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海底世界》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1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文,以生動、活潑、有趣的語言介紹了海底奇異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因此我從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入手,前後照應讓學生抓住文章是圍繞“景色奇異”“物產豐富”來寫的,接着讓學生去找哪些段落寫了景色奇異,哪些段落又寫的是物產豐富,先理清課文的主要脈絡,發現課文描寫了海底動物、植物、礦產,既是物產豐富又構成了海底奇異的景色。

海底世界非常奇異美麗,但學生真正見過的不多,因此我運用現代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從互聯網上找到、截取並製成了具有生動、直觀的視頻錄象,播放海底裏奇形怪狀、色彩鮮豔、瑰麗無比的珊瑚和那些見也沒見過甚至是聽也沒聽説過的形態各異的魚兒,學生一定會不由自主地發出驚歎。利用視頻的播放創設情境,再通過形象的畫面理解自然過渡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會更容易被調動起來。

課文二、三自然段描寫課海底的動物,海底的“各種聲音”是一個謎團,學生難以想象、猜解和區分。課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列舉出來,每句又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對聲音進行了描摹。這樣,海底各種動物發出的不同聲音就介紹得一清二楚。我在教學時,抓住這四個句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模擬一下蜜蜂“嗡嗡”、小鳥“啾啾”、小狗“汪汪”和打鼾的聲音,比較他們的不同,從而想象出海底動物發出的各種奇異的聲音。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使學生深刻地瞭解了文章所描寫的內容。課文第三自然段寫了動物的活動,課上我通過分析語句的説明方面,讓學生通過列數字的方面瞭解海蔘速度的慢和梭子魚速度的快,瞭解作者用打比方的説明方法進一步體會梭子魚的快等。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2

《海底世界》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海底奇異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教學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海底是個怎樣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偉大;二是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產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教學本文,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在讀中悟是學習語文的基礎

語文不是學習純文本,而是學習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語形式。教學語文課,幾個重要項目裏面有一個項目,就是好好地讀,讀得好,就可以深切地傳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就是領會它的思想感情。”

本堂課教學以讀為本,我設計了兩讀。一粗讀,“為什麼説海底是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讀。二細讀,學生説到哪一段讀到哪一段,當然這次朗讀不是淺層次的泛泛而讀,而是側重於學生理解地讀。比如讀動物們竊竊私語的樣子,我是從“竊竊私語”這個詞入手,讓學生理解竊竊私語就是偷偷的小聲説話。海里的動物呀和你們一樣也經常在一起説悄悄話,”學生一下子明白詞語的意思,並且很快地讀出了那種竊竊私語的情趣來。

二、學以致用

學語文就是為了用語文,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僅停留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上,更重要的是要能靈活遷移,巧妙運用。在感受課文如何把動物們的竊竊私語寫具體後,我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句式,展開想象,説説海底還會有哪些有趣的聲音,孩子們興趣昂然,描繪的語言在原有文本上有了創新,有了自己一些靈性的東西,

三、讀法指導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也是閲讀理解的好方法。本課教學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如海底的“寧靜”和“竊竊私語”的比較;速度很慢的“海蔘”和速度很快的“梭子魚”的比較;“最小的單細胞海藻”與最大的海藻長度的比較等。這些比較加深了學生對景色奇異的理解。有了這樣的讀法指導,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3

進行教學設計時就立足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課堂分為三個板塊,檢查課前的預習,讀書的整體感知,自學導學景色奇異之寧靜,合作學習奇異之聲音。從教學目標來看,基本是達成了教學目標,認識並指導了寫字,瞭解了課文的結構,弄懂了一段寫了什麼?學會了抓關鍵句子及詞語去讀懂課文,通過拓展語言訓練加深了對海底世界動物發出聲音的認識。對於一個段邏輯順序也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

我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自覺能動性,具體措施表現在放手自讀,發現個體的智慧閃光,比如,一個學生就説到海底是黑暗的,寧靜的,有的學生説到小貓喵喵,老鼠嘰嘰......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

遺憾在1、3段拖延時間,有一個地方沒有銜接,導致迂迴,如邊讀文章邊想畫面拖延了2分鐘,導致後面的4分鐘視頻沒有課內時間播放。敗筆:3段的拓展説話不明確,完全可以去掉,老師點出之後直接板書,知道是不同時候即可,或者是不必課件,直接讓學生説出行進時會發出什麼聲音,遇到危險時會發出什麼聲。因為沒有太弄明白,所以直接出示課件,學生就是簡單思維,而我的處理也過於簡單,竟然一帶而過,沒有進行指導。可以説,課堂機智非常的欠缺。

困惑:自主閲讀能力的培養,需要針對有同的體裁講方法,反覆的訓練,還需要進一步明晰方法。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4

在《海底世界》的教學前,我對新課標所指出的:“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一理念做了反覆揣摩,我深深體會到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對於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新知的學習有很大幫助。所以我在這節課的實際工作中針對新課標這一理念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拓展學習的空間,給予實踐的機會。

