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教學反思1

《孔乙己》是一篇“老課文”了。下面,就用一種“反思”的方式來表達我的感受與思考吧。

1、佈局精巧。它沒有一箇中心情節貫穿始終,而是充分體現出“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的特點,人物的性格展現、命運起伏是構思的重點。

2、小説開頭便描述咸亨酒店,為典型人物活動提供典型環境。以“我”——酒店小夥計的見聞為線索組接生活畫面,選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幾個生活片段展開情節,使人物性格脈絡清楚。故事情節的展開線索分明,結構安排嚴謹完整,增強了親切感和真實感。

3、以“笑”貫穿全文。讓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最後在笑聲中離開生活舞台,這樣的安排既是對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對社會冷酷、羣眾麻木的批判,更是對罪惡的封建制度的無情鞭撻。

根據以上特點,在教學設計時也就忽略對情節的分析,而考慮以“人”為中心,設計三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瞭解小説的社會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第二課時結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個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徵,把握人物形象,瞭解封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課時通過對孔乙己“被打折了腿”這一情節高潮的分析,領會封建制度的罪惡不僅僅在於摧殘了孔乙己,還扭曲了丁舉人以及周圍的羣眾,最後總結歸納全文。

回顧整個備課的過程,不“搬”教參也沒有刻意“避開”教參,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閲讀的快樂、思考的快樂、收穫的快樂。閲讀之前還想着如何設計出“新”的教法,但在閲讀後卻彷彿忘記了這一點,教學設計也就是根據課文內容自然而然地確定的,沒有刻意編排。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教學反思2

經過反思再次教學本節內容,我努力為學生提供或創設這樣一種氛圍和情境,結果學生的積極性真地被激活了,對他們在學生活動中所表現出的主動探究的熱情和他們各自富有創意的問答、評價,我雖有所預料,但還是頗為意外。及至後來,他們的思維如潮水般奔湧、跳躍,他們的潛能如被喚醒般釋放,我更是受到一種震撼。

1、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經過小組的合作探究分析問題、進一步解決問題。因“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鼓勵學生提問,質疑,從字詞入手,再到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而宏觀把握全文,由點到面,循序漸進。使思維與語言實現最佳的整合。不僅使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得到提高,更能使學生得到感性思考與理性探索的智慧體驗和語言展示與情感交融的成功化驗,最終使學生答出理性,問出個性,更上一層樓。

2、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使學生在知識的汲取,方法的選擇、提問,切入口的轉換方面富有收穫,為發言者提供一個豐富的知識精神家園。營造競爭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質疑、解惑的能力。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合作是基礎,競爭是高潮,學生個體的思維互動起來,課堂變成了戰場,學生脣槍舌戰,互不相讓,思維能力強了,口頭表達能力也強了。

開放式的教學模式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要積極實踐、自主反思,進一步探索、創新,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完善,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教學反思3

在讀《孔乙己》的時候,我拋除了腦海中所有的成見,與文章“坦誠相見”,一讀彷彿見其人,二讀彷彿有所感,三讀彷彿有所悟,但只是“彷彿”而已,面對經典,有時我會窒悶無語,大約這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形吧。後來一則材料進入了我的視野,據孫伏園説,他曾聆聽過魯迅自己講述他創作《孔乙己》的動機,“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讀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語,似醍醐灌頂。

可是於教學而言,“意會”僅僅是第一步,我還必須要“言傳”,教師永遠做不了孤膽英雄,因為教師的核心任務是指導着學生去奪取全面的勝利。如何“言傳”呢?我想第一步還是要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引導他們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孔乙己苦在哪兒?社會怎麼薄涼的?於是授課過程中以情境再現為目的有了大量的演讀、模擬,這個過程中注重了課文的朗讀與語言的品味,並順勢對語言文字背後的“語言”進行了必要挖掘。為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教學設計的適當位置設置了幾個“觸發點”,一是導入,暗示科舉制度,二是認識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級,三是體會丁舉人與孔乙己同是讀聖賢書同樣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讓學生思考作者吶喊什麼。就課堂效果而言,在品語言、現情節的過程中,學生由“笑”轉為“不笑”,現場由“快活的空氣”轉為“肅穆的氣氛”。

但這樣的教學設計天然的特點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給學生”,這樣做顯然會讓許多人再次陷入迷茫:這沒讓學生自主,這沒讓學生合作,這沒讓學生探究,甚至這也沒有傳授什麼方法,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是啊,學生學到了什麼?我也想問問聽課的學生,但我沒有機會,45分鐘的相遇僅僅是一次偶然,對學生而言,我的確是個過客。

關於教學設計過緊與過鬆的問題還在困惑着我:過緊就會限制學生的課堂生成,學生只能跟着教師走,有控制的痕跡;過鬆就會導致自由散漫、左右出擊的被動局面,並由此導致學習的低效和思維的浮淺。到底怎樣做才是恰當的平衡?

