僅兩段文章的朗讀,未能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導致時間浪費,教學流程堵塞。

2、學生情感基調的把握,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等都沒有設想的那樣順暢,無法進入良好的教學情境。

今天的課對人物分析進行的深入探究,表格形式還是非常有效,精讀描寫中年閏土的語言,學生的反應良好,説明細讀文本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方向,從文本出發,對文本的深入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説出對文本的獨到見解,把語文學習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我想,這將是我今後語文教學努力的方向。

魯迅《故鄉》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是魯迅寫的一篇小説,魯迅的文章是晦澀難懂的。對於現在的初中生來説,理解他的文章是有一定難度的。怎麼選擇切入點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便於學生的理解,我慎重的選擇切入點。

記得最初教這篇課文的時候我用了一週時間,但是效果卻不理想,我很累但是學生卻沒有收穫。我在反思我的教學思路。我是一個勤快的老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時間長了,把學生教得沒有靈性了,不會思考,語言貧乏,感情冷漠。

為了不重蹈覆轍。在學這篇這課文之前,我查閲了一些資料。我的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以這兩句話為指導的:“小疑有小近,大疑有大近”;把課堂還給學生,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因為這是一篇小説,我從小説的三要素中的人物入手。這篇小説中作者主要刻畫的就是兩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以此為切入點。通過對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小説的主題。讓學生找文中對這兩個人物描寫的句子,然後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造成人物性格發生巨大變化的深層原因。其實也就是在探究小説的主題。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是引導學生個性化的閲讀最好的素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最好的材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分析,學生們探究的結果還是很不錯的,其實放開學生的手腳,他們有時真的會給你一個驚喜。我趁熱打鐵,把文章最難理解的一部分拿出來讓學生去質疑。然後大家討論,分析。雖然學生有時提出問題沒有任何價值,但是這也證明他們是在思考,只是他們思考的深度不同。有好多學生不理解文中“高牆”、三個辛苦的含義。以及對文章的結尾句的理解,這些問題的提出説明孩子們真的在思考。而且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們探究出答案來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是沒有給學生太多的時間去思考。這是我這些年來在教學中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因為他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時間,久而久之就扼殺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第二步就是引導學生分析寫作特色,有幾點學生自己是能説出來的,例如:對比手法的運用、(對人物的描寫)對自然環境的的描寫。有些則需要老師的引導。

學習這篇課文我覺得我的教學切入點選擇的較好,但是沒有引導進入深一層的分析,就是對主題的探究。這一塊在教學上我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第二課時我才引導學生去探究。現在我發現我在上課時,有時教學時間調控的不好,一節課下來,我覺得沒有教給學生什麼,上課講的內容隨意性太強了。而且,有時講課時,控制不好拓展的範圍。拓展的內容雖然對學生的成長很重要,但是與課文內容又沒有多大的聯繫。就拿今天的第一節課來説,我在對楊二嫂進行分析時,突然聯想到我在昨天下班時對家中的曬衣繩的所產生的感慨對學生一通講。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最後送給我熱烈的掌聲。但細想下來,我的感慨對學生能有多大的影響呢?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會因我的感慨而改變嗎?

對於現代文的教學,我越來越感覺到很亂,可能是我的問題的設計缺乏層次性與科學性。我的教學仍然是沒有以學生為主。仍然是以老師的講解為主。現在的教學怎麼是越來越倒退了呢。也許自己對教材挖掘的不夠深,還是不能超越教案,還是真正的不能實現老師個性化的閲讀。我仍是教案的木偶。這種現狀我一定要有改變。否則我的業務是難以提高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以後的教學必需要嚴格要求自己,否則永遠在重複着昨天。

魯迅《故鄉》教學反思3

《故鄉》很難教,我用3節課不到上完的,很多細節掠過了,比如楊二嫂的形象。我本來還想把《故鄉》中的環境和《風箏》中的'環境做一個比較。我還想……這些想法在課堂上我都沒有實施,但心中也確實沒有底。這篇課文,只講了“柃主線”“抓變化”“讀閏土”“故鄉的出路”這四個方面大問題,涉及到了概括文章、分析人物、賞析語句、探索主題這四個大方面的語文能力訓練。可是我有一大堆困惑。

1、長文短教,是否可行。有些可能是重點放棄了,是否會影響學生的整體把握。

2、這樣解讀,學生是不是僅僅瞭解一個空殼,部分血肉,是否會制約孩子閲讀能力提升。

3、講通、講懂、講透,講到什麼程度才叫透?中學生年齡,老師即使講透,沒有閲讀基礎、思辨能力和人生閲歷能真正透嗎?還是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在重複教材全解。

4、深入解讀文本與引申發散之間的關係如何協調,文本的解讀應該是多元化還是趨於某一個方向。

魯迅《故鄉》教學反思4

魯迅的文章素來以長見多,學生的閲讀能力非常弱,如果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閲讀上,既浪費了課時,同時學生漫無目的閲讀反倒讓學生厭煩!