在教學中我無數次發現,實踐對於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以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尤其本課是一篇科普知識內容的課文,給予學生實踐的機會能讓學生變枯燥乏味而激發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時間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在上課之前我鼓勵學生翻閲課外書,上網查閲資料有關海底世界的知識,組織“小小海洋交流會”或直接去參觀海洋館親身感受。讓學生將簡單的預習變成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溝通課內外,充分利用學校、社會和家庭等教育資源,拓展學習的空間。通過自己課前參與大量的預習工作,真真切切地貼近海洋,主動地投身於浩瀚而神祕的海洋去探索。

二、創設實踐的氛圍,感受實踐的快樂。

為了完成“瞭解海底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特點,能用自己的話向別人進行精彩地介紹”這個教學重點,我設計了“歡迎加盟海洋館,請你來做代言人”這一環節,讓學生在這一綜合語文實踐活動中討論、交流所準備的大量預習資料,並做海洋動物的代言人上台發言。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即學生能否主動地參與這一實踐活動與教師是否能創設出實踐的氛圍、能否將孩子帶入精彩的活動空間有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用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説,悦耳動聽的背景音樂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萌發出強烈的參與慾望,投身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實踐活動中,自信而大膽地代言自己感興趣的海洋動物。“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教材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整個課堂在活動中氛圍活潑而輕鬆,學生在參與和展示中體會到滿足與快樂。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5

《海底世界》是一篇海洋的常識性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讓學生感知了海底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本課重點是讓學生感知海底世界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回顧教學過程,覺得自己以下幾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教學中,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現海底世界之美,給學生美的享受。學生置身情境,強烈地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的奇妙所在,它像一塊巨大的吸鐵石,將學生注意力緊緊吸引,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二、對比教學,感知課文內容。

海面的波濤洶湧和海底的寧靜差異之大學生不易體會到,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先讓學生觀看海面波濤洶湧的情

景,再看到一名潛水員潛到海底,可是海底卻很寧靜,而且海底是一片漆黑,此時學生馬上就能從動態的畫面中感受到那點點星光。

三、注重教學的實效性。

教學中,不僅是為了完成課而講課,而是讓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接受知識,這也就是注重了教學的實效性。例如,本節課,在理解“竊竊私語”時,先是學生表演,而後是理解這個詞語,再用這個詞語説句話,最後回讀課文感受動物們竊竊私語的情境。再如:在學習動物的聲音時,先引讀課文,學生接讀課文。然後再以“海底還有哪些動物的聲音?”引導學生再例舉摹擬。最後再讓學生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發揮想象,同時鍛鍊語言能力。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多媒體在播放海底世界的視頻時,我只限於讓學生欣賞,缺乏對視頻進行適當的講解。若能加入適當的解釋,説幾個海底動物的名稱,會給學生在視覺上和聽覺上留下更深的印象。

2、在時間上把握得不得當,課文導入部分耗時過多,以至於後面的內容有些倉促,由於已經是第二課時的教學,孩子對海底已有初步印象,故在改進中將導入課文的視頻去掉,換之語言直接導入。

3、課堂上應關注大多數學生,使每一個孩子都得到發展。課堂上,我發現部分學生未加入學習的行列時,應給予充分關注,並作出改觀現狀的調整,使每一名同學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6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文,以生動、活潑、有趣的語言介紹了海底奇異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因此我從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入手,前後照應讓學生抓住文章是圍繞“景色奇異”“物產豐富”來寫的,接着讓學生去找哪些段落寫了景色奇異,哪些段落又寫的是物產豐富,從大的方面牽出來然後逐段的去理解。

海底的“寧靜”和“黑暗”,學生不易體會到,更不易認識深刻。課文把海面和海底作比較,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由已知到未知,清楚地介紹了海底的“靜”和“暗”。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認真讀描繪海面的句子,想自己見過的情景,對比想像大海的深邃,海底的沉積和漆黑。

海底的“各種聲音”是一個謎團,學生難以想象、猜解和區分。課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列舉出來,每句又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對聲音進行了描摹。這樣,海底各種動物發出的不同聲音就介紹得一清二楚。我在教學時,抓住這四個句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模擬一下蜜蜂“嗡嗡”、小鳥“啾啾”、小狗“汪汪”和打鼾的聲音,比較他們的不同,從而想象出海底動物發出的各種奇異的聲音。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使學生深刻地瞭解了文章所描寫的內容。

課文第四段介紹海底動物的活動方式。其中介紹海底動物的行進時,用速度很慢的“海蔘”和速度很快的“梭子魚”作比較。並且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會自己走四米需要多長時間來體會海蔘的慢,“最小的單細胞海藻”與最大的海藻長度作比較,具體説明了海底植物大小長短的比較。

最後學生把自己收集到的關於海底動物的資料拿出來共享,也是讓學生對海洋有更深的理解。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如:學生對大海還很陌生,在用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時沒能發揮出顯着的作用,顯得疲於形式,再次在朗讀方面的指導還有所欠缺,對學生的評價也有些生澀,等等。以後,我要努力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去做,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vvk3wz.html
專題