我的書桌上放着一尊魯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講《阿長與山海經》之後魯迅紀念館的饋贈,此刻,先生正注視着我,我不知道我講的課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聲,最後只能感慨一句:道不盡的《孔乙己》啊!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教學反思4

《孔乙己》是魯迅的名篇,也是魯迅先生最喜歡的作品之一。魯迅的作品,學生理解起來有許多困難,如果不讓學生真正走進《孔乙己》,而是硬塞給學生許多分析與講解,那樣的做法顯然有悖於閲讀的真正意義。

理解小説,先要走進小説所反映的社會中去。咸亨酒店是人物活動的場所,所有的故事都從這裏上演。這裏有形形色色的人,出場的、未出場的,從這裏可見證那個社會,影射那個社會。

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我首先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走進了文本,走進了咸亨酒店。接着我讓學生在文本中找典型的環境描寫的語句,字斟句酌,揣摩研究: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學生開始活動,談了許多獨到的見解:一個醜惡的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做官的'為富不仁,可以任意宰割社會上的弱小生靈,以致讓孔乙己一步步走入墳墓。一個虛偽的社會,一個十二的孩子就把潺水當作尋常事。一個冷漠的社會,人人都可以嘲笑孔乙己,甚至連沒有社會地位的短衣幫都可以這麼做,笑聲的背後是無情的現實。一個病態的社會,短衣幫連坐的資格也沒有,同樣被人們看不起,但他們卻以嘲笑孔乙己換得片刻的心裏輕鬆……在學生談了自己的認識後,我進行了及時的小結:一個小小的咸亨酒店,折射出社會的全貌,我們通過咸亨酒店這個小舞台,瞭解了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這個大舞台,文章取材雖小,文章的立意卻不小,這就是小説中所謂的通過典型的環境來反映社會生活。

第二課時以感受人物為主,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一、爬不上去又不願甘居底層的另類。二、四體不勤,好喝成性的懶漢。五十多歲的一個高大男子,就是替別人做做小工也足以活下去了,但孔乙己自命清高,怎麼能做一些體力活呢?甚而至於鬍子不剃,衣服不洗,惰性酒性已深入孔乙己的骨髓,但他不以為恥,總拿“讀書人的事”來掩蓋,可悲可歎!三、心地善良也做不了好人的可憐人。孔乙己總算是個心地特善良的好人,守信用,不賒賬,但他偷也偷不好,經常被逮,他根本不是做流氓痞子的料,所以這個社會最終接納不了他。

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又在笑聲中走向死亡,這不僅僅是孔乙乙一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劇。那裏的人太冷漠,那裏的世界不夠明亮。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教學反思5

本課教學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課堂發言精彩紛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對話和結合文本對作品的深入解讀是本課的亮點。

課堂教學較好地體現了“沉浸式語文教學”所倡導的師生共同追求完全投入狀態的教學這一基本觀點。在對文本的解讀和對師生所得所悟的解讀與交流中,較好地完成了經典語言的輸入、作品情感的浸潤,也產生了一些“高峯對話”。如,學生從衣着角度看到,孔乙己最後一次到酒店時,“穿一件破夾襖”,説明他已經喪失了穿長衫的能力,他連最後一點自欺欺人的維持個人尊嚴的能力都沒有了,他失去了他唯一的精神依託。一個精神已死的人,是沒有活路的。

總結本課教學,我覺得較好地處理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教學策略問題。教學設計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使學習不僅僅是課內的事。課前,我佈置了兩個任務,一是在文章中劃出人物描寫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結局。二是結合文本,尋找依據,就孔乙己的結局寫作一篇小論文,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是要求學生們能夠帶着準備的頭腦走進課堂。課上,重視對話與生成,努力使課堂成為生命的對話、情感的互動。課後,佈置拓展閲讀,帶着對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進《范進中舉》。本課教學從探究問題開始,到產生新問題結束,自然引導學生進入下一課的學習。

二是宏觀設計問題。從宏觀上講,本課教學重視小説學法指導和閲讀思維訓練。根據小説特點以人物研究為核心,從人物看社會。怎麼看呢?先根據人物遭遇,從現象看;再探究內在原因,從本質看,即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觀處理問題。其中,第一是重視營造沉浸的氛圍。教學從聽、讀開始,以聽、讀結束,中間將聽、説、讀的訓練結合起來,對人物結局的探究這一主要問題貫穿全課。第二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研讀文章。主要問題有兩個:(1)孔乙己必死無疑嗎(悲劇的必然性)?(2)悲劇由誰造成?三是重視角色體驗。教學中安排學生嘗試轉換角色,把自己當成孔乙己,設想彌留之際的孔乙己想起周圍一切時,會想到什麼,對他臨死造成最大沖擊。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教學反思6

學生提的問題有時看似不着邊際,然而加以引導,就成了燎原的星星之火。但是燎原不是天馬行空,教師在引導時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是解讀文本的根本。在新課程課堂上創新入魔是一種病態的課堂,不信請看由此而衍生出的諸如創造性閲讀、補白式閲讀、故事新編式閲讀等新形式。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新課程課堂上,老師扇情鼓動,學生十八般武藝用將出來應和,語文課堂成了一調味瓶,語文課也在創新外衣的掩蓋下被調成了音樂課、美術課、表演課、社會課,甚至法庭課,惟獨缺了語文這一味。這種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的創新活動由於離開了文本而信馬由韁,學生只能在一個膚淺的水平上滑行,失去了對語言進行涵泳和浸潤的機會。

聽過這樣一堂公開課,教師為了達到創新效果,將《孔已己》課堂設計成道德法庭,孔已己為原告,丁舉人為被告,控辯雙方在丁舉人是否是兇手的問題上糾纏不休,爭得面紅耳赤,學生扮演的法官覺得雙方都有理而一籌莫展,最後靈機一動宣佈本法官難斷這個案子而草草收場。教師的這種脱離文本賴以存在的社會、歷史背景,一味鼓勵學生追求所謂的創新,是對文本的一種褻瀆。於是乎,有的學生讀《愚公移山》讀出了愚公真愚,因為愚公不會靈活變通,不會採取科學方法;讀《皇帝的新裝》讀出了兩個騙子真聰明,一個一眼就能看穿的騙局,竟然暢通無阻,令人佩服;讀《背影》讀出了父親為我買橘子時的爬站台屬於違反交通規則。如此解讀文本,還美其名曰提高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真叫人哭笑不得。

其實,創新也好,拓展延伸也好,説到底,都必須源於文本,再回到文本。脱了文本的創新,創新有多遠,離語文就有多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wngmw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