如何上好這篇長度、深度、難度均非同一般的課文?我決定從“小説三要素”入手,圍繞小説中的人物展開對文章的研究,從尋找人物入手,跟隨人物深入課文,但是課文中關於閏土的描寫文字要多於楊二嫂的描寫文字,雖然學生對閏土比較熟悉,但是對於閲讀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説,要在一節課內尋找並閲讀完關於閏土的描寫,時間就會相對倉促,因此採用“迂迴”戰術,先來了解描寫文字比較少的楊二嫂,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印象。

上課開始,我首先從小説三要素的人物開始説起:小説總共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人物時大家在小學課本中已經和他有一面之交的閏土,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人物是楊二嫂,楊二嫂這個人物我們大家不熟悉,但是這個人物的出場描寫很傳神,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關於王熙鳳的出場描寫方式都是一樣的,正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大家找找看,楊二嫂是如何出場的?

學生開始很快在文章中尋找楊二嫂的出場——“嚇,鬍子這麼長了!”

我馬上引導學生:楊二嫂是用她特有的聲音出場的,正所謂“不見其人,先聞其聲”,同時這也是人物描寫方法中的語言描寫,那麼,這種寫法並不是魯迅首創的,其實告訴大家,這種寫法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寫法,當她聽説了林黛玉也就是賈寶玉的表妹,賈母的外孫女來了後,遠遠地喊了聲:“我來晚了,不曾遠迎!”這一句話,將王熙鳳在賈府的位置凸現出來,賈母跟前眾姐妹屏聲靜氣,唯有王熙鳳敢這樣出場,其實就是通過語言描寫體現王熙鳳的性格以及她在賈府裏“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風雲人物,大家可以去看看——(學生們聽的很認真),看來,魯迅老人家用的這個手法不是首創喲!這其實在提醒大家,魯迅的方法是學來的,大家可以試試的。

學生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我繼續引導學生:俗話説“言為心聲”,那楊二嫂發出這樣的性格又體現了楊二嫂怎樣的性格特點呢?

學生們圍繞着這句語言描寫開始討論楊二嫂的性格特點……

很快,學生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楊二嫂説話大驚小怪;楊二嫂説話大大咧咧;楊二嫂説話隨隨便便;楊二嫂説話尖酸刻薄……

我又繼續引導學生,課文中關於楊二嫂的描寫還有,只不過是採用了不同的描寫方法,同時課文中關於楊二嫂的描寫還有她人生其他階段,大家試着找找。

很快學生將課文中關於楊二嫂描寫的段落全部都找到了。

當把所有關於楊二嫂的描寫包括不同時期和不同描寫方法的段落和文字整理到一起的時候,學生通過不同描寫方法的對比,更加了解了一個全面的楊二嫂,通過不同時期的楊二嫂的描寫,大家發現了楊二嫂的變化……

我引導學生:當“我”回憶起楊二嫂年輕的時候,知道她是賣豆腐的,後來“我”要走的時候處理家裏什物時,她拿走了狗氣殺,這幾十年楊二嫂到底經歷了什麼?每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都帶有這個時代的烙印,楊二嫂的命運軌跡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哪些烙印呢?

很快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很快一節課時間過去了,當學生討論到楊二嫂的變化和那個時代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時,這篇文章的主題也就顯得比較容易理解了——故鄉,往往是一個人靈魂的棲息地,但當現實中的故鄉和理想中的故鄉背離的越遠時,那種説不清道不明的對故鄉的情感和情緒就會糾纏於赤子的內心,這是一種憂鬱的美,它會繼續在赤子的內心醖釀,發酵,會外化成另一篇更美的文章!

魯迅《故鄉》教學反思5

《故鄉》是魯迅的文章,年代久遠,內涵豐富,這篇文章的基調是沉重,深沉,厚重的。因此在上這篇課文之前有點膽怯,也參考了一些書和PPT,一般是以三個故鄉來展開,看了一些PPT之後,發現有個PPT不錯,圍繞“變”一字來展開,人之變,景之變,情之變。我覺得這個思路很好,覺得采用。我比較重視學生的閲讀感受,上課前,我決定還是大膽一點,讓學生用一個詞概括出初讀完後的感受,有學生比較直觀太長了,有學生從小説的設疑問的角度來説,汪子健用了隔閡二字,他説在閲讀上魯迅的文章讀起來有些難懂,有些詞意思跟現在也不一樣。我正好用這個詞,講到我和閏土的隔閡,先從少年時的閏土講起,在介紹少年閏土的部分,學生通過讀,讀我和閏土的部分,讀出閏土的健康活潑和能幹。自己在讀的時候,發現閏土的話都是短句子,這不就是小孩子話的特點嗎?短,不就正好體現他活潑,爽朗嗎?

這個學期來,我比較注重讀,自己在閲讀和備課中發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只有讀出感情,學生的體會才到位。

昨天去交材料,宋老師很熱情的跟我交流些內容,讓我在觀念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也許自己以來的一些教學還是有問題的,交給學生方法以及例文的出現都會禁錮學生的思維,最終導致作文的拼湊現象。以前我總認為,課文其實就是我們仿寫的最好版本,我現在依然覺得是如此,但是要看教師的引導。

今天晚自習前改了九年級的作文,唉,一塌糊塗,晚上索性什麼也不做,就給學生做,我把課堂完全給了學生,首先出題目,讓學生交流,交流後班級交流,班級交流後擬題綱成文(這個過程大概一個小時),然後先自評,在同學評,最後老師評。過程設置的應該是比較緊湊的,學生交上來的作文很多都是自己的真情實感,看來,很多時候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要相信學生,學生其實能做的很好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wo3e8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